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鑒》~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治虛脈法總括

脈來緩者,為虛,軟、微、弱皆虛也。弦為中虛;細而微者,氣血皆虛;小者,氣血皆少。又脈芤血氣脫,沉、小、遲者,脫氣。(以上皆勞倦之脈,虛怯勞熱之症也。)又微而數者,為虛熱;微而緩滑者,為虛痰。

白話文:

脈象來得緩慢的,就屬於虛弱的表現,脈象軟、微弱,都代表虛。脈象呈現弦狀,表示身體中間部位虛弱;脈象細小又微弱,代表氣和血都虛;脈象細小,表示氣和血都不足。另外,脈象呈現芤狀,代表氣血已經大量流失,脈象沉、小、慢,代表氣已經脫失。(以上這些脈象,都是因為過度勞累引起的,屬於虛弱、氣怯、勞熱的病症。)還有,脈象微弱但跳動快速,代表虛熱;脈象微弱但緩慢滑動,代表體內有虛痰。

3. 治虛脈法分類

一、心腎不交,兩寸弦數,兩尺澀。《紀傳》曰:左寸脈遲,心虛;右寸微滑,精氣泄。

二、夢泄遺精,尺寸脈遲而澀。心腎不交,夢淫精泄,真元耗散,不壽之徵。又曰:寸數脾弦,兩尺細數,精離位。青年左尺微澀,色欲傷。《正傳》曰: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鬼交。心脈短小,夢遺精。尺數,相火熾而遺。

三、漏精,右尺弱如發細,天精搖搖,寒精自出,馬口有黏膩之累,房事不久,絕孕。

四、腎痹,寸虛弱而澀,尺沉細而數。

五、夜熱,微弦虛數,或沉或澀,軟弱而細。

六、骨蒸,數大,或滑、急、促、細而數。

七、乾咳嗽,左寸澀數,右大急數。

八、虛痰嗽,軟細弱,氣口微細而數,或滑大而虛。

九、血虛痰火,左寸澀而弦數,右寸虛大而滑,或數而澀,尺中虛澀。又曰:細而緊數,細則血虛,數必咳嗽,緊則為寒。寒因血虛而客於肺經,反而作熱,故脈數而咳嗽也。

十、咳嗽痰中帶血珠,右寸滑而數,或濡而弱,即煎厥之症。

十一、咳嗽帶血,寸數而大,或滑而緊急,關、寸弦而澀,即煎厥。

十二、勞嗽吐血、咳血、嘔血、咯血,即薄厥。脈得諸澀、濡,為亡血,芤為失血,澀為血少。際氏曰:心脈澀,肺脈虛,或芤,或遲,為亡血、失精。嘔者,兼胃火。《脈經》云:吐血、唾血,脈遲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堅強者死;濡滑者生。

十三、傳屍勞,《脈經》云:男子平人脈滑大為勞極,虛澀亦為勞。

十四、氣口脈弦而數者,脈痿也。(《脈訣》氣口數而虛澀,肺痿之形。疑即肺痿之誤。)

十五、六脈軟弱,陽虛極也。

白話文:

治虛脈法分類

一、心腎不協調,兩手寸部脈象呈現弦而快,兩手尺部脈象呈現遲緩不流暢。古籍《紀傳》說:左手寸部脈象遲緩,表示心氣虛弱;右手寸部脈象稍微滑,表示精氣外洩。

二、夢中遺精,尺寸脈象遲緩而澀滯。心腎不協調,夢中性慾旺盛而遺精,是真元耗散的現象,代表不長壽的徵兆。又說:寸部脈象快而脾部弦急,兩手尺部脈象細而快,表示精液離開原位。年輕人左手尺部脈象稍微澀滯,是性慾過度造成的傷害。《正傳》說:脈象呈現空虛、跳動、微弱而緊,男子會遺精,女子會夢見與鬼交合。心脈短小,會夢遺精。尺部脈象快,是相火旺盛導致遺精。

三、漏精,右手尺部脈象微弱細如髮絲,精氣不固,寒精會自動流出,尿道口有黏膩的感覺,房事時間不長,難以生育。

四、腎虛導致的痺症,寸部脈象虛弱而澀滯,尺部脈象沉而細快。

五、夜間發熱,脈象稍微弦急、虛弱而快,有時沉、有時澀,呈現軟弱細微的狀態。

六、骨蒸(一種潮熱),脈象快而大,或滑、急促、跳動快、細而快。

七、乾咳,左手寸部脈象澀滯而快,右手脈象大而急促且快。

八、虛弱引起的咳嗽,脈象軟弱細微,氣口脈象細微而快,或者滑大而虛弱。

九、因血虛導致痰火旺盛,左手寸部脈象澀滯、弦急而快,右手寸部脈象虛大而滑,或快而澀,尺部脈象虛弱而澀滯。又有說:脈象細而緊快,細表示血虛,快表示咳嗽,緊表示有寒。寒邪因血虛而侵入肺經,反而產生熱象,所以脈象快而咳嗽。

十、咳嗽痰中帶有血絲,右手寸部脈象滑而快,或濡而弱,這是煎厥的症狀。

十一、咳嗽帶血,寸部脈象快而大,或滑而急促,關部和寸部脈象弦急而澀滯,這是煎厥。

十二、因勞累引起的咳嗽、咳血、嘔血、吐血,屬於薄厥。脈象呈現澀、濡,表示失血;脈象空虛,表示大量失血;脈象澀,表示血量不足。際氏說:心脈澀,肺脈虛弱,或空虛,或遲緩,表示失血、遺精。嘔吐,同時伴隨胃火。《脈經》說:吐血、唾血,脈象遲緩弱小的,表示病情可以好轉;脈象實大的,表示病情危急。唾血,脈象堅強的,表示病情危急;脈象濡滑的,表示病情可以好轉。

