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博

《脈訣乳海》~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歌曰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邪風積氣衝背腦,腦後三針痛即移。

緩脈,指下尋之,一來一往,如絲在機,不卷其軸,其狀有似乎遲,此太陰濕土之氣也。土氣盛,則下加於腎。腎主藏者也。腎氣被克而起,故曰腎者生氣。腎開竅於耳,腎氣不藏,則上衝於耳,故又耳鳴。

況緩脈又主風痹之疾,痹者風寒濕三者合而成也。夫腎與膀胱,相為表裡。今脈而見緩,知有積久之風邪、濕氣,循足太陽之經,夾脊上衝於背,而為疼痛。治之者當於腦後針足太陽膀胱之穴,以奪其風邪之氣,則其痛自瘳矣。他釋皆云當取之浮白穴,奪腎之邪,其痛即止。

腦後是浮白穴,主耳聾背項痛也。愚按浮白,乃足少陽之穴,非腎穴也。其穴在耳後入發一寸,非腦後也。或者曰,浮白乃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之以取其邪焉可也。張世賢曰,太陽中風,脈緩,頸項強急,難以轉側,可針風池風府隱白三穴,再服桂枝湯,則痛可移也。若緩大者,

屬脾脈。

按經云,緩而滑曰熱中。

白話文:

脈象來來回回尋摸,感覺好像很慢的樣子。這是腎臟間的氣向上衝導致的耳鳴。風邪和積聚的氣衝到背部和頭部,在腦後扎三針,疼痛就能立刻消失。

脈象緩慢,在指下尋摸,感覺一來一往,像蠶絲在織布機上運轉,沒有捲到軸上,樣子好像很遲緩,這是太陰濕土之氣的表現。土氣旺盛,就會向下影響到腎臟。腎臟主掌收藏。腎氣受到抑制而往上衝,所以說「腎者生氣」。腎臟在耳朵開竅,腎氣不藏,就會向上衝到耳朵,所以又會耳鳴。

況且緩脈又主導風痹的疾病,痹症是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而成的。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現在脈象呈現緩慢,就知道有積累已久的風邪、濕氣,沿著足太陽膀胱經,從脊椎兩側往上衝到背部,而造成疼痛。治療時應該在腦後的足太陽膀胱經穴位針刺,以驅散風邪之氣,那麼疼痛自然就會減輕。其他解釋都說應該取浮白穴,來驅散腎臟的邪氣,疼痛就會停止。

腦後是浮白穴的位置,主治耳聾和背部、頸項的疼痛。我認為浮白穴是足少陽經的穴位,不是腎經的穴位。而且它的位置在耳朵後面、頭髮進入一寸的地方,不是在腦後。有人說,浮白穴是足太陽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它來驅散邪氣也是可以的。張世賢說,太陽經中風,脈象緩慢,頸項僵硬、難以轉動,可以針刺風池、風府、隱白三個穴位,再服用桂枝湯,疼痛就可以緩解。如果脈象緩慢而大,就屬於脾脈。

按照經書上說,脈象緩慢而滑動,表示體內有熱。

2. 又歌曰

緩脈關前搐項筋。

緩脈主濕。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關前寸部也,寸主頭項之事。寸部而見緩脈,乃濕氣客於足太陽之經,而項筋為之搐強矣。

按脈經云: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摩以風膏,灸諸治風穴。

當關氣結腹難伸。

脾主中州,中州治則陰陽升降,上下宣通,而氣無結滯之患。今緩脈見於關中,乃陰邪濕氣,結塞中州,清者不得上升,濁者不得下降,而腹難以舒伸也。

按脈經云: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肺湯,針章門補之。

尺上若逢癥結冷,夜間常夢鬼隨人。

尺上若逢緩脈,則為冷氣結於下焦,而為癥瘕之疾。何也?夫尺,陰位也,緩,陰脈也,冷,陰氣也,夜間,陰盛之時也。常夢鬼隨人者,群陰合,而從其類也。

按脈經云: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

白話文:

又歌曰:

緩脈出現在寸關部位,會造成脖子後面的筋脈抽搐。

緩脈通常代表身體有濕氣。中醫典籍說:「各種痙攣、脖子僵硬,都和濕氣有關。」寸關的前面部分,對應到頭部和脖子的狀況。寸部出現緩脈,表示濕氣侵犯了足太陽膀胱經,導致脖子後面的筋脈抽搐僵硬。

《脈經》提到:寸口的脈搏呈現緩慢,皮膚感覺麻木,表示風寒侵入了肌肉。可以用防風湯來治療,用藥物敷在患部,按摩風膏,以及針灸治療風症的穴位。

如果緩脈出現在關脈的部位,會造成腹部氣機阻塞,難以伸展。

脾主管身體的中間部位,如果脾的功能正常,陰陽之氣就能正常升降,上下暢通,不會有氣機阻塞的問題。現在緩脈出現在關脈的部位,表示陰邪濕氣阻塞了中間部位,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腹部就難以舒展開來。

《脈經》說:關脈呈現緩慢,這個人會沒有食慾,這是因為胃氣失調,脾氣虛弱。可以用平胃丸、補肺湯來治療,並針灸章門穴來補益。

如果尺脈的部位出現脈象緩慢,而且有結塊的感覺,就會因為寒氣積聚在下焦,形成腹部腫塊。為什麼呢?因為尺脈屬於陰位,緩脈屬於陰脈,寒氣也是陰氣,夜間也是陰氣旺盛的時候。常常夢到鬼跟著自己,是因為陰氣匯聚,所以會出現同類相應的現象。

《脈經》說:尺脈呈現緩慢,會出現腳部軟弱無力、下肢腫脹、小便困難、滴滴答答尿不乾淨的情況。可以用滑石湯、瞿麥散來治療,並針灸橫骨穴來洩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