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師訓第一

地黃丸,為腎家之主劑。蓋腎水枯,則肝木不榮;木不榮,則枯木生心火。(五行字面,乃醫家循例之詞,讀者當隨文而各求其義。此所謂腎水即津液也,肝水即血汁也,心火即亢燥之熱氣也。津不濡血而血滯且干矣。血不涵氣而氣亢愈悍矣。故曰:枯木生心火。)故用熟地以滋腎,用澤瀉以去腎家之邪,則地黃成滋腎之功。

白話文:

地黃丸是治療腎臟疾病的主要藥劑。腎水枯竭,肝木就不會生長、旺盛;肝木不生長,枯燥的木氣就會產生心火。(文中五行字面的說法是醫家遵循慣例的用詞,讀者應根據文章內容,各自推敲其含義。這裡所謂的腎水就是體液,肝水就是血,心火就是亢奮乾燥的熱氣。體液不能濡養血液而血液就會滯留並且乾涸。血液不能涵養元氣而元氣就會更加亢奮、激烈。所以說:枯燥的木氣就會產生心火。因此,使用熟地來滋養腎臟,使用澤瀉來去除腎臟的病邪,這樣地黃就能滋養腎臟。

腎所惡者土也,脾家有濕熱,則能克腎水,故用山藥補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濕,則山藥成補脾之功。木枯則耗水,以山茱萸斂火以潤肝;火熾亦能涸水,以丹皮瀉心火而補心。心足則火不妄起,且下降與腎交,而補腎之功愈成矣。此即《難經》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義;又《素問》亢害承製之道也。

白話文:

腎臟不喜歡土,脾臟有濕熱,就能剋制腎水,所以用山藥來補脾,用茯苓來祛除脾臟的濕氣,則山藥就能發揮補脾的作用。木臟枯竭就會耗損水,用山茱萸收斂心火來滋潤肝臟;心火旺盛也能耗竭腎水,用丹皮瀉心火並補益心臟。心臟充足,心火就不會輕易升起,並且下降與腎臟相交,使補腎的功效更加完善。這正是《難經》中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道理;也是《素問》中亢害承製的道理。

凡兩手俱數,大便燥者,八物湯。洪大有力,地黃湯;無力,大補湯。脾燥,加山藥;脈弦,加芍藥;右關浮無力,加丁香;沉無力,加乾薑

白話文:

  1. 如果兩手都發熱,大便乾燥,則使用八物湯。

  2. 氣血旺盛有力,使用地黃湯;氣血虛弱無力,使用大補湯。

  3. 脾臟乾燥,則加山藥;脈搏弦緊,則加芍藥;右關脈浮弱無力,則加丁香;脈搏沉弱無力,則加乾薑。

內傷,寸脈大於尺脈,此陽盛脈也,宜用保元湯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矣。此從陽引至陰分之法。(用意甚是而藥不合,耆升胃陽,歸升肝陽,非能降也。凡引下法有三:有直用清肅,有從下滋填,有從下溫補,更有宣其上而大氣自降者,各因其病本也。)

白話文:

內臟受傷,寸脈比尺脈強盛,這是陽氣盛旺的脈象,應使用保元湯加上歸芍藥引導陽氣往下走,這樣大脈就會消失,陽氣也內斂了。這是從陽引導到陰分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用意很深,但選用的藥卻不太符合,人參能升胃陽,芍藥能升肝陽,並不能使陽氣下降。引導陽氣下降的方法有三個:一是直接用清利肅降的藥物,二是從下滋養填補法,三是從下溫補,還有使上部通行而大氣自降的方法,這要視病之本質而定。)

內傷,右尺弦弱,不宜用寒涼,以命門火虛故也。

右關緩有力,緩則為濕,又寸尺弱者,用補中湯加赤茯、苡仁。蓋補中補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濕,又能使中焦之氣下行,而尺脈自和。

白話文:

右關脈緩而有力,緩脈主濕。寸脈和尺脈都很弱,可用補中湯合上茯苓、苡仁。補中湯可補益寸脈虛弱,茯苓、苡仁可以祛除中焦濕氣,還具有引導中焦之氣下行的作用,這樣可以使尺脈脈象自然平和。

右關緩無力,用參苓白朮散黃耆,以補上而益下。凡在右,以四君子湯加減。欲上,用黃耆;欲下,赤苓、苡仁。在左,以四物湯調理。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黃連、赤苓之類。蓋木通瀉小腸火,小腸為心之腑,黃連瀉心,赤苓者,赤入丙丁也。

白話文:

如果右手關脈緩慢而無力,則使用參苓白朮散加上黃耆,以補益上部而充盈下部。凡是屬於右部的,都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減。如果想要補上部,就使用黃耆;如果想要補下部,就使用赤苓、苡仁。如果屬於左部的,就用四物湯來調理。如果左寸脈洪大而有力,則可以加上木通、黃連、赤苓之類的藥物。木通可以瀉除小腸的火熱,而小腸是心的腑臟;黃連可以瀉除心火;赤苓是紅色的,紅色能入丙丁火,也就是屬心臟。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

