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門全書》~ 正治諸方 (3)
正治諸方 (3)
1. 正治諸方
服藥法。體實者。每次五釐。日二次。體虛。日一次。冷茶調下。服後。勿食熱飲食。十歲以上。每日服一次三釐。十歲以下服二釐。五歲上下。難治。
服藥至六七日。遍身俱腫。飲食減少。即服後涼血解毒湯。三日一劑。若牙齦臉頸齊腫。齒縫蟲出者勿畏。亦勿停藥。此以毒攻毒。故毒氣發外。服至百日。方腫消皮脫。指直筋舒。一切油膩魚肉。鹽醋椒醬及菜蔬各物。俱宜戒之。只好綠豆煮白米粥食。
涼血解毒湯,服蒺藜散。腫惡特甚。不可停藥。惟間服此方解之。
白苦參(錢半),大生地(錢半),牡丹皮(錢半),炒梔仁(錢半),北防風(錢半),白蒺藜(錢半),條甘草(一錢)
加綠豆一合。燈心四十條為引。不拘服。三日一帖。
防風通聖散,治癘疾先服此藥三五劑。連服丸藥。至十日又停丸藥三日。每日服一劑。三日三劑。後仍服丸子。如此接續間服。
北防風,荊芥,白附,白芷,白蒺藜,殭蠶,蒼朮,白蘚皮(無癬不用),靈仙,苦參(無癬去之),元參,赤芍,川芎,黃柏(足痹作熱用之),川連,焦梔,檳榔,銀花,牛子,大黃,苦硝,枯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
大黃苦硝二味。俟起藥時放下。令二三沸止。若大便洞泄。去硝黃。相證加減。
何首烏散,治癘疾。
首烏(一斤米汁浸十日逐日換水竹刀切片九蒸九曬),胡麻子(四兩九蒸九曬)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酒調服。或薄荷湯送下。
羅氏何首烏散,統治癘疾諸證。蜜丸亦可。
首烏,枸杞,苦參,石菖蒲,甘菊,蔓荊子,靈仙,荊芥
上末。每服三四錢。酒調下。茶清蜜調亦可。此為癘疾之總方。
血熱。加丹皮梔仁。潰爛。加牛子骨皮。拘攣拳曲。加天麻鉤藤。麻木甚。加蒺藜土麻仁。面上紅雲紅堆。加白附殭蠶。面如油光。加白附蟬蛻。鼻塞聲散。加桑皮黃芩。肉痹。加元參。足麻木潰爛。加黃柏銀花土茯苓。骨節疼痛。加獨活。瘙癢。加丹皮蟬蛻。癬多。加鮮皮浮萍。紅堆紅圈。加山甲皂刺。熱甚。加川連。遍身麻木。非花蛇不能。
若作散。足少陽。加柴胡。太陽。加羌活防風。陽明。加白芷。厥陰。加柴胡川芎。少陰。加獨活細辛。手太陰。加浮萍。甚則麻黃。足太陰。加苦參。熱甚痹不回者。用硝芩水藥。以各法加減通聖散服之。
但方曰苦參。非脾經實熱之證勿用。
初服九味羌活湯
羌活,細辛,蒼朮,白芷,防風,生地,川芎,赤芍,黃芩,粉草,姜皮
燈心引。服五劑。
二服防風通聖散
薄荷,元參,黃芩,焦梔,荊芥,赤芍,大黃,枳殼,北防風,條甘草
身上燥癢。加紅花、蒺藜、苦參、鮮皮、姜皮。燈心引。五劑。
三服三黃解毒湯
白話文:
[正治諸方]
服藥方法:
體質強壯的人,每次服用五釐(單位,約為0.15克),一天服用兩次。體質虛弱的人,一天服用一次。用冷茶水送服。服藥後,不要吃熱的食物。十歲以上的兒童,每天服用一次三釐(約0.09克)。十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二釐(約0.06克)。五歲左右的兒童,比較難治療。
服藥到六七天時,如果全身都腫起來,並且食慾減少,就要服用「後涼血解毒湯」,每三天服用一劑。如果牙齦、臉、脖子都腫起來,甚至牙縫裡有蟲子跑出來,也不要害怕,也不要停止服藥。這是用毒藥來攻打毒素,所以毒氣會從體表發散出來。服藥到一百天左右,腫脹才會消退,皮膚才會脫落,手指才能伸直,筋脈才能舒展開。所有油膩的食物、魚肉、鹽、醋、胡椒、醬油以及各種蔬菜,都應該戒掉。只能吃綠豆煮的白米粥。
