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銀海精微》~ 卷下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9)

1. 藥性論

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二經。尾能破血,頭養血,全用活血,熱者不可用,制用酒洗。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上行頭角,助陽氣止痛,下行血海,能養血,如氣旺者不可用。

赤芍藥,味苦辛性寒,入肝經。能散血行血,去赤膚止痛。

白芍藥,味苦酸性寒,入肝經。能補脾損肝氣,能養肝血瀉肝火。如肝虛火衰者不可用。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經肝經。補血,如熱者不可用。用酒蒸,杵爛為餅,曬乾,研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蒸。

黃柏,味苦寒,入腎經。補腎降相火,如火衰不可用。

龍膽草,味苦性涼,入肝經。益肝膽氣,治目赤腫,除胃家伏熱。

半夏,除濕化痰和胃氣,利胸膈,治太陰頭痛,制用薑汁炒。

羌活,入膀胱經。治頭痛,去風邪,降肝氣,肝虛不用。

防風,味甘辛性熱,入膀胱經。以體用通療諸風,以氣味能瀉肺經。

黃連,味苦寒,入心經。能瀉心火,涼血去中焦熱,厚腸胃。

大黃,味苦寒,入胃經。有推牆倒壁之功,能消腫去其皮膚之熱。實者生用,虛者酒蒸,勿患虛腫者勿用。

生地黃,入心經。治血熱,生新血,散瘀血,涼血,血寒者勿用。

麻風,入肺經。去風寒,退邪熱,開九竅發表。

白芷,味辛性熱,入腸經。去風止痛,治足陽明頭痛,去肺肝二經發熱。

細辛,味辛性熱,入心經,能去風止淚,頭痛,益肝膽通竅,去葉用。

山梔子,味苦,入肺經。瀉肺火,除五臟熱。目熱赤腫宜用,要炒。

木賊,味甘,入肺經。去膜翳,益肝膽,明目去風,通竅止淚。

蒼朮,味辛性溫,入胃經。平胃氣去風邪,去濕止淚,發散。用米泔水浸,一日一換,水浸炒乾用。

瞿麥,味苦,入小腸經。去膀胱熱,養腎氣,明目利小便。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經。行氣固表虛,血滯不行,宜用蜜浸火炙,研為末作丸,如不作丸,勿如此。

滑石,入小腸經。能降上炎之火,通九竅利小便。

車前子,味甘鹹性寒,入小腸經。清利小便,去肝經風熱。

石決明,入肝經。去目障明目,有沉墜之功。肝虛者不用,火煅極紅為度。

青葙子,性微寒,入肝經。瀉熱上衝,去赤障,肝虛不用,制用酒洗。

草決明,入肝經。治肝熱,熱痛淚出,明目,肝虛不用。

白蒺藜,不入湯藥,宜丸。入肝經,明目去風止癢。炒,杵去刺用。

牡丹皮,味苦寒,入腎經。瀉陰火陽火,能涼心血,能行滯血,止痛。

地骨皮,味苦寒,入腎經。退熱除蒸,瀉肺熱宜用。

桑白皮,味甘,入肺經,除肺熱,瀉肺氣,肺寒不用。

麥門冬,味甘寒,入肺經。治肺熱,去肺腑火,又清心竅。

白話文:

藥性論

當歸:味甘性溫,歸心、肝二經。根尾能破血,根頭能養血,全草能活血,發熱者禁用,需用酒洗淨後使用。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經。能上行於頭面,助陽氣止痛;下行於血海,能養血,氣盛者禁用。

赤芍藥:味苦辛性寒,歸肝經。能散血行血,消腫止痛。

白芍藥:味苦酸性寒,歸肝經。能補脾益肝,養肝血、瀉肝火,肝虛火衰者禁用。

熟地黃:味甘性溫,歸心、肝二經。能補血,發熱者禁用。需用酒蒸,搗爛成餅,曬乾,研成粉末再製成丸藥服用;若不製成丸藥則不必蒸。

黃柏:味苦寒,歸腎經。能補腎降火,火衰者禁用。

龍膽草:味苦性涼,歸肝經。能益肝膽之氣,治療目赤腫痛,清除胃中伏火。

半夏:能除濕化痰,和胃氣,利胸膈,治療太陰頭痛,需用薑汁炒制後使用。

羌活:歸膀胱經。治療頭痛,祛除風邪,平降肝氣,肝虛者禁用。

防風:味甘辛性溫,歸膀胱經。能治療各種風疾,其氣味能瀉肺經之熱。

黃連:味苦寒,歸心經。能瀉心火,清熱解毒,涼血,厚腸胃。

大黃:味苦寒,歸胃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消腫退熱。實證者生用,虛證者需用酒蒸後使用,虛腫者禁用。

生地黃:歸心經。治療血熱,生新血,散瘀血,涼血,血虛寒者禁用。

麻黃:歸肺經。祛除風寒,退除邪熱,宣通九竅。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經、腸經。祛風止痛,治療足陽明頭痛,以及肺肝二經發熱。

細辛:味辛性溫,歸心經。能祛風止淚,治療頭痛,益肝膽,通竅,需去葉使用。

山梔子:味苦,歸肺經。瀉肺火,清五臟之熱。目赤腫痛者宜用,需炒制後使用。

木賊:味甘,歸肺經。能去膜翳,益肝膽,明目祛風,通竅止淚。

蒼朮: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能和胃氣,祛風邪,除濕止痛,發散風寒。需用米泔水浸泡,每日換水一次,浸泡後再炒乾使用。

瞿麥:味苦,歸小腸經。能清膀胱熱,補腎氣,明目利尿。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經。能行氣固表,補氣升陽,血瘀者宜用。需用蜜水浸泡後火炙,研成粉末製成丸藥服用;若不製成丸藥則不必如此處理。

滑石:歸小腸經。能降火,通九竅利尿。

車前子:味甘鹹性寒,歸小腸經。清利小便,治療肝經風熱。

石決明:歸肝經。能治療目障,明目,具有鎮肝潛陽的作用。肝虛者禁用,需火煅至通紅為度。

青葙子:性微寒,歸肝經。能瀉肝火,治療目赤腫痛,肝虛者禁用,需用酒洗淨後使用。

草決明:歸肝經。治療肝熱,目赤腫痛,流淚,明目,肝虛者禁用。

白蒺藜:不入湯劑,宜製成丸藥服用。歸肝經,明目祛風止癢,需炒制,搗碎去刺後使用。

牡丹皮:味苦寒,歸腎經。瀉陰火陽火,清心涼血,行血止痛。

地骨皮:味苦寒,歸腎經。退熱除煩,瀉肺熱。

桑白皮:味甘,歸肺經。能清肺熱,瀉肺氣,肺寒者禁用。

麥門冬:味甘寒,歸肺經。治療肺熱,清肺腑之火,亦能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