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真傳傷科秘方》~ 正文 (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

1. 穴道

囟門:即天庭蓋,骨碎出不治。

兩太陽:傷重難治。

截梁:即鼻梁兩眼對直處,打斷不治。

突:即結喉,打斷不治。

塞:即結喉下、橫骨上、空潭上,打傷不治。塞下為橫骨下直至人字骨懸,一寸三分為一節,下一節凶一節。

食肚:心坎下。

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內即膀胱,倒插傷不治,一月而死。

外腎:捏碎不治。

腦後:與囟門同看。

百勞:與外對。

天柱骨:與突對,斷不治。

尾子骨:碎者不治。

兩腎:在脊左右,與前臍對,或哭不治。

海底穴:大小便兩界處,重傷不治。

軟肋:左乳下即合肚。

氣門:在乳上脈動處,傷即氣塞,救遲不過三時。

血海:右乳下軟肋。

兩乳上:左傷久必發咳,右傷久必發呃。

驗症吉凶

一看兩眼:內有瘀血,白睛必有血筋。血筋多,瘀血亦多;血筋少,瘀血亦少。眼及睛活動易治,否則難療。

二看指甲:掀其中指甲,放如即還血色易治,少頃後還原者病重,如紫色者不治。

三看陽物:不縮者可治,縮者難治。

四看足爪:與手指同看。

五看腳底:紅活者易治,色黃者難治。

以上為五絕,五絕全犯者不治,如犯一二件尚可醫治。

白話文:

穴道

頭頂:也就是天靈蓋,骨頭碎裂無法治療。

太陽穴:受傷嚴重,很難治療。

鼻樑:也就是鼻子與兩眼連線處,被打斷無法治療。

喉結:被打斷無法治療。

喉結下:位於喉結下方、橫骨上方、空潭(鎖骨上窩)上方,受傷無法治療。此處往下到恥骨連線處,每隔一寸三分為一節,往下每受傷一節病情就越嚴重。

心窩:心臟下方。

丹田:肚臍下一寸三分處,也就是膀胱的位置,如果遭受內臟穿刺性傷害則無法治療,一個月內必死。

外腎(睪丸):捏碎無法治療。

後腦勺:與頭頂的預後相同。

後頸部(百勞):與外腎(睪丸)預後相同。

頸椎(天柱骨):與喉結預後相同,斷裂無法治療。

尾椎骨:碎裂無法治療。

兩側腎俞穴:位於脊椎左右兩側,與肚臍相對應的位置,若伴隨哭泣則難以治療。

會陰穴:位於大小便的交界處,嚴重受傷無法治療。

左側肋骨下:左乳房下方,也就是心窩附近。

胸部(氣門):位於乳頭上方脈搏跳動處,受傷會導致氣血阻塞,延誤治療超過三小時則難以救治。

右側肋骨下(血海):右乳房下方軟肋處。

兩側乳房上方:左側受傷久了會咳嗽,右側受傷久了會打嗝。

診斷吉凶的方法

一、觀察雙眼:眼白如有瘀血,則眼白必定有血絲。血絲越多,瘀血也越多;血絲越少,瘀血也越少。眼睛和瞳孔活動自如則容易治療,否則難以治療。

二、觀察指甲:掀起指甲,如果立刻恢復血色則容易治療,稍後才恢復原狀則病情嚴重,如果指甲呈現紫色則無法治療。

三、觀察陰莖:陰莖能勃起則可治療,不能勃起則難以治療。

四、觀察手指:與觀察指甲的方法相同。

五、觀察腳底:腳底顏色紅潤則容易治療,顏色發黃則難以治療。

以上五項診斷方法,全部都符合凶兆者無法治療,如果只符合一至兩項,則仍有治療的可能。

2. 拳傷辨

向上為順氣,平拳為寒氣,倒插為逆氣最凶,各樣內傷總怕倒插。血隨氣轉,氣逆血只凝故也。心前背後相對處,傷久成怯,小膀肚腹打傷,久必成黃病。

凡人初打傷,七日之內血氣未曾積聚,只宜發散活血。十四日其瘀血或有停住在胸前,其勢方歸大腸,肚內作痛,要吃行藥。凡人打傷,要看指甲,黑亦有傷。其卵子上升,十分凶症。肝經脈數,胸傷有血,必然吐血。

白話文:

