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精微》~ 卷下 (4)
卷下 (4)
1. 白睛黃赤
問曰:白睛漸漸黃赤者何也?答曰:酒毒也。酒能發陽,過飲無度,脾經受濕,傷肝膽,助火,火傷於肺經,白仁屬肺,故白睛黃赤者酒之過也,引血傷於肝,肝受其血熱,自上朝於目,目受其酒之熱毒灌注睛輪黃赤。宜服黃連解毒散,服數帖之後,點以清涼散。
黃連解毒散
白話文:
**問題:**白色眼球逐漸發黃變紅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 這是沉迷於飲酒的結果。
過度飲酒會導致陽氣上浮,傷及脾經,導致濕氣入侵,進而損害肝膽,助長體內火氣。火氣上炎灼傷肺經,而白色眼球屬於肺部,因此白睛發黃變紅是過度飲酒所致。
飲酒也會引血上行,導致肝臟受熱,這股熱氣從肝臟向上流動,到達眼睛,眼睛受酒毒熱氣浸染,導致眼球發黃變紅。
治療方法:
建議服用黃連解毒散,服用數劑後,點眼使用清涼散。
黃連,黃芩,黑參,龍膽草,荊芥,梔子,天花粉,茵陳,生地黃,車前子,桔梗,連翹
上每服水煎,加童便三盞,溫服。
清金涼肝散
白話文:
- 黃連
- 黃芩
- 黑參
- 龍膽草
- 荊芥
- 梔子
- 天花粉
- 茵陳
- 生地黃
- 車前子
- 桔梗
- 連翹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葶藶,桑白皮,麥門冬,天花粉,赤芍藥,乾葛,荊芥,杏仁,青皮,甘草
上水煎,加蜜一盞入內,煎一沸,食後溫服。
白話文:
黃連:一種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材。 黃芩:一種具有清熱降火、消炎解毒作用的中藥材。 梔子:一種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作用的中藥材。 連翹: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中藥材。 葶藶:一種具有利尿通淋作用的中藥材。 桑白皮: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作用的中藥材。 麥門冬:一種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中藥材。 天花粉:一種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藥材。 赤芍藥:一種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作用的中藥材。 乾葛:一種具有生津止渴、潤腸通便作用的中藥材。 荊芥:一種具有疏風解表、解毒止癢作用的中藥材。 杏仁:一種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作用的中藥材。 青皮:一種具有燥溼健脾、疏肝理氣作用的中藥材。 甘草:一種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材。
2. 患眼頭痛
問曰:人之患眼,偏正頭痛者何也?答曰:風毒甚也。頭風在右者屬痰屬熱,用蒼朮、半夏,熱用酒製黃芩;在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虛者用芎、歸、芍藥、酒製黃柏,此三症看而用之有驗。治法:痛甚者酒調散表之;熱痛者,石膏散、清空散、川芎茶調散;冷痛者酒調散、川芎散、神清散主之;風毒作痛,菊花散、如神散主之,不必點丹。
白話文:
