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虛勞心傳》~

回本書目錄

1. 選方

2. 保陰煎

治真陰虛,相火熾而發熱,其熱在午後子前。(屬陰分,)或皮寒骨蒸。(骨髓空虛,火焰骨中,則熱中不已。汗者,乃三焦相火為病,無汗者乃心包相火也。)五心常熱,鼻中乾燥,唇紅顴赤,口苦舌乾,(皆內熱之徵也。)耳鳴目眩,腰膝痠軟,四肢無力,倦怠嗜臥,(皆精血虛損內傷之故。

)大便燥結小便黃赤。(內熱。)六脈弦數,或虛或無力。(皆虛損的症,不必吐血咳嗽也。故有吐血咳嗽症,而無上文之內熱虛症,脈數仍非虛勞,不可不辨。)若病久飲食少思,大便溏泄,(脾胃傷之故也。)午後灑淅惡寒,少傾發熱,或至雞鳴,寅卯時分盜汗出而解,並以此方,或六味、左歸加減治之。

熟地(三錢至一二兩),生地(二三四錢,二地補腎陰,培其根本),麥冬(三四五錢,清肺降火),天冬(二三錢,二冬清其母氣),牛膝(酒蒸,三四五錢),茯苓(二三錢,引火下行),山藥(蒸用,三四五錢,同茯苓以補脾),玉竹(五六錢,治虛損寒熱,一切不足,用代參、耆),鱉甲(退勞熱在骨及陰虛寒熱往來之上品),龜甲(補腎陰,退骨蒸。

二甲酥炙,各三錢至一兩),加桂圓肉(十枚至三十枚),入人乳牛乳(各一杯),骨蒸內熱,有汗加骨皮(二錢),無汗加丹皮(一錢五分),腰痛加枸杞(三錢至八錢)、杜仲(二錢)、余用豬腰子(一枚)、豬脊髓(五錢至八錢),五味(一分至一錢),怔忡不寐,加棗仁倍桂圓肉。

咳嗽加桑白皮(蜜炙,二三錢)、枇杷葉(刷去毛,蜜炙,三大片)、白花百合(一二兩),有痰加貝母(二三錢),有血加藕汁一杯,或童便一杯。食少加苡仁(炒,五錢至一兩)。泄瀉去生地天冬乳汁,加白芍(炒,三四錢)、大棗蓮肉(二三十粒)、萸肉或用石斛煎湯煎藥。肺經無熱,肺脈按之無力者,量加人參。

古方有人參固本丸,人參(二兩)、二地二冬(各四兩)是也。固本丸、加牛膝枸杞七味均分,即集靈膏也。

此方君以甘寒滋陰添精之品,所謂損其腎者,益其精也。臣以二冬,保金而滋其生化之源,恐太沉陰濡潤,而又佐以甘平補脾之劑,顧其中氣,備加減之法,以善其用。

白話文:

這個方子「保陰煎」是用來治療真陰虧虛,導致虛火旺盛而發熱,這種發熱通常在下午到晚上子時(晚上11點)前出現。(這是屬於陰虛的症狀)或者出現皮膚發冷,但骨頭裡面卻感到發熱的狀況(這是因為骨髓空虛,虛火在骨頭裡面燒,所以熱感持續不止)。出汗,是因為三焦的相火出了問題;不出汗,是因為心包的相火出了問題。

患者常常感到手心、腳心發熱,鼻子乾燥,嘴唇紅潤,顴骨發紅,口中發苦,舌頭乾燥(這些都是體內有熱的徵兆)。還有耳鳴、頭暈眼花,腰部和膝蓋痠軟無力,四肢乏力,容易疲倦想睡覺(這些都是因為精血虧損、身體內傷所導致)。大便乾燥、小便發黃發紅(也是體內有熱的表現)。把脈時,脈象呈現弦數,或者虛弱無力(這些都是虛損的症狀,不一定會咳血)。所以,即使有咳血症狀,但如果沒有上述的內熱虛弱症狀,脈象呈現數,那也不是虛勞,這點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病情持續很久,導致食慾不振、大便溏泄(這是脾胃受損的緣故),下午時會感到一陣陣的發冷,然後又發熱,或者到了雞鳴時分(寅卯時,凌晨三到五點)會盜汗而出,汗後情況會好轉。這種情況也可以用這個方子,或者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加減來治療。

藥材組成:

  • 熟地(11-37克):滋補腎陰,補充根本。
  • 生地(7-15克):與熟地一起滋補腎陰。
  • 麥冬(11-19克):清肺火。
  • 天冬(7-11克):與麥冬一起清肺,穩定其母氣。
  • 牛膝(酒蒸,11-19克):引導火氣下行。
  • 茯苓(7-11克):引導火氣下行。
  • 山藥(蒸過,11-19克):與茯苓一起健脾。
  • 玉竹(19-23克):治療虛弱引起的寒熱症狀,可以代替人參、黃耆使用。
  • 鱉甲(炙過,11-37克):退骨頭裡的勞熱,是治療陰虛發熱的好藥。
  • 龜甲(酥炙過,11-37克):滋補腎陰,退骨蒸。
  • 桂圓肉(10-30枚):加入人乳和牛乳一起服用。
  • 人乳、牛乳(各一杯)。