拳傷辨

往上打的傷勢順氣,平拳打的傷勢屬寒氣,倒插著打的傷勢逆氣最凶險,各種內傷都最怕倒插的傷勢。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血逆亂則血液凝滯。心臟前方和後背相對應的部位,受傷久了就會變得虛弱膽怯;腹部和小腹被打傷,久了就會變成黃疸病。

人剛受傷的七天內,血氣還沒有積聚,只要疏散活血即可。十四天左右,瘀血可能停留在胸前,然後會慢慢移向大腸,肚子會疼痛,這時需要服用通便的藥物。凡是受傷的人,要觀察指甲,指甲發黑也表示有內傷。睪丸腫脹上移,這是非常凶險的徵兆。肝經脈絡受損,胸部受傷出血,必然會吐血。

3. 跌打損傷穴道要訣

右胸名為痰穴,左胸名為氣穴,右肋名為血海,左肋名為食腑,胸前乃為龍潭穴,背脊為海底穴。左乳傷發咳,右乳傷發呃,兩腰為二珠穴。

凡跌打踢撲傷,男人傷上部者易治,傷下部難醫,以其氣上升故也。婦人傷下部者易治,傷上部者難療,以其血下降故也。凡傷須驗在何部,按其輕重,明其受傷新久。男子氣從左轉,左只屬陽。女人血從右轉,故右屬陰。要分氣血之辨,此症既受臟腑脈絡,又復驗其生死遲速,然後看症用藥,或竟服吉利散。

一,傷全體者死速,然按其輕重隨症用藥,先以砂仁泡湯,調吉利散服之,以順氣活血湯治之,仍以和傷丸糖酒下四五丸,再以調理藥酒,每朝飲下。輕者,竟以紅糖油和酒調,服吉利散而安。

二,傷肩背者,看其輕重。如重者先以砂仁湯調吉利散服下,次以和傷丸酒化服,再以調理藥酒更妙。如輕者,用紅糖油和酒調吉利散,服之而安。

三,傷左邊者,氣促面黃浮腫。傷右邊者,氣虛面白血少。即將行氣活血湯治之,再服調理藥酒全治。

四,傷背者,五臟皆繫於背,雖凶死緩。先多服吉利散治之,次服和傷丸,糖酒送下四五服,百日。見危須服調理藥酒為妙。

五,傷胸者,胸以血涵停流往來之所,傷久必發咳嗽,高氣迷悶,面黑髮熱,重三四日而死。先服蘇風理氣湯,次服行氣活血湯、吉利散。

六,傷肝者,面主紅紫,眼赤發熱,主七日死。先服蘇風理氣湯,次服吉利散,後服琥珀丸而愈。

七,傷心口者,面青氣少吐血,呼吸大痛,身體難於舒動,主七日而死。先服蘇風理氣湯,次服和傷丸,每日以一百合煎湯,不時飲之。

八,傷食肚者,心下捉陣而痛,發熱,高浮如鼓皮緊,飲食不進,氣促發熱,眼閉口臭,面多黑色,主七日死。先服蘇風理氣湯,次服和傷丸。

九,傷腎者,兩耳即聾,額角黑色,面浮白光,常如哭狀,腫如弓形,主半月死。先服蘇風順氣補血湯,次服補腎活血湯三四劑,再服吉利散,後服琥珀丸。

十,傷小腸者,小便閉塞作痛,發熱口乾,面腫氣急,不時作痛,口有酸水,主三日而死。先以水、酒各一鍾,煎蘇風順氣湯服之。次用吉利散,後服琥珀丸即安。如閉塞數日者不治。

十一,傷大腸者,糞後出紅急澀,面赤氣滯,主半月死。先服槐花湯,次服吉利散,後用和傷丸。又曰糞後有紅者傷重也,非大腸之火,看症者須斟酌,宜即用槐花散,尚宜加減為妙。

