《針灸聚英》~ 卷四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下 (6)

1.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

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退熱準繩。

三曰陽中引陰:先寒後熱,自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先補後瀉也。

四曰陰中引陽:先熱後寒,自深而淺,以九六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鬲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下,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

雖然,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譬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潦,使水道湧竭不通,災傷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潦。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血氣、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白話文:

梓岐風谷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白話譯文:

針灸手法,要慢提緊按,直到產生熱感,針尖緊閉肌膚後再刺入。治療寒症,必須掌握這個準則。第二種方法叫「透天涼」,用於治療肌膚發熱、骨蒸潮熱等症。先深刺後淺刺,用六陰三出三入法(進針六分,出針三分,反覆三次),緊提慢按,直到產生寒感,然後緩緩拔針。這是治療熱症的可靠方法。所有方法都需要細細搓揉針柄,以控制熱度的消退。

第三種方法叫「陽中引陰」,先產生寒感後產生熱感,從淺層刺向深層,採用九進六出(進針九分,出針六分)的針法,先補後瀉。第四種方法叫「陰中引陽」,先產生熱感後產生寒感,從深層刺向淺層,同樣採用九進六出法,但先瀉後補。補法必須等到產生熱感,瀉法必須等到產生寒感。如同搓線一樣,慢慢轉動針柄。淺層施針用淺層手法,深層施針用深層手法,兩種手法不可混用。

第五種方法叫「子午搗臼」,用於治療水蠱、鬲氣等症。針刺穴位後,調整氣息,使之均勻,針上下移動,九進六出,左右旋轉,重複十次後即可。第六種方法是「進氣之訣」,用於治療腰背肘膝疼痛,以及渾身遊走性疼痛。刺入九分,行九補法(補法的一種),留針五到七次呼吸的時間,等待氣機上下運行。也可以採用「龍虎交戰」法,左旋九圈,右旋六圈,這是止痛的針法。

第七種方法是「留氣之訣」,用於治療痃癖、癥瘕等症。刺入七分,用純陽之氣,然後直插針,氣至深層再深刺,提針後再停留片刻。第八種方法是「抽添之訣」,用於治療癱瘓、瘡癩等症。選取重要穴位,使九陽之氣得入,提按針柄搜尋,使氣運行周遍全身。扶正針體直插,然後向下插入,回陽倒陰,運用手法,在胸部活絡氣血。若未見效,反覆施針。

飛經走氣的四種手法:一、「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一般,不進不退,左右緩慢撥動。二、「白虎搖頭」,像搖鈴一樣,退則為圓,進則為直,配合左右搖動。三、「蒼龜探穴」,像動物入土一樣,一退三進,鑽探四方。四、「赤鳳迎源」,像展翅一樣,針刺入地,提針至天,待針自行搖動後,再回到原位,上下左右,四處飛旋。病在上則吸而退針,病在下則呼而進針。

治療久病偏枯,通經接氣,已有固定的寸數:手足三陽經,上九寸,下十四寸,過經四寸;手足三陰經,上七寸,下十二寸,過經五寸。手法在於搖動出入,呼吸配合,驅動氣血,頃刻周流全身,上下貫通。使寒者變暖,熱者變涼,痛者止痛,脹者消脹,如同開渠泄水,立即見效。

然而,疾病有三種原因,都源於氣血。針灸有八種方法,都離不開陰陽。經脈晝夜循環,呼吸往來不止,和則康健,否則疾病叢生。如同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風雨調和,則水道暢通,百姓安樂;若風雨失調,則旱澇災害叢生。人體氣血受病,如同旱澇之於土地,針灸的目的是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祛除邪氣,扶正固本,所以說針灸是快速有效的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