針對不同情況可以加減:

  • 骨蒸內熱有汗:加地骨皮(7克)。
  • 骨蒸內熱無汗:加丹皮(5克)。
  • 腰痛:加枸杞(11-30克)、杜仲(7克)、豬腰子(1個)、豬脊髓(19-30克)。
  • 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桂圓肉用量加倍。
  • 咳嗽:加蜜炙桑白皮(7-11克)、蜜炙枇杷葉(三大片)、白花百合(37-75克)。
  • 有痰:加貝母(7-11克)。
  • 咳血:加入藕汁一杯,或童便一杯。
  • 食慾不振:加入炒薏仁(19-37克)。
  • 腹瀉:去掉生地、天冬、乳汁,加入炒白芍(11-15克)、大棗、蓮子肉(20-30粒)、山茱萸,或用石斛煎水煎藥。
  • 肺經無熱、脈象無力:適量加入人參。

古方有「人參固本丸」,成分是人參(75克)、熟地、生地、麥冬、天冬(各150克)。固本丸加上牛膝、枸杞等七味藥,就是集靈膏。

這個方子的主藥是甘寒滋陰、補精的藥物,所謂「損其腎者,益其精也」,意思是說,腎精虧虛就要用補益精血的藥物來治療。用麥冬、天冬來保護肺金,滋養化生之源。因為怕滋陰藥過於滋膩,所以又用甘平補脾的藥物來照顧中氣。同時備有加減的方法,以靈活應用。

3. 六味地黃丸

治陰虛腎水不足,發熱作渴。(陰虛則發熱,津液少則作渴。)氣壅痰嗽,(腎虛不能納氣歸根,故氣壅於上,火蒸津液凝結成痰,嗽者,水虛而火上刑金也。)頭目暈眩,眼花耳聾,(龍火炎,則雷火亦發。肝血虛而為眩為花,陰虛痰火上升,故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喉嚨、舌本,皆腎脈之所過,腎主骨,齒乃骨之餘,腎之標也。

精髓枯而齦骨失潤,則齒動搖,譬之幾敗木枯則榫寬,濕則緊。)腰脊腿脛痠疼。(腰為腎之府,腎脈循內踝上腨內,至股內後廉貫脊精水竭,故痠軟疼痛也。)齒衄便紅吐血,(凡見血為熱症,由君火相火亢甚,於是煎迫而越出於諸竅之中也。)盜汗失音,(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中盜出,閉臟失職也。

腎虛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故失音。)水泛為痰,(陰虛火動,則水沸泛上而為痰。)小便淋閉,(淋者,淋澀而痛;閉者,不通也。腎司開合,虛則失職。《金匱》云: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夢遺精滑,(陰虛而君相妄動也。)足心乾熱,腳跟作痛,(腎脈走足心,入跟內故也。

)經水不調,血枯閉絕。(衝任二脈損傷之故也。)

熟地(補髓填精,用八兩),萸肉(補腎氣,固元精,四兩),山藥(入手太陰能潤皮膚,清虛熱,補水之上源,以金為水母故也。四兩),丹皮(治手足少陰伏火,三兩),茯苓(淡滲,以降陽中之陽,三兩),澤瀉(咸滲以降陰中之陰,三兩),加麥冬、(滋燥金而清水源,六兩,)五味子(上能收耗散之肺氣,下能滋不足之腎水也,三兩,)名八仙長壽丸。再加人參,是合生脈也。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四五錢,若煎服則制小其劑。發熱作渴,加鱉甲、二冬、花粉。氣壅加沉香、砂仁、麥冬。痰嗽加貝母、花粉、百合、麥冬。眩暈加甘菊、鉤藤、枸杞。耳鳴耳聾,加磁石、羊腎、花粉。咽燥舌痛,加二冬、元參。齒牙不固,加麋茸,豬、牛脊髓,麥冬、五味。

腰痛加枸杞、杜仲。麋角,湯內鎊,酒焙亦可。龜甲,湯內炙用,丸中煎膏。腿脛痠疼亦如之,再加牛膝虎脛。齒縫牙齦出血,加麥冬、童便、骨碎補,麥冬煎湯頻頻漱之。便血,加麥冬、龜甲,五味、白芍,不止宜補胃氣,更宜加人參。溺血若痛者為血淋,加牛膝。如陰莖時舉,溺管脹痛者,再加黃柏知母,不痛者為尿血,加麥冬、白芍、牛膝、降香,入童便、藕汁、人參、茅根汁(各一杯)和服。盜汗加棗仁、五味、白芍、圓肉。