十二,傷膀胱者,小便痛澀,不時有尿滴出,脹腫發熱,主五日死。先服琥珀丸,次服行氣活血湯而安。

十三,傷陰囊陰戶(缺)。

十四,傷胸背俱傷者,面白肉瘦,食少發熱咳嗽,主半月死,先服蘇風理氣湯,後用和傷丸。

十五,傷氣眼者,氣喘大痛,夜多盜汗,身瘦食少,腫痛不寧,主一月內死。先用砂仁湯調吉利散,次以酒煎補腎活血湯服之,再服和傷丸可安。

十六,傷血海者,血多妄行,口常吐出,前後胸背板滯作痛,主一日內死。先服行氣活血湯,次服吉利散,再飲藥酒而安。

十七,傷兩肋者,氣喘大痛,腫如刀刺,面白氣虛,主兩月內死。先飲行氣活血湯,次服和傷丸而安。

十八,傷兩肋痛者,肝火有餘,氣實火盛之故,須用清肝止痛湯治之。

十九,或有清痰食積流注而兩肋痛者,須用清肺止痛飲,次服吉利散而安。

二十,登高跌撲損傷,瘀血凝滯而肋痛,急將大黃湯治之,次服吉利散,後用和傷丸即安。

二十一,醉飽房勞,脾土虛乏,肝脈得乘土位,而胃腕當心連兩肋痛者,急投歸原養血和傷湯,再以十全大補丸加減,每朝送下三錢為妙。

二十二,傷寒發熱兩肋痛者,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之病治,用柴胡湯。

二十三,左肋痛者,痰與食也。先須通利痰食氣,寬胸為主,再以活血止痛飲服之,更以琥珀丸化服而安。

二十四,瘀血疼痛者,傷處有紅腫高起,肥白者發熱而痛,多氣虛,瘦人發寒熱而痛,多怒內有瘀血兼腰痛。日輕夜重,此瘀血停止,故作痛也。速宜以琥珀散行之,後服和傷丸,再飲調理藥酒。

二十五,有受傷而不能開口者,即以牙皂細末吹入鼻中,一嚏即開。隨以韭白汁頓熱和童便灌入口內。如不納,此為難治之症。若納,同瘀血嘔出者,辨其輕重,先以吉利散用砂仁湯服,再服清心和氣湯,外貼接骨膏。至重者,又不吐血,頭又昏迷,將韭白汁和陳酒服下。如破碎損傷折骨者,用封口藥護之。

如小便不通,琥珀散通之。如腹內疼痛,必有瘀血停住,急以大黃散行之,後當隨症加減用藥,戳入鼻內即涕,涕隨吐痰者,可無恙,否則凶症不治。

二十六,小便不通,澀滯脹痛,尿滴點而出,梗竅痛如刀刺,以琥珀散治之,後以蟋蟀乾研末,茶床子湯送下。

二十七,如有一切撲磕損傷,以至腹內停止瘀血,作痛不寧,竟以大黃散行之。

二十八,有受傷至首,骨碎損染破傷風者。夫人之首,原無舊骱,倘有跌撲折損之症,如腦髓出者難治。倘骨碎如黍粒者,可取出,大隻不可。先以止血定痛散敷之,使血不湧流。俟血少定,金瘡藥敷之。避風戒欲,患者自宜慎之。若染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之凶症,即以蘇風理氣湯服之,俟身不發熱,再投補中益氣湯,服之可安。

二十九,有鬥傷落珠之症,先將收珠散敷之,用銀針蘸井水將前收珠散點紅筋,次用絹溫湯挪進,速用還魂湯(即童便)飲之,平復再以明目生血飲,飲之即安。然餘五世未醫此症,非有迴天手不可也,倘後人或遇此症可以醫之。

三十,鼻梁折斷者,可捏正斷骨,先用止血散摻之,竟服壯筋續骨丹,其外自然平復,如不斷不破,惟用損傷膏貼之,內服吉利散而安。

三十一,有缺唇之症,先用代痛散敷之(即麻藥),小銅鉗鉗牢,將油棉線縫合。飲食不能進,當以參湯飲之,否以元米粉調薄粥湯飲之,切忌哭笑。合之後,即以金槍藥敷之,內服止痛活血散。縫時倘血冷,必須再用代痛散,以利刀略鐮,待熱血少流出而縫之,第一要手法快便為要。

三十二,人之頭,惟有下頦一骱,偶然落之不能上者,多腎虛之故得之。皆此骱如剪,復連環相扭。用絲棉裹大指入口,余指抵下推,緩緩捺上推進。而多服補腎活血湯,再將補腎丸調理為妙。

三十三,天井骨急難損折,有登高倒跌者,犯此惡症,其骨不綁縛,至有骨露於外者,此實凶候。務撳平其骨,先貼損傷膏,次服吉利散,以砂仁湯服下,使骨相對,用棉布連肩背絡之,又投提氣活血湯三四劑而安。

