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師訓第一

用辛溫撥其陰而伸其陽,生氣勃發,而敗氣敗津舉無所容矣,故或汗或瀉也。內鬱熱甚者,略佐清降,恐鬱火之發太驟為患也,曾屢見之。)

凡虛損,肺脈大,氣喘,下部脈弦細弱微,此皆陽上越而不降,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用人參一錢,桂制白芍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生炙二分,使溫中內收,陽氣降下。(虛損氣喘:有氣痹,有氣越。氣痹有清濕外侵,有衛陽內陷;氣越有內寒格熱,有陰虛陽泛。

陽陷寸脈短弱,而邪侵反弦緊;陽泛寸浮散,而格熱反洪實,以純虛與夾實之故。純虛可任補斂,夾實有溫宣、溫降諸法,未可專任補斂,其吉凶全視尺脈有根、無根,相稱、不相稱以決之。何者?純虛肺氣弱,夾實肺氣困,補斂固以振弱,亦以增困,上焦氣閉,三焦大氣舉為其所吸攝,不得動轉順降,所謂宗氣反聚也。氣化不通,升降不續,喘逼反甚,故治法須有以開為斂、以降為補之妙用。

凡久病服寒涼克伐過多,以致三陽氣衰,致痰凝氣滯,以調元之劑治之。陽氣一動,則少陽先升,少陽欲先出,前有太陽,後有陽明,遏截不能伸,少陽之氣至太陽,太陽與之並則寒,與陽明並則熱,遂成寒熱瘧狀,非真瘧也。其太陽氣達,遂有傷風之狀,鼻塞、惡風寒之症見矣。

陽明氣達,則有作瀉之症。此時正當調脾補元,分頭施治,則舊病盡脫矣。(此條開人神智不少。)

凡服寒涼克伐之過,遂成血凝氣滯,用溫補之劑,其痰決行,脈氣漸和,須預言將來或有凝血少許。此乃通經,氣壯而血行也。(此可悟葉天士久病通絡之義。)

凡脈細數,腎虛;弦數,肝虛;短數,肺虛。此為病重之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散數則為心虛。諸數之中,尚有舒徐和緩之意者,是云有胃氣也。(來高去深,旋轉不躁,是為舒緩。)

凡虛損脈數十數至,尚不細短,按之有一條者,可服獨參湯一二兩,然後調理。(此脈率因下寒格陽不能歸窟,宜附子加龜板以招安之。)

凡脾脈細弦而澀,則中氣虛寒,宜溫。直用溫藥則火起,須益智溫之,更用山藥以養脾,則益智之溫,退居下焦,補命門,火生土,遂成連珠之補,而火不起矣。(直用溫藥則火起,血虛不能涵之也。宜介類、如龜板、鱉甲、牡蠣之屬同用,非益智所能為功。能任益智者,其陰虛猶未甚。)

虛損大便燥者,用杏仁、枳殼、蘇梗,則能去宿糞。

嘗診一人,脈右關浮大,乃陽氣浮上,症當中寒,果然肚疼作瀉,宜用建中湯,收陽入內,而中溫矣。

凡持齋人,所食之物皆淡滲,所食之油皆屬火。滲淡瀉陽,陽虛則火起。此東垣云:持齋之人多胃虛。(滲淡瀉陽四字極是。故風濕在表、寒濕在裡者,均不可率利小便也。陽虛火起,亦有理而欠發明。蓋火性宣發,遂其宣發之性,即不見火矣。故《內經》五臟苦欲補瀉之義最宜講究。)

白話文:

師訓第一

使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體內的陰邪,使其陽氣得以伸展,這樣一來,正氣就會蓬勃發展,而邪氣和病理產生的廢物就無處容身,因此可能會出現發汗或腹瀉的現象。對於體內鬱熱很嚴重的情況,可以稍微配合使用清熱降火的藥物,以防止鬱火爆發太過迅猛而造成危害(我曾多次見過這種情況)。

凡是虛損的病症,如果肺脈表現為洪大,並伴有氣喘,而下部的脈象卻是細弱無力的,這些都屬於陽氣上越而不能下降的情況,是體內有寒,體表卻發熱,即上熱下寒的症狀。可以使用人參一錢、桂枝和製過的白芍各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生甘草和炙甘草各二分,這些藥物可以溫補中焦,使陽氣向下收斂。虛損導致的氣喘,有氣機不暢和氣機上逆兩種情況。氣機不暢可能是因為清濕之邪從外侵入,也可能是衛陽之氣內陷;氣機上逆可能是因為體內寒氣阻隔導致虛火上炎,也可能是陰虛導致陽氣浮越。

