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補要》~ 器具總論 (1)
器具總論 (1)
1. 器具總論
跌撲損傷,雖用手法調治,恐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則未可云醫理之周詳也。爰因身體上下正側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復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則危證可轉於安,重傷可就於輕。再施以藥餌之功,更示以調養之善,則正骨之道全矣。
白話文:
跌打損傷,即使使用了推拿手法來治療,恐怕也未必完全恰當,以至於有治療了卻好像沒治療一樣的痛苦,那就不能說是醫理上的完善周到。因此,根據身體上下、正面側面等不同情況,製作器具來矯正,用以輔助推拿手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希望可以讓分離的重新癒合,傾斜的恢復端正,高起的回到平坦,凹陷的升回原位,那麼危重的病症就可以轉為平安,嚴重的傷勢可以變成輕微。再配合藥物的功效,加上妥善的調養,那麼正骨的方法就完整了。
2. 攀索
攀索者,以繩掛於高處,用手攀之也。
白話文:
攀索,就是用繩子掛在高處,然後用手抓住繩子往上攀爬的動作。
3. 疊磚
疊磚者,以磚六塊分左右,各疊置三塊,兩足踏於其上也。
用法詳於第十五則內。
白話文:
疊磚的練習方法是,將六塊磚分成左右兩邊,每邊各疊放三塊,然後雙腳踩在磚塊上。
詳細用法在第十五條有說明。
4. 腰柱
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擔形,寬一寸厚五分,長短以患處為度,俱自側面鑽孔,以繩聯貫之。
白話文:
腰柱,是用四根杉木製成的,形狀像扁擔,寬一寸、厚五分,長度則根據患者患處的範圍來決定。每根木條都要從側面鑽孔,再用繩子將它們串連起來。
5. 用法釋義
凡腰間閃挫結氣者,以常法治之。若腰節骨被傷錯筍,膂肉破裂,筋斜佝僂者,用醋調定痛散,敷於腰柱上。視患處,將柱排列於脊柱兩旁,務令端正。再用蘄艾做成薄褥,覆於柱上,以御風寒。用寬長布帶繞向腹前,緊緊紮裹。內服藥餌調治,自愈。
白話文:
凡是腰部扭傷、氣血鬱結的情況,就用一般常規的方法治療。如果腰椎骨頭被撞傷錯位,導致腰部肌肉撕裂、筋脈歪斜彎曲,就用醋調和定痛散,敷在腰椎上。然後觀察患處,將木柱排列在脊椎兩旁,務必要讓它們擺放端正。接著用蘄艾做成薄墊,覆蓋在木柱上,用來抵禦風寒。再用寬長的布帶繞過腰部到腹部前方,緊緊地紮裹住。同時服用內服藥物調理,自然就會痊癒。
6. 木板
木板者,用極薄之杉木板。如有糕匣木板者,更妙。用法,先以白布條纏於傷處,至二三重後,將板四圍覆上,又將布纏之,外再用杉籬裹於外也。
其用詳於第十六則內。
白話文:
木板這種東西,要用非常薄的杉木板。如果有用來做糕餅盒的木板,那就更好了。使用方法是,先用白布條在受傷的地方纏繞兩三層後,將木板覆蓋在傷處的四周,再用布條纏繞固定,最外面再用杉木條編成的籬笆包裹起來。
它的詳細使用方法,請參考第十六則的內容。
7. 杉籬
杉籬者,復逼之器也。量患處之長短闊狹,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為之。酌其根數,記清次序,不得紊亂。然後於每根兩頭各鑽一孔,以繩聯貫之,有似於籬,故名焉。裹於杉板之外,取其堅勁,不致斷骨之走動耳。
白話文:
杉籬這種器具,是用来將骨折處固定住的。先量度患處的長度、寬度、曲直和凸凹的形狀,再用杉木製作。考量需要多少根杉木,並清楚記住它們的順序,不可混亂。接著在每根杉木的兩端各鑽一個孔,用繩子將它們串連起來,看起來像籬笆一樣,所以就叫做杉籬。將杉籬包裹在杉木板的外面,是為了取其堅固的力量,以防止骨折處的骨頭移位。
8. 抱膝
抱膝者,用絲絃藤作圈,較膝蓋骨稍大一些,以布條纏於圈上,作四足之形,扎於膝上。
用法詳於第二十二則內。
白話文:
抱膝這個動作,是用絲線或藤條做成一個圓圈,這個圓圈要比膝蓋骨稍微大一些,然後用布條纏在圓圈上,做出四個腳的形狀,再把這個東西綁在膝蓋上。
詳細的使用方法,在第二十二則裡面有說明。
9. 周身名位骨度註釋
頭者,人之首也。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腦者,頭骨之髓也,俗名腦子。顛者,頭頂也。顛頂之骨,俗名天靈蓋。囟者,顛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合之骨。面者,凡前曰面。凡後曰背。居頭之前,故曰面也。顏者,眉目間名也。
額顱,額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者,亦額之謂也。頭角,額兩旁稜處之骨也。鬢骨,即兩太陽之骨也。目者,司視之竅也。目胞者,一名目窩,一名目裹,即上下兩目外圍之胞也。目綱者,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肉,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目外眥者,乃近鬢前之眼肉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也。目珠者,睛之俗名也。目系者,目睛入腦之系也。目眶骨者,目窩四圍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䪼骨,䪼骨之外,即顴骨。䪼者,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頞者,鼻梁,即山根也。鼻者,司臭之竅也。