三十四,天井骨即頭頸骨也,此症如傷重者必死,折者不過三四時亦死。輕者覺無妨礙,用前藥治,可以收功。

三十五,肩骱與膝骱相似,膝骱送上有力,肩骱送下有力。可上之先,將一手上按住其肩,一手按住其手,緩緩轉動,使其筋舒,使患者坐於低處,叫一人抱住其身,醫者兩手又捏其肩,抵住其骨,將膝夾其手,齊力而上。綿裹用如鵝蛋大,落在胯下。外貼損傷膏,再以羌活桂枝煎湯,化服吉利散可安。(此骱上時,須仔細斟酌參用,不可孟浪。)

三十六,臂骱出於上,一手抬其灣,一手按住其脈踝,先掬其上,而後抬其挽,竟捏手湊攏可也。外貼損傷膏,內以經之劑煎湯調吉利散服,更以白布做圓眼,使恰柊其臂骨者,扎縛包裹可也。

此有孔,孔布必須做來正好為妙,兩頭帶兩條,要長布,亦須裹之四轉為妙。

三十七,手骱送出,可一手按住其五指,一手按住其臼,手掌掬起,手骱掬下,一伸而上。此乃會脈之所,即以川桂枝煎湯調吉利散服之。骱出不用綁束。如斷方須用貼接骨膏,綿布包裹,用闊板一塊按住患處,再以松板四片長三寸縛好,俟愈日方可放之。

三十八,手指有骱中節出者,有緒然易出易止,兩指捻伸即上。以桂枝煎湯調服活血上止散,外貼損傷膏,否最痛故也(忌下水)。

三十九,人之一身,十指最難,若傷破其一指,則連心之痛難忍,中指比別指尤難。若染破傷風,即將蘇風理氣湯服之,外將金瘡藥敷之。

四十,臂骱比諸骱最難,此臼出只觸在眼內。可使患者側臥,出內手隨內,出外手隨外,上手撳住其腰,下捧住其灣,將膝掬其上。出左,手扳於右,向右扳伸而上。出右,扳於左,向左扳伸而上,外貼損傷膏,內服生血補髓湯,仍用調理藥酒即安。

臂骱式出(左右脥墊藥枕,內蘄艾一兩、紅花五錢、肉桂三錢,麝香二分)。

四十一,易折者人之兩腿,一傷折即為兩段。醫在於綁縛,使患者側臥,與無病足取齊。次用損傷膏貼之,取布兩條,闊二寸長五尺,裹於膏藥外,將紙包好,用松木板八塊(即八片)長七寸,再以綿布條三條綁縛。內服活血定痛散三四劑,又以壯筋續骨丹,調理藥酒兼服而安。

四十二,膝骱,此臼與油盞骨在上,其骱送出於上。使患者仰臥,一人抬起腳踝,若使出於左,隨左而下。出於右,隨右而下。醫者緩緩雙手扶撳上手,挽住其膝,下手按住其足骻,使臼對膝,上手只撳膝,下手只抬起,必上矣。先貼接骨膏,次服壯筋續骨丹而安。

四十三,膝蓋骨又名冰骨,其骨如跌碎或二塊三塊。將腳伸直撳其手,復用薄篾片照膝大做一圈,以布卷之,再以布條四條扣於圈上,連下縛之著內,然後以布損傷膏貼之,不必換,即投止痛接骨丹治之。惟煮鴨可食,連湯與吃,以多為美,以受傷足於月內床上,切不可懸空掬起及下床。

俟半月後,須用綿軟之物放於灣下,每日增高息起,如此日久,即可輓曲。如大解,須以餘桶照床高床擺之方可,俟好抬篾圈,忌下水,綁紮後以煎劑服之(附錄煎方)。

當歸,羌活,丹皮,乳香,續斷,陳皮,赤芍,加皮,沒藥,紅花(各一錢),生地,木瓜,牛膝(各一錢五分),如身發熱加柴胡,桔梗(各一錢五分),腫加黃芩(一錢),上用水酒各一鍾,煎一半,空心熱服。不拘幾帖,多隻七八劑,再以藥酒或丸調理為妙。

四十四,小膀有二骨,一大一小,折一根易治,二根俱斷難治。折之偶披者易治,平斷者難治。尚有骨觸皮破之凶症,又折又破急於外治,先以金瘡藥敷之,內服吉利散。如在暑天敷藥,一日換二次,冬天兩日換一次。醫者必自看為妥,若非此症與大腿同治,倘犯此症,骨必在皮肉之上,以骨鑲對,不可用湯薰洗,恐傷毒入內故也。速以金槍藥敷之。

