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一 (11)
卷第二十一 (11)
1.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厥陰所至為支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慓譫妄,太陰所至為稸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緛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陽明所至為皴揭,太陽所至為寢汗痙,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
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故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願聞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曰:六位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帝曰:天地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
此之謂也。帝曰:善。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
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陰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厥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肢體疼痛;少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驚恐、迷惑、惡寒、顫抖、譫語、妄言;太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腹中脹滿;少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驚躁、昏昧、突發疾病;陽明之氣所致的病症為鼻塞、臀部、陰部、大腿、膝蓋、小腿、足部等處的病變;太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腰痛,這些都是各氣所致的常見病症。
厥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筋脈拘攣、扭曲;少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悲傷、妄言、鼻血、皮膚瘀斑;太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腹中脹滿、霍亂、嘔吐、腹瀉;少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喉嚨腫痛、耳鳴、嘔吐;陽明之氣所致的病症為皮膚乾裂;太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盜汗、痙攣,這些也是各氣所致的常見病症。
厥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脅痛、嘔吐、腹瀉;少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言語失常、無故發笑;太陰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身體沈重、浮腫;少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突然腹瀉、肌肉抽搐、暴斃;陽明之氣所致的病症為打噴嚏;太陽之氣所致的病症為腹瀉或便秘,這些都是各氣所致的常見病症。
以上十二種變化,都是氣運相應的表現:以德報德,以化報化,以政報政,以令報令。氣勢高則病症偏上,氣勢低則病症偏下,氣勢後則病症偏後,氣勢前則病症偏前,氣勢中則病症居中,氣勢外則病症在外,這是氣運位置的常規表現。
風氣過盛則引發動搖之症,熱氣過盛則引發腫脹之症,燥氣過盛則引發乾枯之症,寒氣過盛則引發浮腫之症,濕氣過盛則引發腹瀉之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水腫閉塞。根據氣運所在的位置,可以推斷其病變。
黃帝問:「我想瞭解六氣的具體作用。」岐伯答:「六氣的作用,各自作用於其所不勝之氣而產生變化。因此,太陰的濕氣作用於太陽,太陽的寒氣作用於少陰,少陰的熱氣作用於陽明,陽明的燥氣作用於厥陰,厥陰的風氣作用於太陰。根據各氣所在的位置,可以推測其影響。」
黃帝問:「如果氣運處於本位,會如何?」岐伯答:「處於本位,則為正常變化。」黃帝問:「我想知道具體的位置。」岐伯答:「確定位次,即可推知相應的時令。」
黃帝問:「六氣的盛衰如何?」岐伯答:「太過與不及有別,太過的氣運來勢緩慢而持久,不及的氣運來勢急驟而短暫。」黃帝問:「天地之氣的盛衰如何?」岐伯答:「天氣不足,地氣隨之不足;地氣不足,天氣隨之不足。氣運居中,常先於天地之氣而變化。若氣運不勝其所惡,或與其相和,則會隨氣運的變化而引發疾病。因此,上勝則天氣下降,下勝則地氣上升,盛衰差異決定病變的輕重。差異小則病變輕微,差異大則病變嚴重,甚至導致氣運位置交換,引發重大病變。《大要》說:嚴重的差異佔五分,輕微的差異佔七分,由此可見其差別。」
黃帝說:「好。醫論中提到『熱病不犯熱藥,寒病不犯寒藥』,但我想不避寒熱,該如何?」岐伯答:「問得詳細!發散表邪不避熱藥,攻治裡症不避寒藥。」黃帝問:「若不發散也不攻治,卻誤用寒熱之藥,會如何?」岐伯答:「寒熱內傷,病情會加重。」黃帝問:「無病之人誤用寒熱之藥會如何?」岐伯答:「無病者會因此生病,有病者會病情加重。」
黃帝問:「生病的表現如何?」岐伯答:「不避熱則熱症發作,如身熱、嘔吐、腹瀉、霍亂、瘡瘍、昏悶、抽搐、腫脹、鼻血、頭痛、骨節疼痛、出血、淋閉等;不避寒則寒症發作,如腹部堅硬脹滿、急痛腹瀉等。」黃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必須順應時令,若違反則以相勝之法治之。」
黃帝問:「孕婦若需用藥,該如何?」岐伯答:「若有病症,適當用藥不會傷胎,但須控制劑量,病去大半即停,過量則危險。」
黃帝問:「氣鬱嚴重時如何治療?」岐伯答:「木鬱宜疏洩,火鬱宜發散,土鬱宜攻奪,金鬱宜宣洩,水鬱宜抑制,調和氣機,過度則克制,此為瀉法。」
黃帝問:「假借之氣如何處理?」岐伯答:「若氣運假借外來之氣,則不受常規限制,因主氣不足,客氣過盛所致。」
黃帝讚歎:「聖人之道博大精深!天地運行的規律、陰陽的變化、寒暑的節令,若非夫子,誰能通曉?願將此篇珍藏於靈蘭之室,命名為《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輕示,謹慎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