十三、傳染性勞病,《脈經》說:男子健康時脈象滑大,若出現勞累過度,或虛弱而澀的脈象也是勞累過度。

十四、氣口脈象弦急而快,表示脈痿(脈搏衰弱)。(《脈訣》中說氣口脈象快而虛澀,是肺痿的徵兆。懷疑是肺痿的誤寫。)

十五、六部脈象都軟弱無力,表示陽氣極度虛弱。

4. 治虛有三本

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夫東垣發脾胃一論,便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陰一著,便為治勞症之宗;立齋究明補火,謂太陽一照,陰火自弭。斯三先生者。皆振古之高人,能回一時之習尚,闢岐黃之心傳者。

然皆主於一偏,而不獲全體之用。是以脾胃之論,出於東垣則無弊,若執東垣以治者,未免以燥劑補土,有拂於清肅之肺金。滋陰之說,出於丹溪已有弊,若執丹溪以治者,全以苦寒降火,有礙於中州之土化。

至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此實一偏之見,難為古人諱者,而後人沿習成風,偏重莫挽,凡遇虛火虛熱,陰劇陽亢之病,輒以黃柏補腎、知母清金,未能生腎家真水,而反以熄腎家真火。夫腎者,坎象,一陽陷於二陰之間。二陰者,真水也。一陽者,真火也。腎中真水,次第而上生肝木,肝木又上生心火。

腎中真火,次第而上生脾土,脾土又上生肺金。故生人之本,從下而起,如羲皇之畫卦然。蓋腎之為臟,合水火二氣,以為五臟六腑之根。真水不可滅,真火獨可熄乎?然救此者,又執立齋補火之說,用左歸、右歸丸,不離蓯蓉、鹿茸、桂、附等類,而不顧其人之有鬱火無鬱火,有鬱熱無鬱熱,更不慮其曾經傷肺不傷肺。夫虛火可補,理則誠然。

如補中益氣湯,用參、耆、朮、草之甘溫以除大熱。然苟非清陽下陷,猶不敢輕加升、柴、歸、姜辛熱之品,乃反施之鬱火鬱熱之症,奚啻抱薪救火乎!余唯執兩端以用中,合三部以平調。一曰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於丹溪也。一曰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

此用東垣而不泥於東垣也。一曰金行清化,不覺水自流長。乃合金水於一致也。三臟既治,何慮水火乘時,乃統五臟以同歸也。但主脾、主腎,先賢頗有發明,而清金保肺一著,尚未有透達其精微者,故余於論肺也獨詳。此治勞之三本,宜先切究也。

白話文:

治療虛證有三個根本,那就是肺、脾、腎。肺是五臟之首,脾是身體各個器官的母親,腎是生命之根。治療肺、脾、腎,虛證的治療方法就完備了。

東垣先生發表了脾胃的相關論述,因此成為四大家之首;丹溪先生闡明了滋陰的觀點,成為治療勞損疾病的宗師;立齋先生深入研究了補火的理論,認為太陽一出現,陰火自然會消失。這三位先生都是古代傑出的人物,能夠扭轉當時的風氣,繼承和發展了岐黃的醫學精髓。

然而,他們都偏重於一個方面,而未能掌握整體運用。所以,脾胃的理論,出自東垣先生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執著於東垣的理論來治療,難免會用燥熱的藥物來補益脾土,反而會損害清肅的肺金。滋陰的學說,出自丹溪先生已經有弊端,如果執著於丹溪的理論來治療,完全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會阻礙脾胃的運化。

至於「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的說法,實在是一種片面的看法,這點難以替古人隱瞞,而後人卻沿襲成風,偏重於此難以挽回。凡是遇到虛火虛熱、陰虛陽亢的病症,就用黃柏來補腎,用知母來清肺,卻不能夠產生腎的真水,反而會熄滅腎的真火。腎,是坎卦的象徵,一陽陷於二陰之間。二陰指的是真水,一陽指的是真火。腎中的真水,依次向上生養肝木,肝木又向上生養心火。

腎中的真火,依次向上生養脾土,脾土又向上生養肺金。所以,人的生命根本是從下而起的,就像伏羲畫卦一樣。腎這個臟器,結合水火二氣,作為五臟六腑的根本。真水不能被消滅,難道真火可以被熄滅嗎?然而,想要補救這個問題的人,又執著於立齋先生補火的理論,使用左歸丸、右歸丸,不離肉蓯蓉、鹿茸、桂枝、附子等藥物,而不顧及病人是否有鬱火或鬱熱,更不考慮他們是否曾經傷到肺。虛火可以補,這個道理確實正確。

例如,補中益氣湯,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甘溫藥來消除大熱。但是,如果不是清陽下陷的情況,還不敢輕易加入升麻、柴胡、當歸、生薑等辛溫的藥物,卻反而在鬱火鬱熱的病症中使用,這簡直是抱著柴火去救火啊!我主張執著於兩端而取其中,結合肺、脾、腎三部分進行平和的調理。

一是清肺保肺,不要損害中焦脾土。這是運用丹溪的理論但不拘泥於丹溪的理論。二是培養脾土調理中焦,不要損害肺的清肅之氣。這是運用東垣的理論但不拘泥於東垣的理論。三是肺氣清肅下降,水液自然順暢流通。這就是將金與水兩者合為一體。三臟都得到治療,還擔心水火失調嗎?這也是統籌五臟,使它們共同歸於平衡的方法。

只是,關於主治脾、主治腎,前賢們已經有很多論述,而清肺保肺這一點,還沒有人能透徹地闡明其中的精髓,因此我關於肺的論述特別詳細。這就是治療勞損的根本,應該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