如骨折皮不破,撳骨平復,外竟貼接骨膏,然後照前綁紮,用松木板六塊長七寸,上骨折上長,下骨折下長各寸許,取其根力。但此症最痛,必先服止痛接骨丹數劑,次服壯筋續骨丹及藥酒調理可安。

四十五,腳踝骱易出易入,抬住腳跟,一手扳住其指,出右手偏於右,出左手偏於左,足指掬於上,足掬下,一伸可上。外貼損傷膏,內服寬筋散可復。

四十六,有男婦偶破足指,前半節或翻下斷,或翻上斷,醫者以左手按捏住其足之兩側,再以右捏手鑲上,外貼損傷膏,以腳帶裹紮。內服壯筋續骨丹,或竟服吉利散數劑即安。忌見水,外有促筋失枕、刀斧砍傷、碎骨補骨之奇,備詳於下。

四十七,槍戳者,看其傷處致命否,傷處深否,致命不深亦不為害。如傷在腹,必探其深淺,恐深處內傷臟與大腸耳,傷者難治。傷口直者,出血不止。先敷止血定痛散即安。大抵舒筋必用寬筋散煎湯,薰洗為主。手足之筋皆在指頭動處,指動者,必此筋也,就將此筋挪洗,緩緩伸舒可也。

如骨節斷者,不可薰洗,戒之。失枕有臥而誤失者,使其低處,一手扳其手,一手扳其下頦,緩緩伸之可復。如要用藥,惟吉利散。如人受傷至重,以致大便不通者,須用皂角為末,以蜂蜜調和為丸,如橄欖式摔入便內即通。更有受陰極者,十皆九死,無藥可治。

四十八,刀斧砍傷頭顱額角者,防其身發寒熱,一見即以金槍藥敷之,護風為上。尤須診脈,沉細者生,易治;洪大者危,難醫。傷於硬處者,看骨損否,傷於軟處者,看傷內深淺。損骨先治骨,損肉只生肌。刀斧砍傷比觸傷不同,外敷金槍藥,內服護心托裡散為上,更宜詳究首論,原無舊骱內參用。

四十九,有人自以刀勒咽喉者,須觀刀口之平否,有灣者深,無灣者淺;兩刀者易治,一刀勒者難醫。如破食喉或破半片,或全斷者,以油綿線縫之。看其血出不止,將滑石、五倍各等分共為細末敷之,後將金槍藥封固,內服護風托裡散四五劑。使身不發寒熱,即服補中和氣湯,內加人參錢半即安。倘有水喉斷者,並穿破者,不治。

五十,肚腹皮傷並腸出外者,此症固險,而實無害。醫者當去指甲,恐傷破其腸耳。倘內臟不傷,藥湯飲食可進,可保無恙。將溫湯揉上,用油綿線縫合,金槍藥封固,內服通腸活血湯五六劑,再服補中益氣湯而安。

五十一,骨碎如粉者,看其傷處必有碎骨,當取出外,將金槍藥封固,內服生血補髓湯,再服壯筋續骨丹。如碎而不破,只捏平復,外將損傷膏貼之,內服壯筋續骨丹,再將藥酒調理。如不碎不破,竟以損傷膏貼之,內用吉利散,以紅糖油調酒,服下即安。

五十二,有登高墜下者,兼跌撲損傷,不拘上下背脊骨者。若破,看其骱出否,如其骱又出又破,即將碎骨輕撳上平復,即將止血定痛散敷之,後將金槍藥封固。恐傷風,急投蘇風理氣湯。如不發寒熱,即以補中益氣湯服下,全愈。如不觸出並不破碎,皮肉不損,外貼接骨膏,內服吉利散,次服調理藥酒,再用和傷丸即安。

五十三,登高跌撲折左右肋者,此骨難於綁縛,只撳其平,外貼損傷膏,內用接骨散,久服可復。

五十四,捏碎陰囊者,並卵子拖出者,卵子碎者不治。惟拖出者,以指輕輕掀進,以油棉線縫合,外以金槍藥封固。如不發熱,竟投吉利散治之,次服托裡止痛散。如發熱急,以蘇風理氣湯治之。