白話文:

如果左脈浮起,就用羌活、防風來治療。

如果左脈沉實而有力,就用山梔、柴胡、知母、柏樹等來治療。

如果左尺脈有力,再加柏樹來瀉下它多餘的症狀。

因為左邊有瀉的治療而沒有補的治療,右邊有補的治療而沒有瀉的治療,這樣的話命門之火就會旺盛了。(這是錯誤的說法。左右脈象都有水火,太過的時候都應該瀉,不及的時候都應該補。就像本文中左尺脈有力,加柏樹來瀉下它多餘的症狀,這難道不是瀉火嗎?如果右尺脈太過,難道還可以再補它嗎?)

凡是內傷發熱、口乾,都是因為下焦虛寒,火不能歸元,陽氣在上焦的緣故。須要溫暖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的症狀自然會痊癒。

(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從下溫補,也就是下焦虛寒,使陽氣阻隔在上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下焦之氣無法繼續上升,氣沒有接引之處,無法順利下降,長期積聚在上焦,化為燥火。

凡內傷,火在上,水在下,故發咳嗽而喘,此皆滋陰降火所致也。初用桂制白芍吳茱萸少許,及甘草人參、五味、半夏破故紙杜仲,一溫則火下行,水上升。如或作瀉,則陽下行,而胃中所積宿食水穀行動矣。(因滋陰降火而發咳喘,乃陽為陰抑,水上火下之咎也。

白話文:

凡是內傷引起的疾病,火氣在上,水氣在下,所以會發生咳嗽和喘息,這些都是因為滋陰降火所導致的。剛開始用肉桂製成的白芍、少量的吳茱萸,以及甘草、人參、五味子、半夏、破故紙、杜仲。就能讓火氣下降,水氣上升。如果是因為瀉洩而引起的,那麼陽氣會下降,而胃中積累的宿食水穀也會動了。(因為滋陰降火而引起的咳嗽喘息,這是由於陽氣被陰氣壓抑,水在下火在上造成的。)

用辛溫撥其陰而伸其陽,生氣勃發,而敗氣敗津舉無所容矣,故或汗或瀉也。內鬱熱甚者,略佐清降,恐鬱火之發太驟為患也,曾屢見之。)

白話文:

運用辛溫藥物,撥去寒邪,伸張陽氣,恢復生機,敗邪和體液就會被驅逐而無容身之所,所以有時會出汗或者瀉下。內部鬱熱嚴重的,稍微佐以清熱降火的藥物,恐怕鬱熱發作得太突然而造成危害,我曾經多次見過這種情況。

凡虛損,肺脈大,氣喘,下部脈弦細弱微,此皆陽上越而不降,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用人參一錢,桂制白芍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生炙二分,使溫中內收,陽氣降下。(虛損氣喘:有氣痹,有氣越。氣痹有清濕外侵,有衛陽內陷;氣越有內寒格熱,有陰虛陽泛。

白話文:

凡是身體虛弱和氣喘的人,肺脈洪大,下部的脈搏細弱無力,這是陽氣上越而不下降,內寒外熱,上熱下寒的症狀。用人參一錢,桂枝和白芍各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生甘草和炙甘草各二分,使溫和中氣內收,陽氣下降。

(虛損氣喘:有氣痹,有氣越。氣痹有清濕外侵,有衛陽內陷;氣越有內寒格熱,有陰虛陽泛。)

陽陷寸脈短弱,而邪侵反弦緊;陽泛寸浮散,而格熱反洪實,以純虛與夾實之故。純虛可任補斂,夾實有溫宣、溫降諸法,未可專任補斂,其吉凶全視尺脈有根、無根,相稱、不相稱以決之。何者?純虛肺氣弱,夾實肺氣困,補斂固以振弱,亦以增困,上焦氣閉,三焦大氣舉為其所吸攝,不得動轉順降,所謂宗氣反聚也。氣化不通,升降不續,喘逼反甚,故治法須有以開為斂、以降為補之妙用。

白話文:

凡是長期患病,服用了過多寒涼藥物,致使三陽氣衰弱,導致痰液凝結,氣機滯留,用調元之法治療。陽氣一動,則少陽之氣先升起,少陽之氣欲先出,前面有太陽之氣,後面有陽明之氣,被遏制不能伸展,少陽之氣到達太陽,太陽與之並存則為寒,與陽明並存則為熱,於是形成寒熱瘧疾的症狀,這不是真正的瘧疾。當太陽之氣通達時,便出現傷風的症狀,鼻塞、惡風寒等症狀出現。

陽明氣達,則有作瀉之症。此時正當調脾補元,分頭施治,則舊病盡脫矣。(此條開人神智不少。)

凡服寒涼克伐之過,遂成血凝氣滯,用溫補之劑,其痰決行,脈氣漸和,須預言將來或有凝血少許。此乃通經,氣壯而血行也。(此可悟葉天士久病通絡之義。)