失音加麥冬、生雞子、人乳、竹瀝、梨汁。水泛為痰,倍茯苓。小便淋閉,俱加二冬、牛膝(此味為君)、車前。莖中痛加甘草梢。夢遺精滑,加蓮鬚、五味、龍齒、牡蠣、鰾膠。相火盛,陽易舉者,加鹽炒黃柏。足心乾熱,加二冬、牛膝、龜甲。足跟作痛,加牛膝、鹿角、龜甲、虎脛骨。

經水不調,血枯閉絕,參後歸脾湯加減法。以上加減諸法,保陰左歸仿此,此純陰重味潤下之方也。純陰,腎之氣;重味,腎之質;潤下,腎之性。宋錢仲陽用此方治小兒齒遲語遲,腳軟行遲,囟門不合,陰虛發熱諸症,以皆屬腎虛,緣小兒稚陽純氣,故以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而但補其真陰,隨手輒效。明·薛立齋因之悟大方陰虛,用丹溪補陰法不效,以此代之立效。

薛氏加減之法甚多,即如本方去澤瀉加黃耆,以合養血之奇。蓋為發熱作渴,小便不調,理無再竭,故去澤瀉。又入生脈散,以生金滋水,虛則補母之義,復合異功散以崇土生金,兼母之外家而補之,更其名曰人參補氣湯。加減變合無窮,真如游龍戲海之妙,舉一為例,學者當善悟其法,而以意通之,則不可勝用矣。

趙養葵《醫貫》一書,得力於《薛氏醫案》,而益闡其義,觸處旁通,外邪雜病,無不貫攝,而六味之用益廣。試舉其陰虛諸症所用,如雲:世之真陰虛而發熱者,十常六七,亦與外感無異,余於陰虛發熱者,見其火熱面赤,口渴煩躁,與大劑六味湯服之而愈。又云:陰虛火動,則水沸泛上為痰,其痰重濁白沫,與火衰水泛為痰,純是清水者不同。

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發於地,雷出而雨隨。用六味湯以滋陰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既治其本,復宜補脾以制水,方為良法。又云:咳嗽必責之肺,以治之之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而又歸重於腎。人有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沖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原,當以六味湯主之。毋徒從事於肺,以肺司出氣,為氣之主,腎司納氣,為氣之本。

又腎為肺之子,虛則補其子也。大凡陰虛咳嗽,起於房勞,火上刑金,咳則肺金必傷。余先以六味之類壯其水,使水升而火降,然後以參耆救被傷之肺,兼有虛則補母之義,一舉兩得之法也。若不先壯水以鎮火,而遽投參耆以補陽,反使陽火愈旺,而金益受傷,豈藥之罪哉?此所謂不識先後著者也。如火不降,則參耆始終難用,治陰虛之所以難也。

又云:腎水虛則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甚則喘,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牛膝之屬,大劑重飲。蓋陰症發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善治者,惟以助元元,接直下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太峻也。又云:陰虛喉痛,屬少陰之病。

少陰之火,烈如奔馬,逆沖而上,到咽喉緊要之所,緊鎖氣鬱,結而不得舒,或痛或腫,其症必內熱,口乾面赤,痰涎湧上,其尺脈必數而無力,須六味加麥冬五味,大劑飲之。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

又云:陰虛失血一症,分言之,則有嘔血吐血,或出於胃經,或出肝經;咯血,出於腎經,或出於心包;咳血,出於肝經;唾血,出於腎經,或出胃經;衄血,出於肺經,或出胃經;痰涎血者,出於脾經。合而言之,皆屬於腎。蓋腎中之真水乾,則真火炎,血亦隨火沸騰,故錯經而妄行,越出諸竅。

褚氏所謂服寒涼百不一生,飲溲溺百不一死。愚謂六味湯獨補腎水,性不寒涼,不損脾胃,久服則水升火降而愈,又須人參補脾補胃藥以收功。蓋初時忌用人參者,不欲其補助陽氣也,及火既歸原,人參又所不禁,然亦宜同滋陰藥中用之則善。又云:陰虛小便不通,因汗多,五內枯燥,膀胱原無水積,強欲通之,如向乞人而求食,其可得乎?惟六味滋水,小水自來,切忌淡味滲泄之藥。

又云:陰虛之人,大便閉結者,是因腎之津液虧少,惟以六味加二冬人乳牛乳,滋陰潤燥,而便自如常。又云:腎為陰主藏精,陰虛則精不藏;肝為陽主疏泄,陽強則火不秘。以不秘之火,加臨不藏之精,故夢交即泄。惟用六味補水,總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

沈氏謂因君心一動,相火隨之,則成夢境,而氣搖精泄,治法總不越補腎水,斂元精,安心神為主。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盡明用方之旨,故詳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