五十五,有捏傷陽物者,看其小便,若不通投琥珀散行之,後以吉利散治之。若通,竟以吉利散,外敷金槍藥,如不破不用。

五十六,踢傷肛門穀道者,有肛門可腫或內脹,或大便不通,或有血無血。如腫脹投以通腸活血湯,大便不通竟以大黃湯行之,如有血來紫者,不妨有吉利散治之,若鮮者只傷於大腸,急投槐花散,如隻身熱再服除熱之藥,恐用藥矣。大便不通血已止,竟服通腸活血湯五六劑,治之即安,後有總論。

五十七,被火燒槍炮打傷者,此症論之最重。何為最重,恐火毒入於內臟,不能飲食,更畏熱物,不時思飲冷水,乃見火毒入內太重之故也。急投清心去毒散。何為最輕,火毒未入臟腑,飲食如常,知火毒之輕也。傷破皮肉亦將去毒散投下,此乃小心之法,外將琥珀膏敷之可安。

五十八,斬落手臂、指、腳、腿、膀者,此症乘其被此血熱湊上妙,或手或臂以通身,如血冷者骨不能相對,此大不便於醫治矣。人雖不死,然不能完體矣。若能湊上,立將止血散敷之,再以金槍藥封固,內服托裡止痛散,再服調理之劑,並藥酒可安。

五十九,或斷橋梁、牆壁城垣傾倒壓折骨節者,若傷頭顱,可有碎骨否?如有,將銅鉗鉗去碎骨,如不去碎骨,恐有後患,不能收口。第一畏染破傷風,須投護風理氣湯,次服接骨丹。如傷兩太陽暈迷不蘇,飲食不下,口不能言,湯水不下,竟不能醫治。腦髓出者,不治。傷斷天井骨者,不治。

如傷胸背以致傷五臟者,必不言語,飲食不進,尚可救之,何也?氣悶在心,急以吉利散,用砂仁湯調服,若受此藥尚可救治。如發寒熱,急投護風理氣湯,倘不受,再看兩日,再投吉利散,如前探之。如再不受,不治。若傷兩軟肋,看其輕重,飲食如常,不發寒熱,以吉利散治之。

若發寒熱,投蘇風理氣湯。如傷腰子者,重竟不治,輕者如皮肉不破,外貼損傷膏,內服補腎和血湯,並藥酒調理而安。

六十,凡打傷倒插或紫,致命部穴受害,牙關緊閉,口眼不開者,先以砂仁炒研細末泡湯,令受傷人飲之順氣,次以吉利散淡薑湯調服。

六十一,傷頭顱,額角破損,昏迷不蘇,須用紅蘿蔔子炒研為末,泡湯飲之,次將淡薑湯調吉利散服下。如服傷最重者,用前散二錢,輕者一錢最宜。避風為上,此症恐染破傷風。服過砂仁湯,即以蘇風理氣湯投下一劑,護風為要。

六十二,小腸受踢,打撲跌傷痛者,傷處痛澀滯,小便閉塞,一步不能行走,其內必定有瘀血。急投歸通破血湯而安。如小便二三,尚可救治,否此大便可遲,遲久實難治矣,不久可治也。

凡肛門穀道之中,陰囊之後,名曰海底穴,或被踢傷,或觸重傷,看其傷之輕重,或腫或青,或黑或紫,或紅或腫,而兼紅紫,痛及不忍者,內服行氣活血止痛湯一劑,外貼損傷藥,次服吉利散。如腫青黑,身發寒熱,小便不通,兩卵子不時升上升下,氣色迷悶,小腹疼痛,內必有瘀血。須服蘇風行氣活血湯,次服琥珀散,外貼損傷膏,亦服吉利散。

穀道脹腫,大小便不通,日夜發熱,不思飲食,坐臥不寧,先服蘇風順氣湯,次服琥珀丸。氣喘發嗽,欲笑欲哭,小便滯澀,紅腫不消,作陣而痛,先服補腎活血止痛湯,次服吉利散,再以補腎調理藥酒。更有一經受傷即不能言語,人事不省,口出唾涎,喉鼻喘息,俱無六脈沉細,面白無光,此為凶症。

胸腋有動,或可醫治,以豬牙皂末少許入鼻,否只以燈心蘸末吹入得涕,竟以砂仁湯送下,後仍用砂仁湯調吉利散服,再將蘇風理氣活血止痛湯服之。若身不發熱,不犯前症,但以補腎理氣順氣藥酒,久服可安。如犯,即照前度調治。傷處貼損傷膏,倘略疼微痛,只用吉利散砂仁湯調服,貼膏而愈。

不必用他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