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雙和散

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白芍藥(二兩五錢),黃耆,熟地黃,川芎,當歸(以上各一兩),甘草(炙),官桂(以上各七錢五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白話文:

雙和散

此方能補血益氣,治療體虛乏力。

配方:白芍藥(2.5錢)、黃耆、熟地黃、川芎、當歸(以上各1錢)、炙甘草、官桂(以上各0.75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4錢,用約150毫升水,加生薑三片、大棗兩枚一起煎煮,至藥汁剩下約七成,濾渣,溫服。

適用於大病初癒,體虛氣弱者,此方溫和滋補,不寒不熱。

2.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喜飲食。

大麥櫱(一兩),半夏,豬苓(去黑皮,以上各七錢),草豆蔻仁,神麯(炒,以上各五錢),枳實(麩炒,四錢),橘皮,白朮,白茯苓,澤瀉(以上各二錢),縮砂(一錢五分),乾生薑,甘草(炙),人參,青皮(以上各一錢),木香(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後。

白話文:

寬中進食丸能滋養形體氣血,增進食慾。

藥材包括:大麥芽一兩,半夏、豬苓(去黑皮)各七錢,草豆蔻仁、神麴(炒)各五錢,枳實(麩炒)四錢,橘皮、白朮、白茯苓、澤瀉各二錢,縮砂一錢五分,乾薑、炙甘草、人參、青皮各一錢,木香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溫米湯送服,飯後服用。

3. 厚朴溫中湯

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厚朴(薑製),橘皮(去白,以上各一兩),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錢),乾薑(七分)

戊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為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溫胃和,痛自止矣。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白話文:

厚朴溫中湯

治療脾胃虛寒,腹部脹滿,以及秋冬受寒導致胃部疼痛。

藥材:厚朴(用薑汁炮製)、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炙甘草),以上各一兩;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錢;乾薑七分。

戊土(脾土)的運化功能衰弱,無法將寒邪運化出去,又加上外來的寒邪入侵,聚集則導致腹部脹滿疼痛,因此使用辛熱藥物散寒,再佐以苦味藥物瀉下,並用甘味藥物調和,使脾胃溫暖和暢,疼痛自然就會止住了。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一碗水,去除藥渣,溫熱服用,飯前服用。忌食一切寒涼食物。

4. 腎之脾胃虛方

5. 沉香溫胃丸

治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臍腹冷痛,及療傷寒陰濕,形氣沉困,自汗。

附子(炮,去皮臍),巴戟(酒浸,去心),乾薑(炮),茴香(炮,以上各一兩),官桂(七錢),沉香,甘草(炙),當歸,吳茱萸(洗,炒去苦),人參,白朮,白芍藥,白茯苓(去皮),良薑,木香(以上各五錢),丁香(三錢)

上為細末,用好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熱米飲送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忌一切生冷物。

凡脾胃之證,調治差誤,或妄下之,末傳寒中,復遇時寒,則四肢厥逆,而心胃絞痛,冷汗出。《舉痛論》云:「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夫六氣之勝,皆能為病,惟寒毒最重,陰主殺故也。聖人以辛熱散之,復其陽氣,故曰寒邪客之,得炅則痛立止,此之謂也。

白話文:

沉香溫胃丸

此方用於治療中焦氣虛,脾胃受寒,導致飲食不佳、氣機不暢;臟腑積聚寒邪,出現心腹疼痛、大便稀溏、腹鳴、霍亂樣嘔吐腹瀉、手腳冰涼、頻頻腹瀉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下焦陽虛,臍腹冷痛,以及寒邪濕邪入侵導致的形體倦怠、自汗等症狀。

藥物組成: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酒浸過的巴戟天(去心)、炮製過的乾薑、炮製過的茴香(以上各一兩)、官桂(七錢)、沉香、炙甘草、當歸、洗淨炒去苦味的吳茱萸、人參、白朮、白芍藥、去皮的白茯苓、良薑、木香(以上各五錢)、丁香(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好醋調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熱米湯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每日三次。忌食一切生冷食物。

若脾胃疾病治療不當,或濫用瀉下藥,寒邪未除又遇寒邪侵襲,則可能出現四肢厥冷、心胃絞痛、冷汗等症狀。《舉痛論》中記載:「寒邪入侵五臟,導致手腳厥冷、腹瀉,陰氣耗竭,陽氣未復,因此突然劇痛而亡,若氣息恢復則可活。」六邪皆可致病,但寒邪最為嚴重,因其陰寒屬性主殺傷。因此,聖人用辛溫之品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寒邪入侵,遇溫熱則疼痛立即止息,這就是此方治療的原理。

6. 神聖復氣湯

治復氣乘冬,足太陽寒水、足少陰腎水之旺。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濁涕不止,或息肉不聞香臭,咳嗽痰沫。上熱如火,下寒如冰。頭作陣痛,目中流火,視物𥉂𥉂,耳鳴耳聾。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脅縮急而痛。

牙齒動搖,不能嚼物。陰汗出,前陰冷。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熱,風痹麻木。小便數而晝多夜頻,而欠,氣短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婦人白帶,陰戶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睪牽心腹,陰陽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調,心煩霍亂,逆氣裡急而腹痛,皮色白,後出餘氣,復不能努,或腸鳴,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皆寒水來復,火土之仇也。

乾薑(炮為末,一錢三分),柴胡(銼如豆大),羌活(銼,以上各一錢),甘草(銼),藁本(以上各八分),升麻(銼),半夏(湯洗,以上各七分),當歸身(酒浸銼,六分),防風(銼如豆大),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如泥,入藥同煎),人參(己上各五分),附子(炮,去皮臍,二分),白葵花(五朵,去心,細剪入)

