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總論 (3)

回本書目錄

總論 (3)

1. 治療用氣味

治療貴方藥合宜,方藥在氣味善用。氣者,天也。氣有四: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味有六:辛、甘、淡者,地之陽;酸、苦、咸者,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有使氣者,有使味者,有氣味俱使者,有先使氣後使味者,有先使味後使氣者,不可一例而拘。有一藥兩味,或三味者;有一藥一氣,或二氣者。

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或寒熱各半而成溫,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又或寒熱各半,晝服之,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之,則從寒之屬而降。至於晴日則從熱,陰雨則從寒。所從求類,變化猶不一也。仍升而使之降,須其抑也;沉而使之浮,須其載也。

辛散也,其行之也橫。甘緩也,其行之也上。苦瀉也,其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縮。咸軟也,其性舒。上下、舒縮、橫直之不同如此,合而用之,其相應也。正猶鼓掌成聲,沃水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間也。有志活人者,宜於是而取法。

白話文:

藥物的搭配和使用要恰當,關鍵在於善用藥物的氣味。所謂「氣」,指的是來自於天,氣有四種特性:溫熱屬天的陽,寒涼屬天的陰。陽氣向上升發,陰氣向下沉降。所謂「味」,指的是來自於地,味有六種:辛、甘、淡屬地的陽,酸、苦、鹹屬地的陰。陽味向上浮散,陰味向下沉降。

有些藥物主要是靠氣的特性來發揮作用,有些是靠味的特性,有些則是氣味兼具。有些藥是先發揮氣的作用,再發揮味的作用;有些則是先發揮味的作用,再發揮氣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有的藥物具有兩種或三種味道,有的藥物具有一種或兩種氣的特性。

藥物的熱性多,寒性就相對較少,但不能因此就說它不是寒性藥;反之,藥物的寒性多,熱性少,也不能就說它不是熱性藥。有時寒熱性質各占一半,藥性會變成溫性,或是溫性偏多就偏向熱性,涼性偏多就偏向寒性,不能只用一種方法來判斷。

還有,寒熱性質各半的藥物,白天服用,藥性會偏向熱性而向上升;晚上服用,藥性會偏向寒性而向下沉。甚至,晴天服用藥性偏熱,陰雨天服用藥性偏寒,藥性會隨著外在環境而變化,變化難以預料。如果要讓上升的藥性下降,就要用抑制的方法;要讓沉降的藥性上升,就要用托舉的方法。

辛味有發散的作用,其運行方向是橫向擴散。甘味有緩和的作用,其運行方向是向上。苦味有瀉下的作用,其運行方向是向下。酸味有收斂的作用,其性質是收縮。鹹味有軟堅的作用,其性質是舒展。藥性的升降、舒縮、橫直各有不同,如果能夠搭配使用,就能夠互相協調,產生作用,就像拍手會發出聲音,加水會讓水沸騰一樣,兩種事物互相結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有志於救治病人的人,應該從這裡學習用藥的方法。

2. 藥劑別君臣

諸藥合成方劑,分兩各有重輕。重者主病以為君,輕者為臣而佐助。立方之法,仿此才靈。往往明醫,不逾矩度。如解利傷風,風宜辛散,則以防風味辛者為君,白朮、甘草為佐;若解利傷寒,寒宜甘發,又以甘草味甘者為主,防風、白朮為臣。痎瘧寒熱往來,君柴胡、葛根,而佐陳皮、白朮;血痢腹痛不已,君芍藥、甘草,而佐當歸、木香。

大便瀉頻,茯苓、炒白朮為主,芍藥、甘草佐之;下焦濕盛,防己、草龍膽為主,蒼朮、黃蘗佐之。眼暴赤腫,黃芩、黃連君也,佐以防風、當歸;小便不利,黃蘗、知母君也,佐以茯苓、澤瀉。諸瘡疹金銀花為主,多熱佐梔子、連翹,多濕佐防風、蒼朮;諸咳嗽五味子為主,有痰佐陳皮、半夏,有喘佐紫菀、阿膠。如是多般,難悉援引,惟陳大要,余可例推。

又況本草各條,亦以君臣例載。各雖無異,義實不同。彼則以養命之藥為君,養性之藥為臣,治病之藥為使。優劣勻分,萬世之定規也;此則以主病之藥為君,佐君之藥為臣,應臣之藥為使。重輕互舉,一時之權宜也。萬世定規者,雖前聖復起,猶述舊弗違;一時權宜者,固後學當宗,貴通變無泥。

醫家活法,觀此可知。

白話文:

藥方中各種藥材組合在一起,每種藥都有其輕重之分。藥性作用強、主要針對病症的藥材,就作為「君藥」;藥性作用較弱、輔助主要藥材的,則作為「臣藥」來幫助。設立藥方的原則,就是這樣靈活運用。通常來說,有經驗的醫生都不會超出這個原則。

比如,治療風邪引起的感冒,因為風邪適合用辛散的藥材來驅散,所以會以防風這種藥味辛散的藥材作為君藥,再用白朮、甘草來輔助;如果是治療寒邪引起的感冒,寒邪適合用甘溫的藥材來發散,就會以甘草這種味甘的藥材為主,而防風、白朮則作為臣藥。

對於瘧疾這種忽冷忽熱的病症,會用柴胡、葛根作為君藥,再用陳皮、白朮來輔助;對於血痢腹痛不止的情況,會用芍藥、甘草作為君藥,再用當歸、木香來輔助。

如果大便次數頻繁,會以茯苓、炒白朮為主,再用芍藥、甘草輔助;如果下焦濕氣過盛,會以防己、龍膽草為主,再用蒼朮、黃柏輔助。眼睛突然紅腫,會用黃芩、黃連作為君藥,再用防風、當歸輔助;小便不暢,會用黃柏、知母作為君藥,再用茯苓、澤瀉輔助。

各種瘡疹,會用金銀花作為主藥;如果熱象較重,會用梔子、連翹輔助;如果濕氣較重,會用防風、蒼朮輔助。各種咳嗽,會用五味子作為主藥;如果痰多,會用陳皮、半夏輔助;如果氣喘,會用紫菀、阿膠輔助。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難以一一列舉,這裡只陳述大概原則,其他的可以依照這個原則來類推。

而且,各類本草藥的記載,也都是按照君臣的原則來編寫的。雖然看起來都一樣,但實際含義卻不同。本草藥中的君臣是指,養命的藥材作為君藥,養性的藥材作為臣藥,治療疾病的藥材作為使藥。這裡講究藥性優劣和作用的均等分配,是永遠不變的法則;而這裡所講的君臣,則是將主要治療病症的藥材作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材作為臣藥,配合君臣藥的藥材作為使藥。這裡講究藥性作用的輕重搭配,是一種根據情況而調整的應變方法。

所謂永遠不變的法則,即使古代的聖人復活,也會遵循這個傳統;而這種應變方法,則是後人應該學習的,要靈活運用,不能死板地照搬。

醫生的靈活運用之道,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