白話文:

凡是服用寒涼克伐之類藥物過度,導致氣血凝結不通暢,使用溫補之類的藥劑,可以讓痰液分解而排出,脈搏和氣息逐漸順暢,必須預先告知病人以後可能會出現少量的凝血。這是因為打通了經脈,氣血充盛而運行通暢。(這可以領悟葉天士久病通絡的道理。)

凡脈細數,腎虛;弦數,肝虛;短數,肺虛。此為病重之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散數則為心虛。諸數之中,尚有舒徐和緩之意者,是云有胃氣也。(來高去深,旋轉不躁,是為舒緩。)

白話文:

凡是脈搏細而快,是腎臟虛弱;弦硬而快,是肝臟虛弱;短促而快,是肺臟虛弱。這都是病情嚴重的脈象,如果有胃氣則能活下去,沒有胃氣則會死亡。脈搏散亂而快,是心臟虛弱。在所有脈搏快的症狀中,如果還有舒緩和緩的意思,那就是有胃氣的表現。(脈搏來得慢去得快,旋轉不急躁,就是舒緩。)

凡虛損脈數十數至,尚不細短,按之有一條者,可服獨參湯一二兩,然後調理。(此脈率因下寒格陽不能歸窟,宜附子龜板以招安之。)

白話文:

凡是身體虛弱,脈搏快速,但脈搏還沒有細小短促,仍然可以感受到脈搏的,可以服用獨參湯一到兩錢,然後再調理身體。(這種脈搏快速的原因是下寒阻礙陽氣,陽氣不能歸於原位,應該用附子和龜板來治療。)

凡脾脈細弦而澀,則中氣虛寒,宜溫。直用溫藥則火起,須益智溫之,更用山藥以養脾,則益智之溫,退居下焦,補命門,火生土,遂成連珠之補,而火不起矣。(直用溫藥則火起,血虛不能涵之也。宜介類、如龜板、鱉甲牡蠣之屬同用,非益智所能為功。能任益智者,其陰虛猶未甚。)

白話文:

  1. 如果脾脈細小、緊繃而澀滯,表明中氣虛寒,需要溫補。

  2. 如果直接使用溫熱藥物,很容易引起內熱上火,因此應該加入益智仁,以溫而不燥的藥性來調理脾胃。

  3. 再加入山藥,以滋養脾氣,這樣益智仁的溫熱之性,就會退居下焦,補益命門,使火生土,形成連續不斷的補益作用,而不會引起上火。

  4. (直接使用溫熱藥物容易引起上火,是因為血虛不能涵養陰液,因此需要加入介類藥物,如龜板、鱉甲、牡蠣等,來滋陰涼血,纔能有效地配合益智仁發揮作用。如果陰虛已經很嚴重,單靠益智仁是無法起到作用的。)

虛損大便燥者,用杏仁枳殼、蘇梗,則能去宿糞。

嘗診一人,脈右關浮大,乃陽氣浮上,症當中寒,果然肚疼作瀉,宜用建中湯,收陽入內,而中溫矣。

白話文:

曾經診治過一位病人,他的脈搏右關部位浮大,這是陽氣浮越於上的表現,又伴有肚子疼痛和腹瀉的症狀,中醫認為這是內有寒邪。因此,我使用了建中湯來治療,這味藥方可以收斂陽氣,使陽氣歸於臟腑之中,從而使體內溫暖起來,他的腹痛和腹瀉就得到了緩解。

凡持齋人,所食之物皆淡滲,所食之油皆屬火。滲淡瀉陽,陽虛則火起。此東垣云:持齋之人多胃虛。(滲淡瀉陽四字極是。故風濕在表、寒濕在裡者,均不可率利小便也。陽虛火起,亦有理而欠發明。蓋火性宣發,遂其宣發之性,即不見火矣。故《內經》五臟苦欲補瀉之義最宜講究。)

白話文:

所有吃齋的人,吃的食物都很清淡,吃的油都屬於火。清淡的食物會消耗陽氣,陽氣虛弱則火就會起來。所以《東垣》中提到,吃齋的人大多胃虛。(清淡會消耗陽氣這個說法非常正確。所以如果風濕在體表,寒濕在體內的人,都不能輕易讓小便利尿。陽虛火起,雖然有道理,但解釋得不夠清楚。火具有宣發的特性,順著它的宣發特性,就不會看到火了。所以《內經》中提到五臟的苦味想讓其滋補或瀉下的道理最值得探究。)

凡久病,用補脾、補命門之藥,皆燥劑,須用當歸身以潤肝,恐燥能起肝火故也。(立意極是,而以當歸為能潤肝燥,貽誤非淺,其辛溫正起肝火也。血分虛寒宜之。虛燥者復與燥劑同用,必致頭眩、肋脹,不若鰲甲、牡蠣,介類潛陽而又清靈不膩)。

白話文:

