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十藥神書》~ 癸字補髓丹 (2)
癸字補髓丹 (2)
1. 癸字補髓丹
潘按:古人所謂虛勞,皆是純虛無陽之症,與近日之陰虛火旺者,吐血咳嗽正自相反,誤用必斃。近日吐血咳嗽之病,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也。當奉此書,細推其理,次第施治,不致害人為幸甚。
周氏總注:予讀此十方,俱出人意表,其間次第緩急,可為千百世法,即不必十方並用,要無能出其範圍者矣。一方之中,自得肯綮,即不必全用其藥,亦可細推其理矣。乃今日之治血症者,輒用六味地黃增減,冀其收功,皆由《醫貫》入手,而未嘗從《神書》體會者也。
彼之腎水衰,(足少陰)則火炎為患,壯水之主,可鎮陽光,孰知人之患此病者,陰虛(腎)固多,而他因者,亦復不少。假如從勞役飢飽而得者,其傷在足太陰(脾)矣;從憂患而得者,其傷在手少陰(心)矣;從嗜飲而得者,其傷在手太陰(肺)矣;從憤怒而得者,其傷又在足厥陰(肝)矣。此足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豈一壯水可以勝其任乎?總之,人身之血,附氣而行者也。
一臟傷,則氣必不調,而血遂溢於外。故逆則上出,墜則下行,滯則阻痛,寒則凝,熱則散,此自然之勢也。後之君子,於診視之際,聞問之餘,斟酌而得其情否乎?果能於此著眼,視其病之所傷在何臟?脈之所傷在何部?時之所值在何季?思過半矣。曾治一咯血之人,平日極勞,每咯紫黑色俱成小塊者,然必是飽食則多,少食則少,不食或少或無,余以韭汁童便製大黃治之,二服可安,後以補中益氣湯加血藥而愈。知者以為怪妄,予謂極平常,蓋實從《神書》究心,而置《醫貫》為談料者也。
白話文:
潘氏按語:古人說的虛勞,都是指身體完全虛弱且沒有陽氣的病症,和現在常見的陰虛火旺、吐血咳嗽的狀況正好相反,如果誤用治療方法一定會致命。現在的吐血咳嗽病症,看起來好像虛勞,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虛勞。應該參考這本書的內容,仔細推敲病理,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施治,這樣才不會害人,這是最幸運的事。
周氏總評:我讀過這十個藥方,都出乎意料之外,其中用藥的先後順序和緩急程度,可以作為千百年來治療疾病的法則,即使不一定同時用這十個藥方,但也不可能超出這個範圍。一個藥方裡,只要抓住關鍵之處,就算不完全使用藥方中的所有藥物,也可以仔細推敲其中的道理。現在治療出血症狀的人,常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來嘗試達到效果,這都是因為從《醫貫》這本書入手,卻沒有從《神書》中領悟。
他們認為腎水衰弱(足少陰經的病變)就會導致火氣上炎,所以應該用滋補腎水的方法來抑制過旺的陽氣,但要知道,患這種病的人,雖然陰虛(腎虛)的確很多,但其他原因造成的也不少。比如說,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飢飽不均而得病的,病灶就出在足太陰經(脾經);如果是因為憂愁思慮而得病的,病灶就出在手少陰經(心經);如果是因為嗜好喝酒而得病的,病灶就出在手太陰經(肺經);如果是因為憤怒而得病的,病灶就出在足厥陰經(肝經)。這些都會導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狀,難道單純用滋補腎水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嗎?總之,人體的血液是依附著氣來運行的。
一個臟器受傷,氣一定會不調和,血液就會溢出到體外。因此,氣逆就會向上溢出,氣墜就會向下流動,氣滯就會阻礙疼痛,遇寒就會凝結,遇熱就會散開,這是自然的趨勢。後來的醫生們,在診斷病情的時候,除了問診之外,是否應該仔細斟酌這些情況?如果能夠從這些方面著眼,觀察病灶損傷的是哪個臟器?脈象表現的是哪個部位的病變?當下處於哪個季節?這樣思考就已經成功一半了。我曾經治療一個咯血的人,他平時非常勞累,每次咯出的血都是紫黑色的小塊狀,而且一定是吃飽了飯血才會多,吃得少血就少,不吃飯或者少吃飯就很少咯血或不咯血。我用韭菜汁和童子尿炮製過的大黃來治療他,吃了兩次就好轉了,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加一些活血藥就痊癒了。知道的人覺得很奇怪,我認為這非常普通,因為我實際上是從《神書》中深入研究,而把《醫貫》當作閒談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