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鑒》~ 原序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原序

綺石先生醫道高玄,虛勞一門,尤為獨闡之宗。嘗曰:人之稟賦不同,而受病亦異。顧私己者,心肝病少;顧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鍾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者,肝腎病多。病起於七情,而五臟因之受損。先生憫世人之病虛勞者,委命於庸醫,而輕者重,重者危,深可痛傷。

特校昔賢之書幾千百家,如四時各司一氣之偏,未逢元會。乃伏讀《素》、《靈》而啟悟門,得其要領,參訂補註,集成一書。辨症因,詳施治,審脈法,正藥訛,精純邃密,後岐黃而啟發者也。其功豈淺鮮哉!奈書成身歿,易簀之時,猶諄諄以斯世之責,至囑於兩世兄及諸門下士,而不肖亦與聞遺命焉。今先生雖逝,而道在人間。

長君伯儒,能讀其書;次君東庵,能繼其志;猶子濟明及門下武林君賓沈子,能廣其傳。然則先生固未嘗逝也。先生不忍後世病此者,夭折而莫救,故臨終以山中宰相事業,專付仲君。會世變,遂棄棘闈而潛心於箕裘之紹。是書之成,實其發明者居多,所恨身丁喪亂,受梓無人,大懼淹沒先生之德。

是望後之仁人君子,體先生之心,登此書於梨棗而廣傳之,則吾儕幸甚。天下後世,讀其書飲其澤者幸甚。

受業趙何宗田氏謹識

白話文:

綺石先生的醫術高深玄妙,尤其在虛勞這一領域,更是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他曾說過:「每個人的體質禀賦不同,所患的疾病也會不一樣。那些只顧自己的人,比較少罹患心臟和肝臟的疾病;那些凡事都為大局著想的人,則比較容易罹患心臟和肝臟的疾病。那些情感淡漠的人,比較少罹患脾臟和肺臟的疾病;那些感情豐富的人,則比較容易罹患脾臟和肺臟的疾病。那些隨遇而安、不強求的人,比較少罹患肝臟和腎臟的疾病;那些有高尚志向和節操的人,則比較容易罹患肝臟和腎臟的疾病。」疾病的根源都來自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而五臟會因此受到損害。先生憐憫世人罹患虛勞疾病,卻把生命託付給庸醫,導致病情輕微的轉為嚴重,嚴重的更危及生命,這實在令人感到非常痛心。

先生因此特別校正了前賢數千百家的著作,那些著作如同四季各自掌管一季的偏頗之氣,沒有一個整體的歸納。後來先生潛心研究《素問》、《靈樞》這兩部經典醫書,從中得到啟發,領悟其中的精髓,並加以參訂補註,最終集結成書。這本書辨析病因,詳述治療方法,審視脈象,糾正藥物的錯誤,精闢深入,可以說是繼承了岐伯、黃帝的醫學思想並加以發揚光大。他的貢獻難道能說微不足道嗎?可惜的是,書還沒完成先生就去世了。臨終前,他仍然諄諄告誡,以拯救世人的責任為己任,再三囑託他的兩位兄長以及門下弟子,我這個不成材的弟子也聽到了遺命。如今先生雖然已經逝世,但他的醫道仍然流傳在世間。

長子伯儒,能夠閱讀先生的著作;次子東庵,能夠繼承先生的遺志;侄子濟明以及門下弟子武林君賓沈子,都能夠將先生的醫術廣為流傳。這樣看來,先生實際上並沒有真正離去。先生不忍心後世的人罹患此病,卻因為沒有人能夠醫治而夭折,所以臨終前,把如同山中宰相的事業(指醫學),專門交付給他的次子。適逢世局動盪,次子於是放棄官場,轉而潛心研究醫學,繼承父親的衣缽。這本書的完成,次子實際上佔了很大的貢獻,只可惜他身處亂世,沒有人幫忙刊印,十分擔心會埋沒先生的德澤。

因此,希望後世的仁人君子,能夠體諒先生的心意,將這本書刊行印製,廣為流傳,那將是我們這些後輩的莫大榮幸。天下後世,能夠閱讀此書並從中受益的人們,也將會非常幸運。

受業弟子趙何宗田氏 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