無論是治療久病的補脾、補命門的藥物,都屬於燥熱的藥劑,需要用當歸身來滋潤肝臟,因為擔心燥熱會引發肝火。 (這個想法很好,但是認為當歸可以滋潤肝臟乾燥,這樣的誤導很嚴重,因為當歸的辛溫正會引起肝火。只有血虛、陽虛同時合併陰虛燥熱者纔可以使用當歸來滋潤,如果單純虛熱、乾燥的人再服用當歸等燥熱藥物,一定會導致頭暈、肋部脹滿,不及鱉甲、牡蠣等介殼類藥物的潛降陽氣,又有清靈不油膩的特性。)

一痰症,曾有人病癡,寸脈不起,腳冷,關脈沉洪,此陽氣為痰所閉,宜升、宜降、宜開。用紫蘇、陳皮、半夏、赤芍、赤苓、枳殼、乾葛、石菖蒲遠志、人參之類。其病欲言而訥,但手指冷。(冷字疑誤,或是物字,或是空字。此心系、腦絡、脊髓之間有瘀痹之脈,阻其神機不能靈轉也。

白話文:

某位痰症患者,曾經出現癡呆的症狀,寸脈沒有跳動,腳寒冷,關脈沉重而洪大,這是陽氣被痰液閉塞所致,治療宜採用升提、降泄、疏通的方法。可以使用紫蘇、陳皮、半夏、赤芍、赤苓、枳殼、乾葛、石菖蒲、遠志、人參等藥物。他的病症想說話卻說不清楚,只有手指是寒冷的。(「冷」字可能寫錯了,應該是「物」字或「空」字。這是因為心繫、腦絡、脊髓之間有瘀阻的脈絡,阻礙了神機的靈活轉動。)

屬血,加桃仁丹參;屬痰,加如下方。)此乃痰閉陽氣之病,治宜歸脾湯去棗仁、圓眼、黃耆,加石菖蒲、遠志、半夏,一補一開一行,後用全料歸脾湯,久自愈。

白話文:

如果屬於血瘀,就加桃仁、丹蔘;如果屬於痰瘀,就加如下方。)這屬於痰氣阻滯陽氣之病,治療應該用歸脾湯,去掉棗仁、圓眼、黃耆,加石菖蒲、遠志、半夏,既補益又疏通痰氣,最後用完全劑量的歸脾湯,時間長了自然能治好。

病人久虛,內有宿積舊痰,用參、術補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當不治。蓋積之久,而脾胃虛極不運,故郁臭耳。(此症有因蠻補而然者,或可治,或不治,須別視見證決之。)

白話文:

患者長期虛弱,體內有宿存的舊痰,使用人參、白朮來補益,很長時間之後吐出有臭味的痰,或綠色的痰,這是治不好的。這是因為痰濕積聚已久,脾胃虛弱到了極點,不能運化,所以痰濕鬱結發臭。(這種情況有的因蠻補而然,有的能治好,有的不能治好,要根據具體的症狀和證據區別來判斷。)

一人常夢遺,診其脈,關中有動脈如大豆圓,此痰凝中焦,幸夢遺,免鼓症。(夢遺之道甚多,而總歸於心肝二氣之下陷。但有下虛而陷者,有脾虛而陷者,有心肝自虛而陷者,有外感遏制肺與膀胱之氣而陷者,有痰涎遏制脾胃之氣而陷者,各以其脈與兼證別之。關動如豆,胃有死血也。

白話文:

某人經常遺精,我把脈後發現,他關脈中有一個脈結像大豆一樣圓,這是痰凝於中焦,他幸好夢遺了,才沒患鼓症。(夢遺的原因很多,但總歸於心肝二氣的下陷。下虛而陷的,有脾虛而陷的,有心肝自虛而陷的,有外感遏制肺與膀胱之氣而陷的,有痰涎遏制脾胃之氣而陷的,根據脈理和兼證能一一鑑別。關脈跳動像豆子那麼大,是胃中有死血。

曾見夢泄人,舌心如錢大光滑無苔,即同此診。)且寸尺俱不起,補中加茯苓、半夏、石菖蒲,亦一升一降之道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長期心情憂鬱,在前五、六個月非常疲倦,後來得了神智不清的病症,只用手虛虛指著,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想說話卻說不出來。(想說話是屬於心的功能,不能說話則屬於腦的功能,腦部血管遭到阻礙,所以會這樣。)診斷他的脈象,左右尺脈脈搏微弱而無法升起,左右關脈脈搏洪大而緩慢,這是陽氣鬱結而無法升降造成的。使用二陳湯加入人參,以治療瘧疾並幫助脾臟功能,再加入升麻、柴胡來幫助陽氣,石菖蒲、遠志、赤茯苓來去除濕氣、化痰降火,服用四劑之後病情就穩定下來了,再慢慢服用丸劑就痊癒了。

一人久悲鬱,先前五、六月倦甚,尋得癡症,只以手空指,人問為何?曰:我欲言而不能也,(欲言屬心,不能屬腦,腦絡有痹而然。)診其脈,二尺微而不起,二關洪緩,此陽鬱而不能升不能降也。用二陳湯加人參,以開瘧助脾,益以升、柴助陽,石菖蒲、遠志、赤茯苓以利濕降痰降火,四劑即安,緩服丸劑而愈。

