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外科方》~ 總論十八條 (6)
總論十八條 (6)
1. 鐵筒拔毒膏
點破諸般瘡癤,初發點破便散。
好石灰(不過火,皂角熏),糯米(南星、當歸、赤芍同炒),硇砂(如去疔頭,加此一味,余不用),砂牯牛,斑蝥
用後灰煎熱水濾汁,煎成調前藥用。
真石灰,桑柴灰,芝麻灰,柳柴灰,皂角三四皮
以前灰汁入於鍋內,用慢火熬之,待汁面上有白霜起方住火,以器貯之。可用調前藥,小小點之三五次,皮破毒氣以出水,即止。
吸毒竹筒,治發背、癰疽、疔瘡、腫毒,用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朮,白蘞,烏桕皮,厚朴,艾葉,好茶芽,白芨,白蒺藜(各等分)
法用苦竹筒三五七個,長一寸,一頭留節,削去其青,令如紙薄,隨大小用之。卻用前藥煮竹筒十所沸,待藥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便按上,緊吸於瘡口上,膿血水滿,自然脫落。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之,即敷生肌藥,內滿後,用膏藥貼之即愈。
白話文:
將各種瘡癤刺破,剛發作時刺破就能消散。
好的石灰(未經火燒,用皂角熏製),糯米(與南星、當歸、赤芍一同炒製),硇砂(如果要去疔瘡的頭,才加入這一味藥,其他情況不用),雄黃,斑蝥。
將上述石灰煎煮後,用熱水過濾取汁,再將藥汁煎熬濃縮,用來調和前面的藥粉。
真正的石灰、桑樹灰、芝麻灰、柳樹灰、皂角皮三四層。
將以上灰燼的汁液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等到汁液表面出現白色霜狀物時就停止加熱,用容器裝起來。可以用來調和之前的藥粉,小小地塗抹三五次,皮膚破開後,毒氣會隨著流出的水液排出,就可以停止塗抹。
用竹筒來吸出毒素,治療背部癰、癰疽、疔瘡、腫毒等,可以用它吸出膿血和髒水。
蒼朮、白蘞、烏桕皮、厚朴、艾葉、好的茶芽、白芨、白蒺藜(各取等量)。
方法是用三、五、七個苦竹筒,長一寸,一端保留竹節,將竹筒外皮削薄如紙,依照瘡的大小選用合適的竹筒。然後將前面的藥材放入竹筒中煮沸十次,待藥汁乾透即可。趁竹筒還熱的時候,用手按壓在瘡口上,使其緊密吸附,當竹筒內充滿膿血水時,就會自然脫落。如果沒有脫落,可以用手拔下來,然後換上另一個竹筒,如此重複三五次,毒素就能完全清除,然後敷上促進傷口癒合的藥,等長出新肉後,用膏藥貼上即可痊癒。
2. 仙方隔紙膏
(亦名神應膏)
專治發背、癰疽、外臁、下蛀,諸般惡毒瘡癤。
黃連,何首烏(去皮),草烏(去皮),當歸尾,白芷(各半兩重),川烏(去皮,二錢半重)
後用:黃丹一兩重,(夏用二兩重。)乳香、沒藥半兩,血竭半兩。
總為㕮咀,用清油五兩,同藥一處入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熬,待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仍將藥油入銚內,下黃丹,用桃柳枝一把不住手攪之。又黑色,即將血竭、乳、沒細末入內,攪勻略煎,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卻用瓦碗盛之,沉在冷水中,浸一晝夜出火毒,用之神效。
白話文:
這帖藥膏又叫做神應膏,專門治療發背、癰疽、外臁、下蛀等各種惡性毒瘡。