**涼血解毒湯:**如果服用了「蒺藜散」後,腫脹情況特別嚴重,不要停止服藥,可以間隔服用此方來解毒。
成分:白苦參(7.5克),大生地(7.5克),牡丹皮(7.5克),炒梔子(7.5克),北防風(7.5克),白蒺藜(7.5克),條甘草(3克),加入綠豆約60克,燈心草40根做藥引。不拘時間服用,每三天服用一帖。
**防風通聖散:**治療癘疾,先服用此藥三到五劑,然後再連續服用丸藥。服用丸藥十天後,再停服丸藥三天,每天服用一劑「防風通聖散」,連續服用三天三劑。之後再繼續服用丸藥。如此交替間隔服用。
成分:北防風,荊芥,白附子,白芷,白蒺藜,殭蠶,蒼朮,白蘚皮(沒有癬就不用),靈仙,苦參(沒有癬就去掉),元參,赤芍,川芎,黃柏(腳痹且發熱才用),川連,焦梔子,檳榔,銀花,牛蒡子,大黃,芒硝,枯黃芩,生石膏,條甘草,燈心草。
大黃和芒硝這兩味藥,在藥煎好快要起鍋時再放入,煮沸兩三次即可停止。如果大便拉肚子很嚴重,就要去掉芒硝和大黃,並根據情況加減其他藥物。
**何首烏散:**治療癘疾。
成分:何首烏(一斤,用米汁浸泡十天,每天換水,用竹刀切成片,蒸曬九次),胡麻子(四兩,蒸曬九次)。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六克,飯前用酒送服,或者用薄荷湯送服。
**羅氏何首烏散:**可以治療各種癘疾。也可以做成蜜丸服用。
成分:何首烏,枸杞,苦參,石菖蒲,甘菊,蔓荊子,靈仙,荊芥。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0-12克,用酒送服,也可以用茶水或蜂蜜水送服。這是治療癘疾的總方。
如果血熱,加入丹皮和梔子;如果潰爛,加入牛蒡子和骨皮;如果拘攣彎曲,加入天麻和鉤藤;如果麻木嚴重,加入蒺藜和土麻仁;如果面部出現紅斑或紅腫,加入白附子和殭蠶;如果面部油光發亮,加入白附子和蟬蛻;如果鼻塞聲音沙啞,加入桑皮和黃芩;如果肌肉麻痹,加入元參;如果腳麻木潰爛,加入黃柏、銀花和土茯苓;如果骨節疼痛,加入獨活;如果瘙癢,加入丹皮和蟬蛻;如果癬很多,加入鮮皮和浮萍;如果出現紅斑或紅圈,加入穿山甲和皂刺;如果發熱嚴重,加入川連;如果全身麻木,非花蛇不能解決。
如果做成散劑服用,屬於足少陽經的病症,加入柴胡;屬於太陽經的病症,加入羌活和防風;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加入白芷;屬於厥陰經的病症,加入柴胡和川芎;屬於少陰經的病症,加入獨活和細辛;屬於手太陰經的病症,加入浮萍,嚴重的話加入麻黃;屬於足太陰經的病症,加入苦參。如果熱痹嚴重且不能恢復,可以用芒硝和黃芩煎水來服藥。根據不同的情況,在「防風通聖散」的基礎上加減藥物服用。
但方劑中提到的苦參,如果不是脾經實熱的病症,就不要使用。
初次服用「九味羌活湯」:
成分:羌活,細辛,蒼朮,白芷,防風,生地,川芎,赤芍,黃芩,粉草,姜皮,用燈心草做藥引。服用五劑。
第二次服用「防風通聖散」:
成分:薄荷,元參,黃芩,焦梔子,荊芥,赤芍,大黃,枳殼,北防風,條甘草,身上乾燥瘙癢,加入紅花、蒺藜、苦參、鮮皮、姜皮。用燈心草做藥引。服用五劑。
第三次服用「三黃解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