**問題:**人們眼睛疼痛,偏頭痛的病因是什麼?
回答: 風毒很嚴重。
- **右邊頭痛:**屬痰熱,用蒼朮、半夏;有熱時用酒炮製黃芩。
- **左邊頭痛:**屬風血虛,用荊芥、薄荷;血虛者用芎、歸、芍藥、酒炮製黃柏。這三種症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使用藥物。
治療方法:
- 疼痛嚴重者用酒調散劑來疏散表邪。
- 熱痛者用石膏散、清空散、川芎茶調散。
- 冷痛者用酒調散、川芎散、神清散。
- 風毒引起的疼痛,可用菊花散、如神散,不必點丹藥。
酒調散(下桑螵蛸的)
灸穴
百會一穴,神牕四穴,臨泣二穴,聽會二穴,耳尖二穴,風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陽二穴,率骨二穴
白話文:
酒調散(使用桑螵蛸的)
灸穴
百會一穴,神窗四穴,臨泣二穴,聽會二穴,耳尖二穴,風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陽二穴,率骨二穴
定髮際並點各穴法則(南筠參入。偏則,灸一邊痛處):前眉心平以墨點記;以草比同身寸三寸,自眉心比至草盡處是前髮際,亦以墨點記;又大杼骨上一點,以前草三寸盡處,亦點記,是後髮際;又將草自前髮際比至後髮際,平折摘去一節,又將草均分作六折,摘一折止存五折,以此草,自前髮際比至草盡處,是百會穴;又以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二寸半,乃神牕穴也。
白話文:
定髮際和穴位點刺方法(南筠添加。偏痛,則灸痛側):
- 在眉毛中心點用墨點做記號。
- 用一根與自己身高的草比對,從眉毛中心開始量三寸,量到草的盡頭,這是前髮際,也用墨點做記號。
- 在大杼骨上方一點,以前草三寸盡頭,也點一個記號,這是後髮際。
- 將草從前髮際量到後髮際,平折去掉一段。
- 將剩下的草均分成六段,去掉一段,剩下五段。
- 用這根草,從前髮際量到草的盡頭,這就是百會穴。
- 以百會穴為中心,在四邊各開兩寸半的距離,就是神牕穴。
灸耳尖穴(即率骨穴),將耳折轉,尖上比寸半,盡處是率骨穴(考過同)。
臨泣穴,以瞳仁對眉尖上點為記,以草自點,比上三寸半是臨泣穴。
光明穴,對瞳仁上眉中,是光明穴。
攢竹穴,眉頭兩陷中,是攢竹穴。
睛明穴,在目內大眥外畔肉上,陷宛中。
頰車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風池穴,在後髮際,陷中。
肝腧穴,在第九骨下,各開寸半。
天府穴,在胸兩腋下,三寸宛宛中。
聽會穴,在耳下前陷中,開口取之。
耳門穴,在上耳前起肉,當耳缺。
魚尾穴,在眥橫紋盡處。
太陽穴,在外眥五分,是。
石膏散
白話文:
灸耳尖穴,也就是率骨穴,將耳朵折轉,從尖端往上量一個半寸,盡頭處就是率骨穴。
臨泣穴,以瞳孔對準眉尖上方的點作為記號,從這個點往上量三寸半就是臨泣穴。
光明穴,對準瞳孔上方的眉中位置,就是光明穴。
攢竹穴,位於眉頭兩側凹陷處,就是攢竹穴。
睛明穴,位於眼內眥外側肉上,凹陷處。
頰車穴,位於耳下曲頰端,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髮際,凹陷處。
肝腧穴,位於第九根肋骨下,各向外開一個半寸。
天府穴,位於胸部兩腋下,三寸凹陷處。
聽會穴,位於耳下前方的凹陷處,開口取穴。
耳門穴,位於上耳前起肉處,靠近耳缺。
魚尾穴,位於眼角橫紋盡頭處。
太陽穴,位於外眼角五分處。
石膏散。
石膏(五錢),麻黃(一兩),何首烏(五錢),乾葛(八錢)
上用水煎,食後服。
清空散
白話文:
石膏(25 克),麻黃(50 克),何首烏(25 克),葛根(40 克)
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甘草(炙),羌活(各一兩),梔子(兩半)黃芩(炒一半,酒製一半,三兩半)
白話文:
川芎:5 錢 柴胡:7 錢 黃連(炒):1 兩 防風(去蘆):1 兩 炙甘草:1 兩 羌活:1 兩 梔子:2 半 炒黃芩:1 兩 7.5 錢 酒製黃芩:1 兩 7.5 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內入茶少許調如膏,臨臥抹口內,少用白湯下。如頭疼每服加細辛二錢。如太陰脈緩有疾,名痰厥頭疼,加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半夏(一兩五錢)。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寒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服白虎湯加香白芷。