藥材包含:黃連、何首烏(去皮)、草烏(去皮)、當歸尾、白芷各半兩重,川烏(去皮)二錢半重。
後續加入:黃丹一兩重(夏天用二兩重),乳香、沒藥各半兩,血竭半兩。
將所有藥材大致搗碎,用清油五兩,和藥材一起放入鍋子裡,用文火和武火熬煮,等藥材變黑色後,用布過濾去除藥渣,將藥油倒回鍋內,加入黃丹,用桃柳枝不停攪拌。當藥油再次變黑後,加入血竭、乳香、沒藥的細末,攪拌均勻略為煎煮,滴在水中,如果凝結成珠狀不散開,就用瓦碗盛裝,沉入冷水中浸泡一整天,去除藥膏的火毒,使用時效果極佳。
3. 太一神應膏
(又名金絲萬應膏、萬靈膏。)
專治發背、癰疽、杖瘡、惡毒瘡、傷損、心痛、腳氣、腰痛,無不效驗。
川烏(一錢),草烏(半錢),黃連(二錢),黃柏(一錢),赤芍(一錢),白芍,玄胡索(一錢),歸尾(一錢半),良薑(半錢),木鱉(半錢,去殼),殭蠶(一錢,去絲),亂髮(如雞子大,燒灰後入),紫荊皮(半錢),地龍(半錢),石楠藤,穿山甲,白芷,川芎,牽牛,槐花,五倍子,地骨皮,杏仁,花椒,茴香,茅香,玄參,蒼耳,桂皮,南星,栝蔞,苦參,蒼朮,五加皮(各半錢),防風,熟地黃,密陀僧,丁香,內消,藁本(各一錢),生地黃(二錢半),何首烏,細辛(各一錢半重),江子(二十五粒,去殼),蓖麻子(二十五粒,去殼),旱蓮草(半錢,即墨菜),人參,百藥煎(各二錢半),黃耆,羌活,甘草節,五靈脂,地蜈蚣根(各一錢重),獨活(半錢)
上前藥為㕮咀,用清油一斤四兩重,浸一二宿,入銚內,文武火煎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上文火,卻以後藥為末,次第入之。
南木香,安息香,琥珀(各二錢半),云香(一錢重),乳香,沒藥,血竭,香結(降香節亦可,各半兩),韶粉(一錢重),自然銅(一錢半,醋淬),桑白皮,白芨,白蘞,雄黃(各五錢重,焙為末),黃丹(六兩重,夏月加二兩)
各入乳缽內,研為極細末。
一下藥油,次入黃丹,以桃柳槐枝,不住手攪之。二次下自然銅、白芨、桑白皮、白蘞、韶粉,三下木香、琥珀、安息、云、乳、竭、沒、香結,卻看藥色已黑,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傾在瓦碗內,放水中二三日,以出火毒,再以放地上三五日為妙,隨時攤用。如要打做金絲膏藥,卻以前藥,總為細末,卻用松香一斤通明者,入銚內溶化,用棕濾淨。
外用清油四兩重熬熟,又入黃丹一兩同熬,滴水成珠,退出水中,用藥打成膏藥,以水浸之,一日一換,冬月三日一換。發背如黑,不疼痛者,即為陰也。
艾葉(一斤),雄黃,硫黃(各半兩重)
上二味,同水煮艾半日後,溫敷之。再煮別艾,又換以敷十餘遍。若疼痛則可瘳,必不死;如不疼痛,出黑血者,必死矣。
發背開不住:初發時,以開不住,即用此藥枯之。
白鹽梅、皂角二味,燒灰存性為細末,不發熱者,米醋調塗,四圍枯之,連換即不走開。若加薑汁同醋調尤妙。如發熱者,用茶清調塗,枯之立效。
治發背已潰未潰者,最有神效。
厚朴(二錢,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節(二錢炙),蒼朮(五錢,米泔浸)
上入桑黃菰五錢重,同為細末。瘡已潰者,則乾摻之;未潰者,清油調塗。
白話文:
太一神應膏(又名金絲萬應膏、萬靈膏)
專門治療背部發癰、癰疽、因棍棒等外傷造成的瘡、惡性毒瘡、跌打損傷、心痛、腳氣、腰痛,效果都很好。
藥材成分:
