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書》~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師訓第一
夫地黃丸,為腎家之主劑。蓋腎水枯,則肝木不榮;木不榮,則枯木生心火。(五行字面,乃醫家循例之詞,讀者當隨文而各求其義。此所謂腎水即津液也,肝水即血汁也,心火即亢燥之熱氣也。津不濡血而血滯且干矣。血不涵氣而氣亢愈悍矣。故曰:枯木生心火。)故用熟地以滋腎,用澤瀉以去腎家之邪,則地黃成滋腎之功。
腎所惡者土也,脾家有濕熱,則能克腎水,故用山藥補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濕,則山藥成補脾之功。木枯則耗水,以山茱萸斂火以潤肝;火熾亦能涸水,以丹皮瀉心火而補心。心足則火不妄起,且下降與腎交,而補腎之功愈成矣。此即《難經》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義;又《素問》亢害承製之道也。
凡兩手俱數,大便燥者,八物湯。洪大有力,地黃湯;無力,大補湯。脾燥,加山藥;脈弦,加芍藥;右關浮無力,加丁香;沉無力,加乾薑。
內傷,寸脈大於尺脈,此陽盛脈也,宜用保元湯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矣。此從陽引至陰分之法。(用意甚是而藥不合,耆升胃陽,歸升肝陽,非能降也。凡引下法有三:有直用清肅,有從下滋填,有從下溫補,更有宣其上而大氣自降者,各因其病本也。)
內傷,右尺弦弱,不宜用寒涼,以命門火虛故也。
右關緩有力,緩則為濕,又寸尺弱者,用補中湯加赤茯、苡仁。蓋補中補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濕,又能使中焦之氣下行,而尺脈自和。
右關緩無力,用參苓白朮散加黃耆,以補上而益下。凡在右,以四君子湯加減。欲上,用黃耆;欲下,赤苓、苡仁。在左,以四物湯調理。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黃連、赤苓之類。蓋木通瀉小腸火,小腸為心之腑,黃連瀉心,赤苓者,赤入丙丁也。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
(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凡內傷,火在上,水在下,故發咳嗽而喘,此皆滋陰降火所致也。初用桂制白芍、吳茱萸少許,及甘草、人參、五味、半夏、破故紙、杜仲,一溫則火下行,水上升。如或作瀉,則陽下行,而胃中所積宿食水穀行動矣。(因滋陰降火而發咳喘,乃陽為陰抑,水上火下之咎也。
白話文:
師訓第一
地黃丸是治療腎臟疾病的主要藥方。腎水不足,就會導致肝木不榮;肝木不榮,就會產生心火(五行屬性是醫家慣用的說法,讀者應根據上下文理解其含義。這裡的腎水指體液,肝木指血液,心火指亢盛的燥熱之氣)。體液不足無法濡潤血液,血液就會瘀滯乾燥;血液不能涵養氣血,氣血就會更加亢盛。所以說:「枯木生心火」。因此用熟地黃滋養腎臟,用澤瀉去除腎臟的邪氣,就能達到滋養腎臟的效果。
腎臟所不喜的是土,脾胃有濕熱就會克制腎水,所以用山藥補脾,用茯苓去除脾胃濕氣,就能達到補脾的效果。肝木枯竭就會耗損腎水,用山茱萸收斂心火滋潤肝臟;心火熾盛也會耗損腎水,用丹皮瀉去心火滋養心臟。心臟功能充足,心火就不會妄動,反而會下降與腎臟相通,進一步增強滋養腎臟的效果。這就符合《難經》中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理論;也符合《素問》中亢害承製的道理。
如果病人兩手脈象都很多,大便乾燥,則使用八物湯;脈象洪大有力,則使用地黃湯;脈象無力,則使用大補湯。如果脾胃乾燥,就加山藥;脈象弦細,就加芍藥;右關脈浮而無力,就加丁香;右關脈沉而無力,就加乾薑。
內傷患者,寸脈大於尺脈,這是陽盛的脈象,應該使用保元湯,再加歸、芍引導藥力下降,這樣就能使大脈消失,陽氣也能內收。這是利用引導陽氣下降到陰分的療法。(雖然用意很好,但藥物搭配不合理,升麻升舉胃陽,當歸升舉肝陽,並不能起到下降的作用。引導藥力下降的方法有三種:直接使用清熱瀉火藥物,從下滋養填補,從下溫補,以及宣通上焦使氣機自然下降,應根據病情選擇。)
內傷患者,右尺脈弦弱,不宜使用寒涼藥物,因為這是命門火虛的表現。
右關脈緩而有力,緩則為濕,又寸尺脈弱,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赤茯苓、薏苡仁。補中益氣湯補益寸脈的不足,赤茯苓、薏苡仁則運行中焦濕邪,又能使中焦之氣下降,使尺脈恢復平和。
右關脈緩而無力,則使用參苓白朮散加黃耆,以補益上焦而滋養下焦。凡是右脈的病症,都用四君子湯加減治療。如果需要升舉,就用黃耆;如果需要下降,就用赤茯苓、薏苡仁。如果是左脈的病症,就用四物湯調理。如果左寸脈洪大有力,就加木通、黃連、赤茯苓等藥物。因為木通瀉小腸火,小腸是心的腑臟,黃連瀉心火,赤茯苓則有瀉熱的作用。
左關脈浮,就用羌活、防風;左關脈沉而有力,就用山梔子、柴胡、梔子、柏子仁等藥物。左尺脈有力,就加柏子仁瀉去多餘的邪氣。因為左側的治療偏向於瀉而不補,右側的治療偏向於補而不瀉,這樣就會導致命門火過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左右兩側都有陰陽的平衡,過盛都應該瀉,不足都應該補。就如本文中說左尺脈有力,加柏子仁瀉去多餘的邪氣,這不就是瀉火嗎?如果右尺脈過盛,怎麼能再補呢?)凡是內傷患者發熱、口乾,都是下焦虛寒,心火不歸元,陽氣上浮的表現。需要溫補下焦,使陽氣下降,口乾的症狀自然會好轉。
(這就是所謂從下溫補的方法,因為下焦虛寒,陽氣上逆。這是因為下焦之氣不能持續上升,氣機沒有依附之物,不能順利下降,久而久之就會積聚在上焦,化為燥熱。)
凡是內傷患者,心火在上,腎水在下,就會出現咳嗽和喘息,這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的。開始治療可以用桂枝、白芍、吳茱萸少量,以及甘草、人參、五味子、半夏、破故紙、杜仲,溫補一下,心火就能下降,腎水就能上升。如果使用瀉下藥物,陽氣就會下降,胃中積滯的水穀就能運行。(因為滋陰降火而出現咳嗽喘息,這是陽氣被陰氣所抑制,水在上而火在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