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盡之處,名曰準頭。頄者,䪼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顴者,面兩旁高起之大骨也。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耳者,司聽之竅也。蔽者,耳門也。耳郭者,耳輪也。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曲頰者,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者,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溝。口者,司言食之竅也。唇者,口端也。吻者,口之四周也。頤者,口角後顑之下也。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殼也。頜者,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齒者,口齦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舌者,司味之竅也。舌本者,舌之根也。頏顙者,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懸壅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會厭者,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咽者,飲食之路也,居喉之後。
喉者,通聲息之路也,居咽之前。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嗌者,咽也,胃之系也。結喉者,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內,多不見也。胸膺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處也。膺者,胸前兩旁高處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𩩲骭者,胸之眾骨名也。
乳者,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鳩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間。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內之膜也,俗名羅膈。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臍者,人之初生胞帶之處也。毛際者,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度註釋
頭是人體的頂端。凡是東西獨一無二的頂端,都叫做頭。腦是頭骨裡的髓,俗稱腦子。顛是指頭頂。顛頂的骨頭,俗稱天靈蓋。囟是指頭頂前方的骨頭。嬰兒初生時尚未閉合,稱為囟門;閉合後稱為囟骨,也就是天靈蓋後面閉合的骨頭。面,指身體前面。背,指身體後面。位於頭的前面,所以叫做面。顏,指眉毛和眼睛之間的部位。
額顱,指額頭前髮際線以下、兩眉以上的部分,稱為額。也稱為顙,也是指額頭。頭角,指額頭兩旁凸起的骨頭。鬢骨,指太陽穴的骨頭。目,指眼睛,是視覺的器官。目胞,也稱為目窩或目裹,指上下眼瞼外圍的組織。目綱,指上下眼瞼的邊緣,也稱為睫毛,控制眼睛的開合。目內眥,指靠近鼻子的內眼角,因為它大而圓,所以也稱為大眥。
目外眥,指靠近鬢角前方的外眼角,因為它小而尖,所以稱為目銳眥。目珠,是眼珠的俗稱。目系,指眼珠與腦部相連的組織。目眶骨,指眼窩四周的骨頭。上面是眉稜骨,下面是䪼骨,䪼骨的外側是顴骨。䪼,指眼睛下面的眶骨,顴骨的內側,向下連接著上牙床。頞,指鼻樑,也就是山根。鼻,是嗅覺的器官。
鼻樑兩孔之間的骨頭,稱為鼻柱。鼻樑最下端稱為準頭。頄,指䪼骨內側、鼻旁靠近門牙的骨頭。顴,指面部兩側高起的骨骼。顑,俗稱腮,指口角旁、臉頰前柔軟的部分。耳,是聽覺的器官。蔽,指耳門。耳郭,指耳輪。頰,指耳前、顴骨側面兩旁的部位。曲頰,指臉頰的骨頭,形狀像環,與頰車骨的末端相連。
頰車,指下牙床骨,承載所有的牙齒,負責咀嚼食物,因此稱為頰車。人中,指鼻柱下方、嘴唇上方的穴位,稱為水溝。口,是說話和進食的器官。唇,指嘴唇的邊緣。吻,指嘴巴四周的部位。頤,指口角後方、顑的下方。頦,指下嘴唇到下巴末端的部位,俗稱下巴殼。頜,指頦下方、喉結上方,兩側柔軟的部位。齒,指牙齦上長出的骨頭,俗稱牙齒,分為門牙、虎牙、槽牙和盡根牙。
舌,是味覺的器官。舌本,指舌根。頏顙,指口腔內上方的兩個孔,是分佈氣息的通道。懸壅垂,張開嘴巴可以看到喉嚨上方類似乳頭狀的小舌頭,俗稱碓嘴。會厭,覆蓋在喉管上方的部位,像皮膜一樣,發聲時張開,吞咽時閉合,是發聲的門戶。咽,是飲食經過的通道,位於喉嚨的後面。
喉,是聲音和呼吸經過的通道,位於咽的前面。喉嚨,就是喉嚨,是肺的連接處。嗌,就是咽喉,是胃的連接處。結喉,是喉嚨管的頂端,瘦的人通常可以從頸前看到,胖的人則隱藏在肉裡,看不見。胸膺,指鎖骨下方、腹部上方有骨骼的部位。膺,指胸前兩側高起的部位,也稱為臆,是胸骨的肌肉,俗稱胸膛。𩩲骭,指胸部的眾多骨骼。
乳,指胸部上突起的兩塊肉,有乳頭,女性用於哺乳。鳩尾,也就是胸骨下端,質地較脆,位於胸骨下方、叉骨之間。膈,指胸部和腹部之間的膜,俗稱羅膈。腹,指膈膜下方,俗稱肚子。臍下方的部位稱為少腹,也稱為小腹。臍,指人初生時臍帶連接的地方。毛際,指小腹下方橫骨之間,毛髮叢生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