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11)

1.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厥陰所至為支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慓譫妄,太陰所至為稸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緛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陽明所至為皴揭,太陽所至為寢汗痙,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

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故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願聞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曰:六位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帝曰:天地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

此之謂也。帝曰:善。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

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陰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厥陰經脈受邪氣侵犯,會導致肢體疼痛;少陰經脈受邪,則出現驚恐、害怕、惡寒、發抖、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太陰經脈受邪,則會腹部脹滿;少陽經脈受邪,則會出現驚恐不安、神志昏亂、病情突然加重等症狀;陽明經脈受邪,則會出現臀部、陰部、大腿、膝蓋、小腿、腳等部位的疾病;太陽經脈受邪,則會腰痛。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厥陰經脈受邪還會導致身體不適;少陰經脈受邪,則會悲傷、神志不清、鼻出血;太陰經脈受邪,則會腹部脹滿、霍亂、嘔吐、腹瀉;少陽經脈受邪,則會喉嚨阻塞、耳鳴、嘔吐;陽明經脈受邪,則會皮膚粗糙;太陽經脈受邪,則會夜間盜汗、抽搐。這些也是常見的病症。

厥陰經脈受邪還會導致脅肋疼痛、嘔吐、腹瀉;少陰經脈受邪,則會表現出喜笑;太陰經脈受邪,則會出現肢體沉重、腫脹;少陽經脈受邪,則會突然發病,出現抽搐、昏厥甚至死亡;陽明經脈受邪,則會流鼻涕打噴嚏;太陽經脈受邪,則會出現洩瀉或便秘。以上十二種變化,都是因為邪氣的性質與人體的反應互相影響,邪氣上升則人體反應也上升,邪氣下降則人體反應也下降,邪氣在體內位置不同,人體反應的部位也各異。

因此,風邪盛行則會導致身體活動受限;熱邪盛行則會導致腫脹;燥邪盛行則會導致乾燥;寒邪盛行則會導致浮腫;濕邪盛行則會導致身體濕潤、洩瀉,嚴重則會水腫。這些變化都是邪氣侵犯人體的不同表現。黃帝問道:我想了解這些邪氣運行的用途。岐伯回答說:六氣的運行,都歸於克制不了的狀態而轉化,所以太陰之氣化為雨,施於太陽;太陽之氣化為寒,施於少陰;少陰之氣化為熱,施於陽明;陽明之氣化為燥,施於厥陰;厥陰之氣化為風,施於太陰。各氣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規律。

黃帝問道:邪氣自然運行於各經脈的情況如何?岐伯回答說:自然運行,就是正常的變化。黃帝問道:我想了解各經脈的邪氣運行位置。岐伯回答說:根據各經脈的位置,每月都能夠預知。

黃帝問道:六經的氣機盛衰如何?岐伯回答說:太陰與少陰不同,太陰之氣運行緩慢而持久,少陰之氣則發作迅速而消失得也快。黃帝問道:天地之氣的盛衰如何?岐伯回答說:天之氣不足,地之氣也會跟著不足;地之氣不足,天之氣也會跟著不足,兩者相互依存,但天之氣通常先變化。邪氣侵犯人體,會導致疾病產生,所以會依循著運行的規律而產生疾病。如果上焦的邪氣過盛,則天之氣下降;如果下焦的邪氣過盛,則地之氣上升。邪氣盛衰的不同,導致疾病的輕重程度也不同,嚴重則會導致經絡氣血互相交換,產生大的變化而導致疾病。一般來說,病情嚴重的佔五分之幾,病情輕微的佔七分之幾。

黃帝說:很好。書中說,熱邪不應再用熱邪治療,寒邪不應再用寒邪治療。我想避免過度使用寒邪或熱邪,應該怎麼做?岐伯回答說:您問的很好!治療外感熱邪,不應該使用過多的熱性藥物;治療裡證寒邪,不應該使用過多的寒性藥物。黃帝問道:不發汗、不攻裡,而用寒邪或熱邪治療,結果如何?岐伯回答說:寒熱內在互相攻伐,病情會更加嚴重。黃帝問道: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如何?岐伯回答說:沒有疾病,就順其自然;有了疾病,則要積極治療。

黃帝問道:順其自然如何?岐伯回答說:不遠離熱邪,則熱邪會加重;不遠離寒邪,則寒邪會加重。寒邪加重會導致身體僵硬、腹部脹滿、疼痛、腹瀉等疾病;熱邪加重會導致發熱、嘔吐、腹瀉、霍亂、癰疽、瘡瘍、神志不清、抽搐、腫脹、嘔吐、流鼻涕、頭痛、關節疼痛、出血、尿閉等疾病。黃帝問道: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應當順應病情,對於邪氣侵犯人體的情況,則應該用相反的性質去治療。黃帝問道:孕婦中毒,應該如何處理?岐伯回答說:有原因的話,就不會死亡,沒有原因的話,也不會死亡。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說:如果體內積聚過多,就可能造成中毒,應該盡量減少其毒性,過度則會死亡。黃帝說:很好。如果鬱結太嚴重,應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木鬱則疏通之,火鬱則發散之,土鬱則奪其氣,金鬱則泄其氣,水鬱則折其勢,但應當調理其氣機,如果過度,則要抑制之,以克制其邪氣,這叫做瀉法。黃帝問道:假借之邪氣如何處理?岐伯回答說:有假借的邪氣,則沒有禁忌。

所謂的主氣不足,是客氣過盛。黃帝說:真是聖人之道啊!天地大化運行的規律,陰陽的運作,寒暑的變化,除了您,還有誰能明白呢!我要把它收藏在珍貴的地方,命名為《六元正紀》,沒有齋戒沐浴不敢示人,要謹慎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