吐血症,初六脈俱洪數,須用茯苓補心湯。蓋白茯苓能守五臟真氣,能泄腎中伏火,能瀉脾濕以健脾。二三劑後,數脈稍退,尚洪,以地黃丸納氣;洪稍減,至弱,以四君子加減,補脾生肺,肺生水之義。如或見血,加丹皮、熟地。右關有火,加山藥;左關有火,加山茱萸;左關左尺有火,加茯苓、澤瀉、熟地。

白話文:

吐血癥,一開始六脈都洪數,需要使用茯苓補心湯。因為白茯苓可以守住五臟的真氣,可以宣洩腎中的伏火,可以祛除脾濕來健脾。服用二三劑後,數脈稍微退去,脈象還是洪數,使用地黃丸來納氣;洪數稍微減少,到弱的程度,使用四君子加減來補脾生肺,肺生水的道理。如果出現血,就加入丹皮、熟地。右關脈有火,加入山藥;左關脈有火,加入山茱萸;左關脈左尺脈有火,加入茯苓、澤瀉、熟地。

一人吐血後,右關、尺洪,大便燥,口乾,用白芍、甘草、人參、蘇梗、歸身各五分,枳殼五分,杏仁四粒,黃柏二分。二劑。下即潤,諸症即退。

白話文:

某人吐血後,右關脈弦細,尺脈洪大,大便乾燥,口乾舌燥,經醫師診斷,使用白芍、甘草、人參、蘇梗、歸身各五分,枳殼五分,杏仁四粒,黃柏二分等藥物。經服用兩劑後,大便立即通暢,吐血等症狀隨之消退。

凡欲止吐血,須炒黑乾薑、五味子二物。以乾薑性溫,且血見黑即止;五味子味酸,能收逆氣。

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二服,脈即粗而不細,而頭痛亦除。

白話文:

有一位病人,頭痛面痛,服用了很多寒涼的藥,導致脾胃脈細澀,左關脈也澀,左寸、關脈洪大,這是由於下焦寒涼,火邪逆上所致。我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的藥方。病人服用了兩次後,脈搏就變粗了,疼痛也消失了。

治梅核氣,用四七湯加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此皆下氣散痰溫中升陽之劑。非細辛之升陽,上焦無陽,則痰氣焉能得動。(此症因憂鬱而成者,因稟賦不足傷於房室與勞倦而成者,十居八九,與痰何涉?即以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處無血溫養,木而不仁,遂如有別物附之。

白話文:

治療梅核氣,使用四七湯加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這些藥物都是有宣散氣機、化痰、溫中、升陽的作用。如果沒有細辛的升陽作用,上焦陽氣不足,那麼痰氣如何能夠被宣散呢?

但是,引起梅核氣的原因很多,憂鬱、稟賦不足、傷於房室、勞倦等都可以導致梅核氣,其中,憂鬱引發的梅核氣佔了絕大多數。梅核氣與痰液積聚並沒有關係,即使有痰液,也是燥痰,所以不能夠使用辛燥的藥物。梅核氣並不是喉嚨裡長了一個東西,而是因為這個部位氣血不足,得不到溫養,所以出現了麻木不仁的感覺,讓人感覺好像喉嚨裡有東西堵著。

由於任脈血虛不周於上,督脈氣虛不交於前,氣血兩脫於上也。下焦燥盛者,龜、鹿大劑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泄者萬無生理。)

白話文:

由於任脈血氣虛弱,無法向上到達頭部,督脈氣虛,無法與前部交接,氣血在頭部脫離。下焦陰虛火旺,服用龜、鹿等大劑量藥物可以急救,長期服用或許可以挽回生命,但若同時有腹瀉洩水的症狀,則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凡癆疰病,須用金銀藤葉煎湯藥。如肺虛,加保元、五味子;心脾虛,歸脾湯。六脈俱有火而虛,八珍;脾肺虛,補中;腎脈洪大,地黃湯。

白話文:

凡是患有肺結核病的,需要用金銀藤葉煎湯藥來治療。如果肺虛,可以加上保元、五味子;心脾虛,可以加上歸脾湯。六脈(是指寸、關、尺三部脈搏)都有火而且虛,可以用八珍湯;脾肺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腎脈洪大,可以用地黃湯。

凡病久嘔,用補脾下氣之藥,其中須用當歸錢許,以潤下枯。蓋氣在上,久而不下,下無津液,故用潤之。然脾胃虛而嘔者,又忌當歸。(肝熱與中焦濕熱為患者並忌之。)

白話文:

無論患病時間長短,都必須用補脾胃、通達向下而止住向上的氣的藥物,其中一定用當歸一錢的劑量,用來滋潤並將其引向下。這是因為氣在上焦而長時間不下降,下焦就沒有津液,所以用滋潤之藥。但如果脾胃虛弱而嘔吐的,就要忌用當歸。(肝熱和中焦的濕熱的患者都忌用當歸。)

