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虛元鑒》~ 柯序
柯序
1. 柯序
醫學祖《靈》、《素》、《難經》,而方不傳。制方首推仲景,嗣後各立一說。仲景治冬寒,而河間明溫暑,潔古理脾胃,東垣講內傷,子和攻痰飲,丹溪究陰虛,六家為醫學之宗主。王安道以冬寒分出中寒、傷寒;巢元方以溫暑分出熱病、中暑;羅謙甫以內傷分出勞傷、食傷;隱君以痰飲分出濕痰、燥痰;叔和以陰虛分出真陰、真陽。其論尤為明晰。
古人立說,各具一長。合其長,乃稱全璧。余遍觀諸家,虛症猶未盡厥奧。雍正乙巳仲秋,購得綺石先生《理虛元鑑》,實發前人所未發。其治陰虛,主清金,肺為五臟之天也;治陽虛,主健中,脾為百骸之母也。其方甚簡,藥味無多。《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效法周天度數。
仲景一百十三方,取《本經》藥九十一種,入《傷寒論》中。或合經之大綱,或合經之一目,乃詳於傷寒,推及諸病也。綺石先生獨詳於虛勞,蓋風、寒、暑、濕,多乘虛而入,正氣固,則受病少,治虛勞是治其本也,諸病其餘事耳。余素留心於六氣司天,主客進退,乘除偏勝,而人病焉。
不諳司天審病,誤投藥餌者過半,《元鑑》亦參及之,則綺石之論虛勞,猶仲景之論傷寒,非舉一而廢百也。韓昌黎謂孟子之功不在禹下,綺石豈在仲景下耶?醫道大而微,不知天、地、人,不可與言醫,不通儒、佛、仙,不可與言醫。余淺昧,愧未貫徹,但願業醫者,廣為搜討,會其指歸,則吾道幸甚!斯世幸甚!
乾隆歲次辛卯初夏古吳柯懷祖題於複韻齋
白話文:
醫學的開山始祖《靈樞》、《素問》、《難經》,卻沒有傳下藥方。制定藥方,首先推崇張仲景,之後各有不同的見解。張仲景擅長治療冬天寒冷的疾病,而劉河間擅長治療溫熱暑天的疾病,李東垣調理脾胃,朱丹溪研究陰虛,他們六位是醫學界的宗師。王安道將冬寒細分為中寒、傷寒;巢元方將溫暑細分為熱病、中暑;羅謙甫將內傷細分為勞傷、食傷;隱君將痰飲細分為濕痰、燥痰;叔和將陰虛細分為真陰、真陽。他們的論述都非常清楚明白。
古人提出理論,各有長處。綜合他們的長處,才能稱為完美。我廣泛研究各家學說,發現虛證的奧秘還沒有完全被挖掘出來。雍正乙巳年仲秋,我購得綺石先生的《理虛元鑑》,這本書確實闡發了前人沒有闡發過的內容。他治療陰虛,主張清肺,因為肺是五臟之首;治療陽虛,主張健脾,因為脾是身體的根本。他的藥方非常簡潔,藥材種類不多。《神農本草經》記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是仿效一年的天數。
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取自《本草經》的九十一種藥物,並將它們放入《傷寒論》中。有的符合經絡的大原則,有的符合經絡的某一條支脈,所以他詳細地論述了傷寒,並將其推廣應用到其他疾病上。綺石先生則專注於虛勞,因為風、寒、暑、濕等邪氣,多是趁虛而入。如果正氣強盛,那麼生病的機會就少,所以治療虛勞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其他疾病只是枝節問題。我一直留意著六氣司天,主氣和客氣的進退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出現偏盛,人就會生病。
如果不懂得司天審病,錯誤地用藥,那麼用藥錯誤的人超過一半。《理虛元鑑》也參考了這些內容,綺石先生關於虛勞的論述,就像張仲景關於傷寒的論述一樣重要,並不是只重視一方面而廢棄其他方面。韓愈曾說孟子的功績不亞於大禹,那麼綺石先生的功績又怎麼會比張仲景差呢?醫道既博大又精微,不懂得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就不能談論醫術;不通曉儒、佛、仙的思想,也不能談論醫術。我學識淺薄,慚愧沒有完全領悟,只希望從事醫學的人,廣泛地搜集資料,掌握其中的要旨,那麼我們的醫學就能興盛,世人也能因此受益!
乾隆辛卯年初夏,古吳柯懷祖題於複韻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