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可久

《增訂十藥神書》~ 丙字人參湯論

回本書目錄

丙字人參湯論

1. 丙字人參湯論

凡失血後,不免精氣怯弱,神思散亂。前方雖有止血之功,而無補益之力。故有形者之陰,不能即復,而幾微之氣,不當急固乎?頓服參一兩,不但脫血益氣,亦且陽生陰長。觀先生自注云:宜熟睡一覺,使神安氣和,則煩除而自靜。蓋人之精神由靜而生,亦由靜而復也。奈何今之醫者,遇吐血家,乃視參如毒耶!

陳修園按:《神農本草經》云:人參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經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

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即邪氣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邪氣除矣。細味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何後人信從宋元無稽之說,而反疑開天明道之聖經耶?此症用至二兩,以失血之後,臟陰太虛,陰虛則不能維陽,陽亦隨脫,故用二兩,任專力大,可以頃刻奏功。但人參雖有補虛之功,而咳嗽者忌之。

乘此大血甫止之際,咳嗽未作,急急飲之。若得熟睡一夜,則血從心臟而生,沛然莫之能御,即所失成升成鬥,周時補之而有餘矣。若睡未足而驚醒之,則血亦停而不生矣。若血止一二三日而始服之,不徒無益而有害。周氏舊注亦超,但以人參為補氣之品,未免囿於俗見。

然人參補陰與地黃龜板之一於補陰者不同,按其字義,參者,參也,其功與天地人並立為三,且能入肺,肺為一身之橐龠,謂為益氣,卻亦近道,程山齡謂貧者以歸脾湯代之,然不如取當歸補血湯二劑,入童便二茶碗,隔湯燉二炷香,取汁頓服之。

白話文:

凡是失血之後,難免精氣虛弱,精神思緒散亂。之前的止血藥方雖然有止血的功效,但沒有補益的作用。所以有形的陰液,不能馬上恢復,而微弱的氣,難道不應該趕快固住嗎?一次服用人參一兩,不只可以補充因失血而虛弱的氣,也能夠促進陽氣生長,陰液增長。看先生的註解說:應該好好睡一覺,使精神安定,氣血調和,那麼煩躁就會消除而自然平靜。人的精神是由靜而生的,也是由靜而恢復的。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遇到吐血的病人,竟然把人參看作毒藥呢!

陳修園認為:《神農本草經》說:人參味道甘甜,性質微寒,沒有毒性,主要能補益五臟,安定精神,穩定魂魄,止住驚悸,去除邪氣,使眼睛明亮,開通心竅,增長智慧,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經文只有這三十七個字,它所提出的綱領是:主要補益五臟,因為五臟屬陰;精神不安、驚悸不止、眼睛不明亮、心智不足,都是陰虛而導致陽氣過盛所擾亂。現在五臟得到甘寒的藥性幫助,就能使它們安定、穩定、止住、明亮、開通、增強。

所謂邪氣,不是指外來的邪氣,而是指陰虛導致虛火耗損正氣,虛火就是邪氣。現在五臟得到甘寒的藥性幫助,那麼邪氣就消除了。仔細體會經文,沒有一個字提到溫補回陽,為什麼後人卻相信宋元那些沒有根據的說法,反而懷疑開天闢地、闡明道理的聖賢經典呢?這種病症可以用到二兩人參,因為失血之後,臟腑陰液太虛弱,陰虛就不能維護陽氣,陽氣也會跟著脫失,所以用二兩,因為藥力專一而強大,可以立刻見效。但是人參雖然有補虛的功效,但咳嗽的人忌用。

趁著大量出血剛剛停止的時候,還沒有咳嗽的時候,趕快服用。如果能好好睡一夜,那麼血從心臟產生,就會非常充沛,無法阻擋,就算失去一升一斗的血,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補充,也會綽綽有餘。如果睡眠不足就被驚醒,那麼血也會停止而不產生了。如果血止住一兩天之後才開始服用,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周氏以前的註解也很好,但是把人參當作補氣的藥品,難免還是被俗見所限制。

然而人參補陰與地黃、龜板等單純補陰的藥不同,按照字義來看,「參」的意思是「參」,它的功效可以和天地人並列為三,而且能進入肺,肺是全身的氣體通道,說它能益氣,也接近真理。程山齡說貧窮的人可以用歸脾湯代替,但是不如用當歸補血湯兩劑,加入兩碗童便,隔水燉兩個小時,取汁立刻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