陽氣內陷時,寸脈會表現為短而無力,邪氣入侵則會表現為弦緊的脈象;陽氣浮越時,寸脈會表現為浮散,而虛火上炎時則會表現為洪實的脈象,這是因為既有單純的虛證,也有虛實夾雜的情況。單純的虛證可以適當進行補益收斂,而虛實夾雜的情況,則需要溫散、溫降等方法,不能一味地進行補益收斂。治療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尺脈是否有根,是否相稱來判斷。為什麼這樣說呢?單純虛證是因為肺氣虛弱,而虛實夾雜則是肺氣受到困擾,補益收斂固然可以振奮虛弱的肺氣,但也可能增加肺氣的困頓。上焦的氣機閉塞,三焦的大氣被吸攝而無法順利地升降,這就是所謂的宗氣反聚。氣化運行不暢,升降失常,氣喘反而會加重,因此治療方法需要有以疏通為收斂、以降為補的巧妙作用。

凡是久病的人,如果過多地服用寒涼、攻伐的藥物,導致三陽之氣衰弱,就會造成痰液凝結、氣機阻滯,這時需要用調理元氣的藥物來治療。陽氣一旦開始運行,少陽之氣就會先向上升發,少陽之氣想要升發出去時,前面有太陽之氣,後面有陽明之氣,它們會阻礙少陽之氣的伸展。當少陽之氣與太陽之氣相遇時,就會產生寒冷的感覺,與陽明之氣相遇時,就會產生發熱的感覺,從而形成寒熱交替的瘧疾症狀,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瘧疾。當太陽之氣順暢運行時,就會出現類似傷風的症狀,如鼻塞、怕冷等。

當陽明之氣順暢運行時,則會出現腹瀉的症狀。此時,應該調理脾胃、補益元氣,分清主次來施治,這樣舊有的疾病就能完全消除。(這段話能開啟人的智慧。)

凡是過多服用寒涼、攻伐的藥物,就會導致血液凝結、氣機阻滯,使用溫補的藥物後,痰液就會被化開,脈象也會逐漸平和,但需要預先告知病人,將來可能會排出少量凝血。這是因為氣血運行通暢的緣故。(這段話可以領悟葉天士提出的久病通絡的含義。)

凡是脈象細數,表示腎虛;弦數,表示肝虛;短數,表示肺虛。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脈象,如果還有胃氣則病人可以存活,沒有胃氣則會死亡。散數則表示心虛。在各種數脈中,如果還能感覺到舒緩平和之意,就說明還有胃氣。(脈象來勢高而退勢深,旋轉而不躁動,就表示舒緩。)

凡是虛損的脈象,如果跳動很快,但並不細短,按壓時能感覺到脈搏有力,可以服用獨參湯一二兩,然後再進行調理。(這種脈象通常是因為下寒導致陽氣不能歸於本位,應該用附子和龜板來引導陽氣歸位。)

凡是脾脈細弦而澀,表示中氣虛寒,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但如果直接使用溫熱的藥物,會導致火氣上炎,需要用益智仁來溫補,並配合山藥來滋養脾胃,這樣益智仁的溫補作用就會歸於下焦,補益命門,使火生土,從而形成連貫的補益,而不會引起火氣上炎。(直接使用溫熱藥物容易導致火氣上炎,是因為血虛不能涵養陽氣的緣故。應該配合龜板、鱉甲、牡蠣等介類藥物一起使用,不是單純用益智仁就能起作用的。能用益智仁的,說明其陰虛還不是很嚴重。)

虛損導致大便乾燥的,可以使用杏仁、枳殼、蘇梗等藥物,可以清除積聚的宿便。

我曾經診治過一個人,他的右關脈浮大,這是陽氣浮越的表現,他的症狀是體內有寒,果然腹痛腹瀉,應該使用建中湯,使陽氣內收,這樣中焦就會溫暖。

凡是吃齋的人,所吃的食物都是清淡滲利的,而所用的油都屬於火。滲利之性會耗損陽氣,陽虛就會導致火氣上升。東垣認為:吃齋的人大多胃氣虛弱。(“滲淡瀉陽”這四個字非常精闢。因此,無論是風濕在體表還是寒濕在體內的人,都不可以隨便用利尿的方法治療。陽虛導致火氣上升,說出了道理但沒有完全闡明。因為火的特性是宣發,只要順應它宣發的特性,就不會出現火氣上升的情況。因此,《內經》中五臟的苦欲補瀉的理論最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