五月火月,六月濕月,火旺則生濕,二者相併,肺金受克,則熱傷氣,而痿倦之疾作矣。故設清暑益氣之法。黃耆助肺,人參助元氣,甘草瀉心火,則元氣復而肺氣清;濕熱盛而胃氣不清,故加蒼朮;濕熱在中而飲食不化,故加陳皮、青皮以開胸膈,加神麯以助消飲食;小便赤澀,加澤瀉以去下焦之濕;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熱,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潤;胃家濕熱盛,則腎水受克,加黃柏以救腎水;濕熱盛則陽道遏而身熱,加升麻以升陽,又走表以益陽;而門冬清心,五味斂肺,恐濕熱傷肺故耳。

白話文:

五月是火月,六月是濕月。火旺則生濕,火濕相併,肺金受克,則熱傷氣,而痿倦之疾就產生了。因此,需要設立清暑益氣的方法。黃耆助肺,人參助元氣,甘草瀉心火,則元氣復而肺氣清;濕熱盛而胃氣不清,故加蒼朮;濕熱在中而飲食不化,故加陳皮、青皮以開胸膈,加神麯以助消飲食;小便赤澀,加澤瀉以去下焦之濕;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熱,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潤;胃家濕熱盛,則腎水受克,加黃柏以救腎水;濕熱盛則陽道遏而身熱,加升麻以升陽,又走表以益陽;而門冬清心,五味斂肺,恐濕熱傷肺故耳。

五苓散為四、五、六月時令之藥,(五苓散非可常服之藥,令人畏發散而喜利小便,其禍甚大。蓋人之病,從毛竅來者十九,即從呼吸入者,亦借發散之功以鼓動陽氣,俾得吐故納新。若利小便,必病從下而上及飲酒飲水得之者可耳!過用即傷膀胱元氣,三焦下陷不可復元矣,曾屢見之。)蓋濕熱盛,則三焦氣不清,上咳中滿下瀉等症作矣。

白話文:

五苓散是四、五、六月時令的藥物。(五苓散不是可以經常服用的藥物,會令人擔心發散而喜歡利小便,其禍害很大。人的疾病,有十九分之十九是從毛孔來的,即使是從呼吸吸入的,也是藉著發散的作用來鼓動陽氣,以便吐故納新。如果利小便,必定是疾病從下而上,以及飲酒飲水而得的疾病纔可以。過度使用五苓散就會損傷膀胱元氣,三焦下陷不可復元,我曾多次見過這樣的病例。)因為濕熱盛,則三焦氣不清,上咳中滿下瀉等症狀就出現了。

豬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澤瀉清下焦,恐濕熱盛而不化,故用白朮以健脾。然陽氣不到,則濕不去,譬如日所不照處,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陽氣入里,里得陽氣,而濕即行矣。此方可升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飲熱湯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溫飲;欲發汗,熱飲。

白話文:

豬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澤瀉清下焦,因擔心濕熱過盛而不化解,所以用白朮來健脾。然而陽氣不到達,濕氣就不會散去,就像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地面就不容易乾燥一樣,用官桂的辛味上升到體表,把體表的陽氣引入體內,體內得陽氣,濕氣自然就會消散。這個方劑可以升清降濁也可以吐。想吐,先煎前散冷服,然後喝一碗熱湯,就會吐;想利小便,溫服;想發汗,熱服。

時至初秋,陽氣下墜,因夏初之濕熱,尚在胸中,而有痞滿不寬之症,須用不換金正氣散以去濕,濕去則金清,金清則降下之令復,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穢汙所塞,須掃除穢汙心俟主人回之意。

白話文:

到了初秋,陽氣開始下降,但因為夏初時濕熱之氣仍在胸中,就會出現胸悶、腹脹、食積不消等症狀,這時需要服用不換金正氣散來祛除濕氣,濕氣祛除了,金氣才能清肅,金氣清肅了,下降的命令才能恢復,就像主人久不在家,家裡被污穢堵塞了,需要先打掃乾淨等待主人回來。

截瘧方,用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雄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水一大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溫服。蓋凡久瘧則內傷,五臟俱虛,內起火,發熱。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藥,略溫服之,則火見水而火退矣,火退則諸藥皆能成功。白朮補脾,當歸潤肝,陳皮消痰,丁香溫胃,烏梅斂肺潤下,其病痊矣。

白話文:

截斷瘧疾的方法,用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雄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加入一大碗水,浸泡一夜,直到凌晨五點,去除藥渣,將藥汁加熱服用。通常長期的瘧疾會造成內傷,五臟皆虛,體內產生火氣,發熱。火最怕水,用白朮浸泡藥材, слегка加熱服用,火一旦遇到水就會退去,火退後,所有藥材都能發揮功效。白朮補脾,當歸潤肝,陳皮消痰,丁香溫胃,烏梅斂肺潤下,如此一來就可以治癒瘧疾。

