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全生集》~ 卷一 (13)
卷一 (13)
1. 痔漏成管
以退管散五錢,黑糖拌,空心陳酒送下,管自退出乃止。或用雙鱉丸亦可。
白話文:
患有痔瘡形成廔管者,可以用退管散五錢,加入黑糖拌勻,空腹用陳年酒送服,廔管自然排出即可。或者使用雙鱉丸也行。
2. 石癤
夏秋頭面生紅癤,初起取洞天膏貼,周時全消。潰者貼之亦愈。用清暑散煎,俟溫,服即無熱毒之患。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頭面部位長了紅腫的癤子,初期可以用洞天膏貼敷,大約一星期就能痊癒。已經潰爛的,貼敷也能治好。用清暑散煎好藥後,待藥溫服下,就不會有熱毒的煩惱了。
3. 大癰潰後議
凡大癰潰後,世人每投炙耆、炙草,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托裡散內用人參者,並非以參補虛,不過以參助耆,添其托毒之力,卻無補毒之害,而炙耆只補氣,不能托毒;炙草只補中,不能解毒。倘毒氣未盡,誤投炙耆、炙草,或用保元、十全等湯,致毒反得補助,毒攻內腑。
余之治法,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即可無須用參、耆補托,如須耆、草,亦皆用生,不用炙也。惟體虛年老者,投參而耆、草則皆炙也。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易收功。
馬曰:此論極是。何世之瘍科,於潰膿以後,每用參、耆、炙草以為托裡,補住火邪,致瘡難愈,甚則毒攻內腑,危殆不救。能取此為法,必無貽誤。
白話文:
大癰潰後,一般人常使用炙甘草、炙黃耆,或半生半炙的藥材。但其實,內服人參的托裡散,並不是用人參來補虛,而是利用人參來增強黃耆的托毒作用,並沒有補毒的壞處。而炙甘草只能補益脾胃,不能解毒;炙黃耆只能補氣,不能托毒。如果毒氣尚未完全排出,錯誤地服用炙甘草、炙黃耆,或服用保元湯、十全大補湯等,反而會助長毒氣,導致毒邪攻入內臟。
我的治療方法是,遇到剛潰爛的大癰,先止痛,痛止則毒散,腫脹也會消退。傷口顏色轉為紅潤有光澤,就可以不用人參、黃耆來補托,如果需要用到黃耆、甘草,也都要用生的,不用炙過的。只有體質虛弱的年長者,才可以用人參,而黃耆、甘草則用炙過的。如果體質強壯但家境貧寒的人,不用人參也能很快痊癒。
馬某說:這個論點非常正確。現今的瘍科醫生,在膿瘡潰爛後,經常使用人參、黃耆、炙甘草來托裡,想藉此補住火邪,結果導致瘡瘍難以癒合,嚴重者甚至毒邪攻入內臟,危急難救。能遵循這個方法,必定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