川烏(3.75克),草烏(約1.87克),黃連(7.5克),黃柏(3.75克),赤芍(3.75克),白芍,玄胡索(3.75克),當歸尾(約5.62克),良薑(約1.87克),木鱉子(約1.87克,去殼),殭蠶(3.75克,去絲),亂髮(像雞蛋大小,燒成灰後加入),紫荊皮(約1.87克),地龍(約1.87克),石楠藤,穿山甲,白芷,川芎,牽牛子,槐花,五倍子,地骨皮,杏仁,花椒,茴香,茅香,玄參,蒼耳子,桂皮,南星,栝蔞,苦參,蒼朮,五加皮(以上各約1.87克),防風,熟地黃,密陀僧,丁香,內消,藁本(以上各3.75克),生地黃(約9.37克),何首烏,細辛(以上各約5.62克),江子(25粒,去殼),蓖麻子(25粒,去殼),旱蓮草(約1.87克,即墨菜),人參,百藥煎(以上各約9.37克),黃耆,羌活,甘草節,五靈脂,地蜈蚣根(以上各約3.75克),獨活(約1.87克)
製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約700毫升的清油浸泡一到兩個晚上,放入鍋中,用文火和武火煎煮到藥材變黑,用布過濾去除藥渣。然後用文火加熱,將以下藥材磨成粉末,依序加入。
後加入的藥材粉末:
南木香,安息香,琥珀(以上各約9.37克),云香(約3.75克),乳香,沒藥,血竭,香結(降香節也可以,以上各約18.75克),韶粉(約3.75克),自然銅(約5.62克,用醋淬製),桑白皮,白芨,白蘞,雄黃(以上各約18.75克,焙乾磨成粉末),黃丹(約225克,夏天加約75克)
將以上藥材分別放入乳缽中,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先將藥油加熱,然後加入黃丹,用桃枝、柳枝或槐枝不停攪拌。接著加入自然銅、白芨、桑白皮、白蘞、韶粉,再加入木香、琥珀、安息香、云香、乳香、血竭、沒藥、香結。觀察藥膏顏色變黑,滴水成珠,不會散開時即可。將藥膏倒入瓦碗中,放在水中浸泡兩三天,去除火毒。再放在地上三五天,效果更好。需要時隨時取用敷貼。
如果要製作成金絲膏藥,就將前面的藥材全部磨成細粉,然後用約375克的透明松香,放入鍋中融化,用棕櫚過濾雜質。
另外用約150毫升清油熬熟,再加入約37.5克黃丹一同熬製,滴水成珠時取出放在水中,用藥粉製作成膏藥,用水浸泡,夏天每天更換一次,冬天每三天更換一次。背部發癰如果呈現黑色,沒有疼痛感,就代表病情嚴重(陰證)。
治療背部發癰的輔助療法:
艾葉(約375克),雄黃,硫黃(以上各約18.75克)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與艾葉一同煮半天,溫熱後敷在患處。再煮另一批艾葉,重複敷十幾次。如果敷後疼痛感減輕,就表示可以痊癒,不會危及生命。如果敷後沒有疼痛感,且流出黑色血水,就表示病情危重,可能會死亡。
如果背部發癰擴散不止:
如果剛開始發作時,有擴散的趨勢,就用此藥使瘡口結痂。
白鹽梅、皂角兩味藥材,燒成灰並研磨成細粉。如果患處沒有發熱,就用米醋調和後塗抹在患處周圍,使瘡口結痂,連續更換藥材,就不會繼續擴散。如果加入薑汁和醋一起調和效果更佳。如果患處發熱,就用茶水調和後塗抹,使瘡口結痂,效果很快。
此膏藥對於治療背部發癰,不論是已經潰爛或尚未潰爛,都非常有效。
治療背部發癰潰爛的藥方:
厚朴(約7.5克,用薑製過),陳皮(去白色部分),甘草節(約7.5克,炙過),蒼朮(約18.75克,用米泔水浸泡過)
加入桑黃菰約18.75克,一同磨成細粉。如果瘡口已經潰爛,就將藥粉直接撒在患處;如果尚未潰爛,就用清油調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