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正體類要》~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2. 正體主治大法

一脅肋脹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之。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用當歸導滯散通之。《內經》云:肝藏血,脾統血。蓋肝屬木,生火侮土,肝火既熾,肝血必傷,脾氣必虛。宜先清肝養血,則瘀血不致凝滯,肌肉不致遍潰;次壯脾健胃,則瘀血易潰,新肉易生;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一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此瘀血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盡也,用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若腹痛按之不痛,血氣傷也,用四物湯加參、耆、白朮,補而和之。若下而胸脅反痛,肝血傷也,用四君、芎、歸補之。既下而發熱,陰血傷也,用四物、參、術補之。

既下而惡寒,陽氣傷也,用十全大補湯補之。既下而惡寒發熱,氣血俱傷也,用八珍湯補之。既下而欲嘔,胃氣傷也,用六君、當歸補之。既下而泄瀉,脾腎傷也,用六君、肉果、破故紙補之。若下後,手足俱冷,昏憒出汗,陽氣虛寒也,急用參附湯。吐瀉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腎虛寒之甚也,急用大劑參附湯。

口噤手撒,遺尿痰盛,唇青體冷者,虛極之壞症也,急投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一肌肉間作痛,營衛之氣滯也,用復元通氣散。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內傷下血作痛,脾胃之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外傷出血作痛,脾肺之氣虛也,用八珍湯。大凡下血不止,脾胃之氣脫也,吐瀉不食,脾胃之氣敗也,苟預為調補脾胃,則無此患矣。

一作痛,若痛至四五日不減,或至一二日方痛,欲作膿也,用托裡散。若以指按下復起,膿已成也,刺去其膿,痛自止。若頭痛時作時止,氣血虛也,痛而兼眩屬痰也,當生肝血補脾氣。

一青腫不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腫黯不消,用加味逍遙散以散血。若焮腫脹痛,瘀血作膿也,以八珍湯加白芷托之。若膿潰而反痛,氣血虛也,以十全大補湯補之。若骨⿰骨界接而復脫,肝腎虛也,用地黃丸。腫不消,青不退,氣血虛也,內用八珍湯,外用蔥熨法,則瘀血自散,腫痛自消。

若行血破血,則脾胃愈虛,運氣愈滯。若敷貼涼藥,則瘀血益凝,內腐益深,致難收拾。

一發熱,若出血過多;或膿潰之後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脈沉微,按之軟弱,此陰盛發躁也,用四君、薑、附。若發熱煩躁,肉瞤筋惕,亡血也,用聖愈湯。如汗不止,血脫也,用獨參湯。其血脫脈實,汗後脈躁者難治,細小者易治。《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

王太僕先生云:凡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者,名曰無火,此無根之虛火也。

白話文:

正體主治大法

一、肋下脹痛,若大便通暢,並伴有喘咳吐痰,這是肝火犯肺,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子來清熱瀉火。如果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這是瘀血阻滯,用當歸導滯散來通利血脈。《內經》說:肝臟藏血,脾臟統血。因為肝屬木,能生火,火克土,肝火旺盛,肝血必受損傷,脾胃功能必定虛弱。所以應該先清瀉肝火,滋養肝血,這樣瘀血就不會凝滯,肌肉也不會潰爛;其次要補益脾胃,這樣瘀血就容易排出,新肉容易長出;如果方法錯誤,反而會加重病情,後果不堪設想。

二、肚子疼痛,或大便不通,按壓疼痛加劇,這是體內瘀血,用加味承氣湯瀉下。瀉下後疼痛不止,按壓仍然疼痛,說明瘀血未盡,用加味四物湯補血行瘀。如果腹痛按壓不痛,是氣血受損,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白朮補益氣血。如果瀉下後胸脅疼痛,是肝血受損,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補益肝血。如果瀉下後發熱,是陰血受損,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補益。

如果瀉下後惡寒,是陽氣受損,用十全大補湯溫補陽氣。如果瀉下後惡寒發熱,是氣血俱損,用八珍湯補益氣血。如果瀉下後想嘔吐,是胃氣受損,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補益胃氣。如果瀉下後腹瀉,是脾腎受損,用六君子湯加肉蓯蓉、破故紙補益脾腎。如果瀉下後手腳冰冷,昏迷出汗,是陽氣虛寒,需緊急服用參附湯。如果吐瀉伴有手腳冰冷,指甲青紫,是脾腎嚴重虛寒,需緊急服用大劑量參附湯。

口緊閉、手腳抽搐、尿失禁、痰多、嘴唇青紫、身體冰冷,這是虛脫危症,需緊急服用大劑量參附湯,往往可以起死回生。

三、肌肉疼痛,是營衛之氣阻滯,用復元通氣散。筋骨疼痛,是肝腎之氣受損,用六味地黃丸。內傷出血疼痛,是脾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外傷出血疼痛,是脾肺氣虛,用八珍湯。凡是出血不止,都是脾胃之氣衰竭;吐瀉不能進食,是脾胃之氣敗壞。如果及時調補脾胃,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四、疼痛,如果疼痛四五天不減輕,或是一两天后才開始疼痛,這是將要化膿,用托裡散。如果用手指按壓後再抬起,膿已形成,應刺破排膿,疼痛自然停止。如果頭痛時發時止,是氣血虛弱;頭痛伴有頭暈,是痰濁阻滯,應養肝血,補脾氣。

五、青腫未潰,用補中益氣湯補氣。腫脹顏色暗沉不消退,用加味逍遙散散瘀。如果紅腫脹痛,是瘀血化膿,用八珍湯加白芷托毒。如果膿潰後仍然疼痛,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補益。如果骨頭錯位脫臼,是肝腎虛弱,用六味地黃丸。腫脹不消,青紫不退,是氣血虛弱,內服八珍湯,外用蔥白熨敷,瘀血就會自行散去,腫痛就會自行消退。

如果濫用破血藥物,則脾胃會更加虛弱,氣血運行更加阻滯。如果敷貼寒涼藥物,則瘀血會更加凝滯,內部腐敗加重,難以治療。

六、發熱,如果出血過多;或者膿潰後脈象洪大而虛弱,重按無力,這是陰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脈象沉微,按壓柔軟無力,這是陰盛導致的發熱,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如果發熱煩躁,肌肉抽搐,是失血過多,用聖愈湯。如果汗出不止,是氣血脫失,用獨參湯。血脫脈象洪實,汗後脈象煩躁者難治,脈象細小者容易治療。《外臺秘要》說:陰盛導致的發熱,病人想坐在井裡,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

王太僕先生說:凡是熱症反覆發作,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出現白天消失,發作時間不定的,叫做無火,這是沒有根基的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