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緒

《外科全生集》~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頭面肥瘡

用結子油,每日早晚拂瘡兩度,五六日愈。戒食蝦蟹等發毒之物及煎炒熬油,食則延開難愈。

白話文:

治療頭面部的肥厚性瘡瘍,可以用結子油,每天早晚各塗抹患處兩次,五到六天就能痊癒。要忌口,避免食用蝦蟹等容易引起瘡瘍加重的食物,以及油炸、煎炒的食物,如果飲食不忌,就會延遲痊癒時間。

2. 臁瘡

生於小腿,男人謂之爛腿,女人謂之裙風。氣滯血瘀,經年累月,臭爛人憎。初起或由搔破,或生小瘡化大,或因經熱湯之氣所致,或食毒物而成。當以老蟾破腹,蟾身刺數孔,以肚雜代包,填入孔內,蟾身覆蓋孔外。每日煎蔥椒湯,俟溫,早晚各洗一次。以蟾易貼,內服醒消丸,亦早晚二服。

三日後取地丁大力鮮草搗爛填孔外,蓋烏金膏,仍以醒消丸日服。如皮中滲出清水,嫩膏加五美散敷。如內發癢,白花膏貼。如內有硬塊如石,以生商陸搗爛塗。如孔內常有血出,先以參三七末撒內,次用牛蒡葉、根搗填,俟患口收小,不用草填,日以五寶散撒上,仍以烏金膏貼之收功。倘年老體虛,酌投補劑。

白話文:

臁瘡發生在小腿,男性稱為爛腿,女性則稱為裙風。主要是因為氣血瘀滯,長期累積,導致傷口潰爛惡臭,令人厭惡。初期可能是因為搔抓破皮,或小傷口逐漸惡化,也可能是燙傷或食用毒物所引起。治療方法是用老蟾蜍剖開肚子,在蟾蜍身上刺些小孔,用蟾蜍的內臟填入孔內,再將蟾蜍的肚子蓋在孔外。每天用蔥椒水煎煮後放溫,早晚各清洗一次。隔日更換蟾蜍,並服用醒消丸,早晚各一次。

三天後,將鮮地丁和大力草搗爛敷在傷口外,再蓋上烏金膏,繼續服用醒消丸。如果傷口滲出清水,就用烏金膏加上五美散敷。如果傷口發癢,就貼白花膏。如果傷口內有硬塊,就用鮮商陸搗爛塗抹。如果傷口持續出血,先撒上參三七粉末止血,然後用牛蒡葉和根搗爛填入傷口。待傷口縮小後,就不用再填草藥,每天撒上五寶散,並貼上烏金膏,直到痊癒。如果患者年老體虛,則需酌情服用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