露一宿以收清陽之氣,五更服者,子一陽生,至寅三陽足矣。(久瘧可用,初瘧再加散邪之藥。)

凡右關浮緩,此陽氣在上,中已虛寒,主肚疼之疾,秋來主有瘧痢。蓋內已虛寒,受邪已深,至秋,陽氣下降入腹,而正氣已旺,宿邪不能容,故發此二疾。邪輕則瘧,重則痢,皆正旺而邪退故也。

白話文:

凡是右關脈浮緩,這是陽氣在上面,中間已經虛寒,主因腹痛的疾病,秋天來的時候主要是瘧疾和痢疾。這是因為體內已經虛寒,邪氣已經很深,到了秋天,陽氣下降進入腹部,而正氣已經旺盛,體內的邪氣不能容忍,所以發生這兩種疾病。邪氣輕的就會變成瘧疾,邪氣重的就會變成痢疾,都是正氣旺盛而邪氣退去的緣故。

瘧疾,二尺細,此下焦寒也,溫下則瘧可以去矣。不然,亦成脹。

凡豁大脈,久病按下尚渾渾一條,此陰陽未離,猶可治之。若下無一條,開在兩邊,此陰陽已離,法不可治。此脈常主作瀉,蓋豁大陽虛不能固下,而陰與陽不相合,故下不禁而作瀉也。(臥病日久,不宜此脈,若帶病作勞,身燥、氣促而脈散者,未可徑汗之。)

白話文:

所有脈搏空大虛浮,久病後按下仍然渾渾然一體的,這是陰陽未分離,還可治療。倘若按下後脈搏沒有絲毫條理,而且脈氣散開在兩邊,這是陰陽已分離,不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這種脈搏常主洩瀉,因為脈搏空大虛浮,陽虛不能固澀下焦,陰與陽不相合,所以下部不能禁固,而產生洩瀉。(臥病日久的人不宜出現這種脈搏,如果同時還有病態疲勞,身體燥熱,氣息促迫,而且脈搏散亂者,暫時不要直接發汗治療。)

凡久病人,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知。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面,決難療矣。(此條論死脈極驗,體倦二字著眼,此時大率神清音朗而長臥不能反側也。)

白話文:

所有長期生病的病人,脈搏大小、粗細、深淺、緊滑,或寸部浮而尺部沉,或尺部浮而寸部沉,只要有病脈,反過來判斷屬於哪一種病就可知道。如果長期生病的人,浮中沉的脈象全都和緩,身體疲倦的,肯定會死。而且看他面色光潤,這是精神都表現在臉上,肯定很難治癒了。(這一條論述死脈的驗證方法極為精確,著眼於“體倦”二字,此時大體上精神清醒,聲音洪亮而長時間臥牀不能翻身。)

凡肝脈細,餘脈和緩,周慎齋用補中湯加枸杞即愈,以枸杞補肝故也。凡寸脈大,陽邪勝,則病者亂而言神;陰脈勝,則病者亂而言鬼。病重藥宜輕宜少,只以固中劑三四味,漸漸取效。(只言陽邪陰邪未晰,氣在血上多言神,亢吉散凶;血在氣上多言鬼,郁吉陷凶。亢、郁可治,散、陷脫也。)

白話文:

凡是肝脈細,其餘脈絡都和緩正常,周慎齋用補中湯加上枸杞就能治癒,這是因為枸杞可以補肝。凡是寸脈大,陽邪盛,則病人神智昏亂;陰脈盛,則病人神智昏亂。病情嚴重,藥物應輕微且少,只用三四味固中劑,逐漸見效。(只說陽邪陰邪不明確,氣在血上的多說神,亢則吉、散則兇;血在氣上的多說鬼,鬱則吉、陷則兇。亢、鬱可以治癒,散、陷卻是病入膏肓。)

大抵吐極難醫,瀉極難醫。

凡久病,左尺浮大,宜補肺氣,須保元加白芍、白茯苓之類,蓋金能生水之義。

大抵病在上,宜求之下;在下,宜求之上。凡用藥,有用味留氣者,須熱飲為妙。倘有畏服熱藥者,以水灑藥面上,即氣收在內,是留氣也。

白話文:

一般而言,上半身出問題,治療時應著重在身體下半身;下半身出問題,治療時應著重在身體上半身。凡是使用藥物時,如果某些藥物具有去氣的作用,那麼服用時一定要熱飲,這樣效果最好。如果有人畏懼服用熱性的藥物,可以用水稍微將藥物表面灑濕一下,那麼藥物的氣味就會收斂在藥物裡面。這就是所謂的「留氣」。

