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全生集》~ 重訂凡例
重訂凡例
1. 重訂凡例
—是《集》流行已久,縉紳之家,幾於家置一編。每遇外症,照方抄服,幸而獲效,群以為神。即或致誤,不尤方之刺謬,而咎之無治。庚生侍先生臨症數年,每見發背、乳岩等症,誤服陽和湯、犀黃丸而敗者,不可勝算,心甚憫焉。特覓善本,請先生評正刊刻,庶讀是書者,知所採焉。
—不能紅白二色分陰陽也。是《集》大旨,以分陰陽為主,而其分之之法,則不辨脈息,不分虛實,惟以色之紅白為定。不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真熱,有假熱;有真寒,有假寒;若一概以色之紅白為分,何能無誤。
—外科不能不明脈理。無論癰疽瘡瘍,症雖現於外,病必由於內,即幾微之疔毒癬疥,亦必內有火毒濕熱,而後外發。其未發之先,脈必先見洪數弦滑等象。更有外症雖輕,而本原大虧者;有內病與外症交發者。若非細辨脈理,何以別虛實寒熱,標本先後乎?乃曰:不諳脈理,儘可救人。真如夢囈。
—外科不能不讀《靈樞》、《素問》,肺癰、肺疽、肺痿,細辨脈象自知。《金匱》云:問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是肺癰之候,察脈便知,有何難覺?而曰諸患易識,肺癰難覺耶。
惟其不諳脈理;不讀《靈》、《素》,以致如是。
—是《集》流傳已久,輾轉淆訛,貽誤非淺。爰覓道光中裘氏本,重加訂正,其分兩一切,悉仍其舊。惟加評語,以便採擇。
—是《集》所選方藥,半系瘍科必不可少之方。其未加評語諸方,均平妥可用。惟藥性炮製諸法,太覺簡略,當照《本草備要》、《雷公炮製》為是。
林屋散人言:外科不諳脈理,可以救人。吳庚生駁之甚是。蓋外科雖較內科稍易,如不知脈,僅辨外面形色,以紅白為寒熱,何以分其真假寒熱,虛實陰陽耶?然脈學欲知其精細,毫無錯謬者,不但外科中少有其人,即求諸內科中亦不常有。如不識脈理人,可用予所作簡便醫學寒暑表,測其寒熱,亦可竟分明也。
階臣記
白話文:
重訂凡例
《某醫書集》流傳已久,幾乎家家戶戶都收藏一本,每遇外症,就照著方子服用,幸運的話能有效,大家便認為是神方。但若因此出错,也不怪方子本身有误,反而怪患者不会医治。我侍奉先生多年,亲眼见过许多因服用阳和汤、犀黄丸等治疗发背、乳岩等疾病而病情加重的例子,不胜枚举,心中甚是惋惜。因此特地寻觅善本,请先生评定后刊刻,希望阅读此书的人,能够明智地选择使用。
《某医书集》以阴阳辨证为大旨,却仅仅依靠症状颜色的红白来区分阴阳,未能区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热;真寒、假寒等复杂情况。单凭颜色来区分阴阳,怎么可能不出错呢?
外科医治不能不了解脉理。无论痈疽疮疡等外症,其病根都在体内,即使是轻微的疔毒、癣疥,也必定是体内火毒湿热外发所致。发病之前,脉象必定先出现洪数弦滑等变化。有些外症虽然轻微,但根本元气已亏损;有些是内病与外症同时发作。如果不仔细辨别脉理,怎么能区分虚实寒热,主次先后呢?有人说不懂脉理也能救人,简直是痴人说梦。
外科医治不能不阅读《灵枢》、《素问》。肺痈、肺疽、肺痿等疾病,只要仔细辨别脉象就能知道。正如《金匮要略》所说:“问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嗽,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也?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干燥,咳嗽时胸中隐隐作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嗽吐出脓血,脉数虚弱者为肺痿,脉数有力者为肺痈。”可见,肺痈的诊断,只要察看脉象就能知道,有什么难以察觉的呢?而有人却说各种疾病容易辨认,唯有肺痈难以察觉,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脉理,不阅读《灵枢》、《素问》造成的。
《某医书集》流传已久,版本错乱,谬误颇多。因此我特意寻找到道光年间裘氏的版本,重新订正,处方剂量等都保留原样,只是增加了评语,方便读者选择。
《某医书集》所选方药,大部分都是外科必不可少的方剂。那些未加评语的方剂,也都是比较平稳可靠的。只是药物的炮制方法过于简略,应该参考《本草备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书籍。
林屋散人说:外科不了解脉理也能救人,吴庚生对此进行了反驳,他的观点非常正确。外科虽然比内科略微简单一些,但如果不懂脉理,只辨别外在的症状颜色,以红白来判断寒热,怎么能区分真假寒热、虚实阴阳呢?然而,要精通脉理,做到毫无差错,不仅外科医少有其人,即使在内科中也并不常见。如果不懂脉理,可以用我编写的简便医学寒暑表来测量寒热,也能大致分辨。
阶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