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 卷中 (3)
卷中 (3)
1. 四時用藥加減法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黃柏、生地黃(以上各五分),切禁勞役。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乃受客邪之濕熱也,宜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澀,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大便行則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變凶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朮、人參、澤瀉、白朮、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白話文:
肋骨下方疼痛,或是肋骨下方肌肉緊縮,都要加入柴胡(少量,嚴重的話用多一點),甘草(少量)。
肚臍下方疼痛,要加入熟地黃(少量);如果沒有好轉,那就是身體太寒了,要加入肉桂(少量)。遍讀《內經》後發現,書中說的小腹痛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並不是傷寒導致厥陰經出現問題,而是下焦的血在膀胱凝結,張仲景用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治療。
小便失禁,是肺氣虛弱的表現,應該好好休息、調養氣息,用黃耆、人參之類的藥材來補氣。如果沒有好轉,那就是身體有熱,要用黃柏、生地黃(都用少量),切記不要勞累。如果睡覺時容易驚醒,小便頻繁而量少,就是邪氣在少陽經和厥陰經,應該用治療太陽經的藥方,再加入柴胡(少量);如果小便淋漓不盡,就加入澤瀉(少量)。這是下焦風寒合併的病症。醫書說,腎和肝的病可以一起治療,因為它們都在下焦,不靠風藥來引導藥效就無法起作用,這其實是受到外來濕熱邪氣的影響,應該用升舉、發散的方式來去除。
大便乾燥難以排出,要加入當歸(稍多),大黃(用酒洗過再煨過,少量或稍多)。如果完全沒有大便,就把煎好的藥液,先喝一口清的,然後調入玄明粉(少量或稍多),如果大便排出了就停止服用。這種病不適合用強力的瀉藥,否則可能會轉變成嚴重的病症。
腳和膝蓋軟弱無力,走路困難,或是疼痛,這是腎和肝有潛伏的熱邪,可以少量加入黃柏,空腹服用;如果沒有好轉,就再加入漢防己(少量)。如果脈象緩慢、明顯感到疲倦、無力,就要加入蒼朮、人參、澤瀉、白朮、茯苓、五味子(都用少量)。
如果是風濕互相侵襲,導致全身疼痛,就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