白話文:
用細末藥材,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沖泡少量茶水,調成膏狀,睡前塗抹在口腔內,再喝少量白湯沖服。如果頭痛,每次服用時再加入細辛二錢。如果脈緩弱有病,稱為痰厥頭痛,則加入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半夏(一兩五錢)。如果偏正頭痛服用後仍未痊癒,則減半羌活、防風、川芎的用量,並加倍柴胡。如果發熱惡寒、口渴,這是陽明頭痛,只服用白虎湯加香白芷即可。
白虎湯
知母,石膏,甘草,加香白芷
上各等分,入粳米三十粒,水煎服。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目、偏正頭痛、熱頭風。
薄荷(八錢),防風(一兩五錢),細辛(一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二兩),川芎,荊芥(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蔥白茶調湯溫服。常服清頭目。
芎藭散,治冷頭風。
白話文:
白虎湯是用知母、石膏、甘草,再加入香白芷,各取等量,加入三十粒粳米,用水煎服。川芎茶則是用薄荷、防風、細辛、羌活、白芷、甘草,以及川芎、荊芥,按照比例混合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蔥白茶調成溫湯服用,可以常服來清頭目。芎藭散則是用來治療冷頭風。
石膏(二錢五分),草烏(一分五釐),芎藭(二分),薄荷(二分),白附子(二分),甘草(一分),白芷(三分),細辛(一分),仙靈脾(二分)
白話文:
石膏二錢五分,草烏一分五釐,芎藭二分,薄荷二分,白附子二分,甘草一分,白芷三分,細辛一分,仙靈脾二分。
神清散,治冷頭風。
枳殼,白芷,石膏,甘草,細辛,麻黃
菊花散
如聖散
白話文:
神清散,用於治療冷性頭痛。
成分包括:枳殼、白芷、石膏、甘草、細辛、麻黃。
菊花散。
如聖散。
白芷,川烏,防風(各一兩),細辛(二分半),雄黃(二分),草烏(炮過去皮,兩頭尖)
上為末,溫酒調下,二日服一次。
通頂散,治一切頭風。
白話文:
白芷一兩、川烏一兩、防風一兩、細辛二分半、雄黃二分、草烏兩頭尖的(炮製後去除外皮)
川芎,白芷,穀精草,藜蘆,防風,薄荷,牙皂,蔓荊子,細辛,蒲黃
上為末,口含水㗜之,吹入鼻內亦可。
雄黃丸,治偏正頭痛。
白話文:
**川芎:**辛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白芷: 辛溫,祛風通竅,消腫止痛。
穀精草: 甘平,滋陰潤肺,清熱止咳。
藜蘆: 辛甘,溫燥,散寒除濕,殺蟲解毒。
防風: 辛甘溫,解表祛風,昇陽舉陷。
薄荷: 辛涼,疏風清熱,消炎止痛。
牙皁: 苦鹹,化痰消腫,解毒止痛。
蔓荊子: 酸澀溫,補腎固精,收斂止瀉。
細辛: 辛溫,發汗解表,散寒通絡。
蒲黃: 甘平,利水滲濕,止血安胎。
全蠍,雄黃(各二錢),盆硝(一錢五分),乳香,沒藥(各二錢),薄荷,川芎(各一錢),冰片(一分)
上為末,口㗜水搐,吹鼻內,日二次。
貼諸般疼痛眼方
白話文:
全蠍、雄黃(各 12 克),盆硝(7.5 克),乳香、沒藥(各 12 克),薄荷、川芎(各 6 克),冰片(0.6 克)
赤芍、蒲黃與鬱金,芙蓉研末拌均勻,朱缺土螺緊薑汁,若然常痛只擦睛。痛甚,加白芷、南星、無名異。血見熱,久不開,加生川烏等分為末,熱水調搽眼眶四圍幹了再換。
羌活除風湯
白話文:
用赤芍藥、蒲黃和鬱金研磨成粉,均勻混合。再加入硃砂、研碎的土螺殼和薑汁。如果只是輕微疼痛,只用這個藥膏擦拭眼睛。
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白芷、南星和無名異。
如果眼睛有血熱,久久不消,可以加入生川烏等分量研磨成粉,用熱水調和後塗抹在眼眶周圍,等藥膏乾了再重新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