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科補要》~ 器具總論 (3)

回本書目錄

器具總論 (3)

1. 周身名位骨度註釋

肛者,大腸下口也。下橫骨,踝骨楗骨者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踝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主骨也,婦人名曰交骨。

其骨面名曰髖,挾髖之曰名曰機,又名脾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股者,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胻骨,脛之大骨也。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髀樞,下端如錘,接於胻骨也。

胻骨者,俗名臁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膝解者,膝之節解也。髕骨者,膝上蓋骨也。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膕者,膝後屈處,俗名腿凹也。

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踝骨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也。足者,下體所以趨步也,俗名腳。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也。足心者,即踵之中也。跟骨者,跟足後根之骨也。

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趾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節,亦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𪒟者,名核骨。三毛者,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者,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度註釋

肛門,是大腸的下端出口。下橫骨,也就是踝骨和楗骨所在的下橫骨,位於少腹下方,形狀像覆蓋的蓋子,所以叫做蓋骨。這個骨頭左右兩邊有兩個大孔:上面,兩邊分出向後的骨頭,頭部像張開的扇子,往下約一寸處,附著在尻骨(尾椎骨)上方,形狀像馬蹄的地方,叫做踝骨;下面,兩邊分出向前的骨頭,末端像柱子,位於臀部內側,叫做楗骨,和尻骨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是坐著時主要的支撐骨頭,婦人稱之為交骨。

這個骨頭的表面叫做髖,夾著髖的部位叫做機,也叫做脾樞,是連接股骨(大腿骨)的部位,也就是環跳穴的位置,這一個骨頭有五個名稱。股,是下半身兩大支撐的統稱,俗稱大腿。小腿中間上下交接的地方叫做膝蓋,膝蓋上面的骨頭叫做髀骨,是大腿的粗大骨頭。膝蓋下面的骨頭叫做胻骨,是小腿的粗大骨頭。髀骨,是膝蓋上面的粗大骨頭,上端像杵,連接在髀樞,下端像錘子,連接在胻骨。

胻骨,俗稱臁脛骨,這骨頭有兩根,在前面那根叫做成骨,也叫做骭骨,形狀粗大,是膝蓋外側突出的骨頭。在後面那根叫做輔骨,形狀細小,是膝蓋內側的小骨頭。伏兔,是髀骨前面、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像俯臥的兔子,所以叫做伏兔。膝解,是膝蓋的關節。髕骨,是膝蓋上像蓋子的骨頭。連骸,是膝蓋外側兩處隆起的骨頭。膕,是膝蓋後面彎曲的地方,俗稱腿彎。

腨,是小腿肚子,也叫做腓腸,俗稱小腿肚。踝骨,是胻骨下方、腳部上端,兩旁突出隆起的骨頭,在外側的叫做外踝,在內側的叫做內踝。足,是下肢用來行走的部位,俗稱腳。跗骨,是腳背,也叫做足趺,俗稱腳面。跗骨,是腳趾本節的集合。足心,就是腳後跟的中間。跟骨,是腳後跟的骨頭。

趾,是腳的指頭。腳趾的數目有五個,叫做趾,是為了和手做區別。最靠內側、最大的是大趾;第二個腳趾,叫做大趾的旁邊;第三個腳趾,叫做中趾;第四個腳趾,叫做小趾的旁邊;第五個腳趾,最靠外側、最小的叫做小趾。腳趾的關節,也和手指的關節一樣,大腳趾本節後方,內側圓形的骨頭突起,叫做核骨。三毛,是指腳大趾指甲後方的三根毛髮,毛髮後面的橫紋叫做聚毛。

踵,是指腳底著地的部位,俗稱腳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