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博

《脈訣乳海》~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歌曰

陰毒伏脈,切三焦。不動榮家,氣不調。不問春秋與冬夏,徐徐發汗始能消。 陰毒伏脈切三焦,上文已詳言之矣。所謂不動營家氣不調者,何也?蓋以寒傷營,陰寒之氣,壅遏三焦,則營氣不行。營不行,則脈不出。須得溫經發表之劑,如陰毒甘草湯之類,以調其榮氣,而後脈始出也。

或曰:溫經發表,秋冬可施,如遇春夏,豈宜概用?不知陰毒之證,非他病可比。溫經散表,陽氣方回,雖值春夏,亦宜舍時從證。故池氏曰:積陰冷毒之氣,而伏滯於三焦,致衛氣不調,榮血不行,三焦之氣閉塞,若有此證,不必問四季,須是發散,通其三焦,其病可除也。

夫所謂徐徐發汗者何也?潔古曰:漬形以為汗,麻黃附子細辛湯,或秋冬以升麻湯,春夏以麻黃湯,當緩與之。經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予嘗讀史記左編,一病人以冬月誤服白虎,其脈伏而四肢厥冷,諸醫擬進四逆理中等劑。東垣曰:不可,只宜用輕清之劑,引寒氣出於經絡之中,如升麻防風羌活等藥,其病果愈。是皆徐徐發汗之義也。戴起宗不知此理,謂不當汗,乃引仲景脈浮者,病在表,方可汗等語。獨不知仲景亦常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則知發汗又不可以脈之浮沉論也。況陰毒一證,乃一時暴疾,禍如反掌。

戴氏誤以為榮積衛積藏積,而改作徐徐調理。噫!陰毒傷寒,而可徐徐調理乎哉?訣之所謂徐徐發汗者,非治之徐徐,乃處方之徐徐。如潔古所謂漬形以為汗,又曰當緩與之之謂也。

白話文:

歌訣說:陰毒潛藏在脈絡深處,要切入三焦來治療。如果榮氣系統不動,氣血就會不調和。無論春夏秋冬,都要慢慢地發汗,才能消除這種病症。

陰毒潛藏在脈絡深處,要切入三焦來治療,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所謂「榮氣系統不動,氣血不調和」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寒氣侵襲了榮氣,陰寒之氣阻塞了三焦,導致榮氣無法運行。榮氣無法運行,脈象就顯現不出來。必須使用溫暖經絡、發散表邪的藥物,例如陰毒甘草湯之類的方劑,來調和榮氣,脈象才會顯現出來。

有人會問:溫經發表的方法,在秋冬季可以使用,如果遇到春夏,難道也適合全部使用嗎?要知道陰毒這種病症,不是其他疾病可以比較的。溫經散寒、發散表邪,陽氣才能恢復,即使在春夏,也應該捨棄季節的限制,而根據病症來治療。所以池氏說:陰冷的毒氣積聚,潛伏在三焦,導致衛氣不調,榮血無法運行,三焦的氣機閉塞。如果有這種病症,不必考慮四季,一定要發散,疏通三焦,病就可以治癒。

所謂慢慢發汗是什麼意思呢?潔古說:要使身體微微出汗,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者秋冬用升麻湯,春夏用麻黃湯,都要慢慢地給藥。醫書說: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發汗就能治癒。我曾經讀過史記左編,有一個病人在冬天誤服了白虎湯,脈象沉伏,四肢冰冷,其他醫生想用四逆理中等方劑。東垣說:不可以,只能用輕清的藥物,引導寒氣從經絡中排出,像是升麻、防風、羌活等藥,結果病就痊癒了。這都是慢慢發汗的意思。戴起宗不懂這個道理,認為不應該發汗,反而引用仲景的「脈浮,病在表,才可以發汗」等語。卻不知道仲景也常說: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就發熱,脈沉的,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可見發汗不可以單純以脈象的浮沉來判斷。何況陰毒這種病症,是突然發作的急病,變化很快。

戴氏誤以為陰毒是榮氣積滯、衛氣積滯或臟腑積滯,而改用慢慢調養的方法。唉!陰毒傷寒,怎麼可以用慢慢調養的方法呢?訣中所說的慢慢發汗,不是說治療要慢慢來,而是說開藥要慢慢來。就像潔古所說的,要讓身體微微出汗,又要慢慢地給藥,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