凡四時之令,皆有寒熱溫涼,有及時來者,謂之正令。譬如春宜溫而反寒,謂之不及;春宜溫而先熱,謂之太過。宜溫而寒,用香蘇散解之。如當春得正令,夏初反復嶛峭,其春初之令未除也,猶宜香蘇散解之。倘春遇極溫,即為太過,則口渴、舌燥之症見矣。第發熱而不惡寒者,謂之溫病。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氣候,都有寒、熱、溫、涼的變化。在適當的時節來臨的氣候,叫做正令。譬如春天應該溫和,卻反而寒冷,這叫做不及;春天應該溫和,卻先變成了炎熱,這叫做太過。本該溫和的季節卻寒冷,可用香蘇散來治療。如果在春季遇到了正令,而到了初夏又反覆出現寒冷的天氣,這說明春季的寒氣還沒有消除,仍然可以使用香蘇散來治療。如果在春季遇到了極度炎熱的天氣,那就是太過,這時就會出現口渴、舌燥的症狀。發熱而不畏寒,叫做溫病。

此溫令之過,治有溫病條說具。四時各有時令之病,各有時令之過,咸以此類推之。

若夏時四、五、六月正當夏令,而寒凜凜猶春初之意,香蘇猶不免耳。若當時小便赤、口渴等症見,此時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氣、十味香薷之類治之。若當時不熱,至秋七、八月天氣暑熱,人患前症,仍以前湯治之。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調其不及之候也。

白話文: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四、五、六月),天氣卻像微涼的早春一樣寒冷,那麼香蘇仍會受到影響。如果當時出現小便赤黃、口渴等症狀,那麼這就是天氣所造成的疾病,應該用五苓湯、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當時並不寒冷,到了秋季(七、八月)天氣炎熱時,患上前述症狀,仍然可以用前述藥方來治療。這是通過治療氣候不和所造成的疾病,來調和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異常氣候。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溫和,偶或風寒大作,即有感冒傷風寒之症。若五、六月正令大熱,偶或大雨,遍地塵熱之氣,為寒雨逼入人家,即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氣湯解之。

白話文:

舉例來說,春天是陽氣上升的季節,三月的天氣通常溫和,但偶爾也會出現風寒天氣,這時就容易感冒。而五、六月份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天氣通常很熱,但偶爾也會下大雨,雨後地面上的塵土和熱氣被寒雨逼入屋內,這就容易讓人患上暑熱之症。這時,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

凡診老人及病人,六脈俱和緩而浮,二、三年間當有大病或死,何也?脈浮則無根,乃陽氣發外而內盡陰火也。(陽衰於外,陰竭於內,即洪緩而按之無一條者也,最忌喘促、瀉利與徹夜不眠、飲食日減、四肢無力等證。)急用保元或建中服之,則陽氣收於內,即反見虛脈,或弦或澀,此真脈也,宜照脈用保元助脾之劑,脈氣待和,病亦尋愈,壽有不可知者。

白話文:

診治老年人和病人時,如果六種脈絡都和緩而浮動,那麼兩三年內就會有大病或者死亡。這是為什麼呢?脈搏浮動,就沒有根基,陽氣發散於外,內部盡是陰火。(陽氣衰竭於外表,陰氣枯竭於內臟,也就是洪緩而輕輕按壓卻沒有根的脈搏,最怕的是氣喘、拉肚子、徹夜不眠、飲食減少、四肢無力等症狀。)趕緊使用保元湯或建中湯來治療,這樣陽氣就會收斂於內部,而脈搏則會顯示虛弱,或弦脈、或澀脈,這纔是真正的脈搏,應該根據脈象使用保元湯來幫助脾臟的藥物,脈氣等到平穩,病也會逐漸痊癒,壽命就無法預知了。

(此條說得好,嘗見老人冬月體倦、少食、畏寒、右寸短、左關陷、兩尺緩長或左尺微陷,立春加病,春分死,未有能延至立夏者,金敗水枯,木無所生也。兩尺緩長,所謂緩臨水宮也。)

白話文:

這條中醫條文講得很好,我曾經看過一位老人,在冬季的時候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怕冷,右寸脈短、左關脈陷,兩尺脈緩長或左尺脈微陷,立春時病情加重,春分時死亡,沒有一位醫生能夠將他的生命延續到立夏。這是因為金敗水枯,木無所生的緣故。兩尺脈緩長,這就叫做緩臨水宮。

大凡內傷症,下俱虛寒。凡病,肺脈浮大即喘,用溫脾斂肺之藥,斂不下則成脹,既斂下,肺脈猶大則成瘧。若遍身發瘡,浮大無妨矣。右關浮大則肚疼,建中斂之,斂不下則成痢,皆內傷之症。

白話文:

總結來說,內傷疾病的患者,通常都會伴有下虛寒症狀。無論是哪一種疾病,如果肺脈浮大就會出現喘氣的症狀,此時應當使用能溫暖脾臟、斂住肺臟的藥物,如果藥物無法把肺氣斂下去,就會形成脹氣;如果藥物成功把肺氣斂下去了,但肺脈仍然浮大,就會形成瘧疾。如果患者全身出現瘡瘍,肺脈浮大就沒有關係了。右關浮大會引起肚子疼痛,此時使用建中湯進行治療,來斂住肺氣,如果藥物無法把肺氣斂下去,就會形成痢疾,這都是屬於內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