上件藥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二盞,入草豆蔻(麵裹燒,面熟去皮乾),黃耆(以上各一錢),橘皮(五分)

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

枳殼(五分),黃柏(酒浸),黃連(酒洗,以上各三分),生地黃(湯洗,二分)

以上四味,預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

川芎(細末),蔓荊子(以上各三分),華細辛(二分)

預一日,用新水半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並黃柏等煎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者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

又能治齧頰、齧唇、齧舌,舌根強硬等證,如神。宜食羊肉及厚滋味。大抵腎並膀胱經中有寒,元氣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驗。於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時分服。

治法已試驗者,學者當以意求其的,觸類而長之,則不可勝用矣。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而上氣短,精神不足,且脈弦,皆陽氣衰弱,伏匿於陰中故耳。癸卯歲六七月間,霖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瀉痢,乃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默思《內經》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諸瀉而小便不利者,先分利之。

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當利其小便,必用淡滲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今客邪寒濕之勝,自外入里而甚暴,若以淡滲之劑利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陰重強而陽重衰也。茲以升陽之藥,是為宜耳。

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二錢,防風半錢,炙甘草半錢。同㕮咀,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服乃愈。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此得陽氣升騰故愈,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則可以知百矣。

白話文:

神聖復氣湯

此方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陽氣虛衰,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症。症狀包括腰背、胸膈憋悶疼痛,容易打噴嚏,口流涎水,流淚,鼻涕不止,或鼻塞嗅覺失靈,咳嗽痰多。身體上熱下寒,頭痛劇烈,眼部充血,視物模糊,耳鳴耳聾。頭部、口鼻怕風寒,喜曬太陽,夜臥不安,常感痰阻,咽喉不通,味覺異常,兩脅疼痛緊縮。

牙齒鬆動,無法咀嚼食物。出冷汗,下體冰冷。行走歪斜,起居困難,手掌發熱,肢體麻木。小便頻數,白天多夜間也多,氣短喘息,呼吸困難,尿失禁。婦女白帶異常,陰部劇痛,牽扯到心臟,面色黧黑。男性睾丸疼痛牽扯到腹部,陰部疼痛,面色紅赤。食慾不振,大小便失調,心煩意亂,腹痛腸鳴,面色蒼白,排便困難,或腸鳴,膝下筋脈拘緊,肩胛疼痛。這些都是寒水之邪侵犯,導致火土之氣受損的結果。

藥方組成:

第一劑:乾薑(炮製成粉末,1.3克)、柴胡(切成豆粒大小,1克)、羌活(切碎,1克)、甘草(切碎,0.8克)、藁本(0.8克)、升麻(切碎,0.7克)、半夏(用湯水洗淨,0.7克)、當歸身(用酒浸泡後切碎,0.6克)、防風(切成豆粒大小,0.5克)、郁李仁(用湯水浸泡去皮研磨成泥狀,0.5克)、人參(0.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0.2克)、白葵花(5朵,去心,切細)

以上藥材加水五杯,煎煮至二杯,加入草豆蔻(用麵粉包裹燒烤,麵熟後去皮)、黃耆(各1克)、橘皮(0.5克),繼續煎煮至一杯,再加入:

第二劑:枳殼(0.5克)、黃柏(用酒浸泡)、黃連(用酒洗淨,各0.3克)、生地黃(用湯水洗淨,0.2克)

此四味藥需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另將川芎(研磨成細粉)、蔓荊子(各0.3克)、細辛(0.2克)提前一天用半杯清水浸泡,分作兩次浸泡。將浸泡好的藥材與煎好的藥汁混合,再煎至一杯,去渣,稍溫服,空腹服用。

此方也能治療口角炎、唇炎、舌炎,舌根僵硬等症,療效神奇。宜食用羊肉及辛辣厚味食物。腎膀胱經寒,元氣不足者皆宜服用,療效顯著。每月月圓或月缺後三五天服用一次,病情緊急時不拘時間服用。

臨床驗證的治療方法,學習者應仔細領會其精髓,觸類旁通,就能廣泛應用。我曾因脾胃虛弱,視聽功能下降,這是陰盛導致陽氣不足,上氣短,精神不濟,脈象弦細,都是陽氣衰弱隱匿於陰中所致。癸卯年六七月間,連日陰雨寒冷,持續一個多月,很多人患痢疾,這是濕邪過盛導致五泄所致。有一天,我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三次稀溏,而小便閉塞。我思考《內經》所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應先通利小便。治療諸瀉而小便不利者,應先通利小便。又云:治療濕邪導致小便不利,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應當先通利小便,要用淡滲利水的藥物。唉!聖人之法,雖然記載於方書,但並非詳盡無遺,可以意會。現在寒濕邪氣盛,由外入內,病情嚴重,如果用淡滲利水的藥物,雖然病症暫時減輕,但會損耗陽氣,加重病情,導致陽氣更虛,精神更差。因此,應當使用升陽的藥物,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另附一方: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2克,防風0.5克,炙甘草0.5克。共研磨成細末,加水四杯,煎煮成一杯,去渣,熱服,一劑即可痊癒。大法云:寒濕之邪盛,可用辛溫解表藥以平之。又云:下者舉之。此方之所以能痊癒,是因為陽氣上升之故,是將彎曲的扶正。聖人之法,可以類推,以一例可知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