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榮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

白話文:

當飲食不當而導致內傷時,不論是配藥者還是服藥者,都認為這只是小事,所以會輕視,但實際上利害並不小。沒有認識到胃氣是人體的榮氣、衛氣、穀氣、清氣,是供養小陽氣生發的氣。人的真氣衰弱旺盛,都在於飲食和胃氣,胃氣調和,穀氣便會上升。穀氣是上升之氣,是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的元氣開始生發,也是萬化之氣的別稱。

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溥哉。

白話文:

飲食一旦出錯,如果用消導藥來對付它所損傷的東西,那麼胃氣就會更加旺盛,五穀的精華就會上升,這就變成了清氣,而清氣是屬於天的,精氣、神氣都會更加強盛,七神都會守護著它,生氣就不會缺乏,它會大大地增強,氣血就會周流全身,那麼百病就無法侵襲,即使有大風暴和毒害,也不能傷害它。這是一種藥的用途,它的好處是廣泛的。

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利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說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朮二兩,只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

白話文:

易水張先生曾經告誡說,不能使用烈性和刺激性很強的食物和藥物。食物和藥物吞嚥下去,沒有等到藥物化開,它表皮的烈性力量就開始發揮作用,這時就說已經空虛通暢了,卻不知道已經傷害的身體的臟器已經離去;如果再等一兩個時辰左右,藥物已經完全化開,其烈性藥物必定有特殊的藥性,病去之後,脾胃怎麼能不受損呢?脾胃既損,那就真是元氣敗壞,會縮短人的壽命。當時他說,開一個藥方,枳實一兩,炒到麩色為止,白朮二兩,只此二味,用荷葉包起來,蒸飯做成藥丸。

以白朮苦甘溫,其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臍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神奇矣。

白話文:

白朮既苦又甘又溫,甘味溫補脾胃的元氣,苦味可以消除胃中的濕熱,疏通腰臍之間的血脈,因此在使用枳實的攻克化解藥物之前,先用白朮補脾胃的虛弱,用量要一倍於枳實。枳實味苦性寒,緩解心下痞悶,消化胃中受傷的食物。用枳實來攻下胃,因為受傷不能立即消除,需要等待一個到兩個小時左右,食物就會被消化掉,所以是先補益脾胃的虛弱,然後化解受傷的部位,就不會過於峻烈了。當時,我還沒有悟出用荷葉煮飯作丸的道理,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種方法開始被認可,可以說是神奇了。

荷葉之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

白話文:

荷葉的形狀,中央是空心的,好比震卦的卦象。震卦代表著動,當人受到感動時,體內的足少陽膽經也會受到影響。膽經屬於風,是生化萬物之根蒂。根據《左傳》所說:「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謹慎」,這樣才能不犯錯誤。人吃進的食物進入胃之後,營氣會上升,這股能量就是足少陽膽經的能量。手少陽三焦經是人體元氣所在,手足經絡的法則相同,足少陽元氣可以生髮。胃氣、穀氣、元氣,還有甲膽上升的氣,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它們都是胃氣上升的結果。

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穢汙之中,而不為穢汙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厚,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

白話文:

荷葉生長於水土之間,即使身處污泥環境之中,也不會被污染,而能挺立獨立,其性清涼,形狀空曠,具有風木之氣。飲食藥物,皆受這種氣的影響,胃氣怎麼能不正常上升呢?因此,有人將荷葉作為引藥,可謂目光長遠、思慮深遠,與道家思想一致。此外,再加入燒飯和白朮,與荷葉共同發揮作用,滋養穀氣,補益胃氣,使胃部不再受內傷,其功效廣大而宏遠。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白話文:

如果內傷脾胃,用辛辣溫熱的食物、酒肉之類,自己覺得不舒服,便向醫生求藥,這種風氣習以為常,醫生也不詢問病情,隨即給予集香丸、巴豆等大熱性的藥物來瀉下,大便瀉下以後,食物的熱性、藥物的熱性殘留在體內,嚴重損傷元氣,七神不振,經雲:「熱傷氣,」正是說的這種情況。這個人一定沒有氣力來運動,而且熱困,四肢不能舉動,繼發各種疾病,數不勝數,使人的真氣從此衰弱了。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骨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白話文:

如果不小心吞食了生冷、堅硬的食物,一般醫生可能會使用大黃、牽牛這兩種大寒性的藥物來治療,這些食物會隨著藥物一起被排出體外,對身體的損傷也會消失。然而,這些藥物的寒性會遺留在體內,不斷消耗人體的陽氣,當陽氣耗盡時,皮膚、筋骨、肌肉和血脈就會失去依賴,並出現虛損的症狀。當提到這些時,讓人不寒而慄。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所生病,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

白話文:

辛辣性質輕薄的藥物,若無特別原因,不得隨便服用,不只是會引發牽牛症狀而已。

《至真要大論》說:五味進入胃中,各自依照自己的喜好,首先攻擊它。攻擊,就是剋制、瀉出。辛味進入食道,首先攻擊瀉出肺的五種氣。這氣,是指真氣、元氣。牽牛症狀所造成的辛辣強烈,奪取人體的元氣特別嚴重,飲食所造成的損傷,腸胃受到邪氣侵犯,應該用苦味來瀉出腸胃的邪氣就可以了,肺和元氣有什麼罪過呢?牽牛症狀不能使用的五種情況,這是其中之一。況且胃主血所生的疾病,是受到有形之物損傷,都是血病,血病瀉氣,這是其二。

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脾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

白話文:

另外,飲食傷害了中焦,只應該幫助消化,消除食物,不可再用峻瀉的藥物瀉上焦肺中已經虛弱的氣,這是第三個錯誤。食物傷害腸胃,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再用寒涼的枳實大黃等苦寒的藥物來瀉除有形的邪氣,反而用辛辣的牽牛散來瀉真氣,是犯了大忌的第四個錯誤。其實《針經》第一卷第一篇說,外來的客邪,風寒傷害人體五臟,如果錯誤地瀉掉胃氣,必然會死亡,錯誤地補益也會死亡,這是因為沒有氣來運動,所以會靜止;如果內傷脾胃,反而瀉掉五臟的氣,必定會死亡,錯誤地補益也會死亡。

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嘆!故特著此論並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此老夫之用心也。

白話文:

如果遇有病人生病死亡,大多是陰氣過剩造成的,而且會使人感到煩躁。現今懂得以中醫治療腸胃的人,都把治療腸胃的方法當成治癒六腑缺失的方法,相反的,六腑的虛損,都是由上焦的肺氣虛損造成。肺是五臟之一,就像耕牛一樣,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消耗精力,元氣大量耗損,這才暗中折損人的壽命,犯下第五大禁忌。實在令人哀嘆。因此特別寫下這篇文章,並提供治療的方法,希望天下人都能聽聞和實行,才能避免意外死亡。這是我的一片苦心。

胃氣豈可不養,復明養胃之理,故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溫胃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書》與《周禮》皆云: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以奉養五臟者也。

白話文:

胃氣怎麼能不滋養呢?再說明一下滋養胃的道理,所以《黃帝內經》說:「吃飽了就會昌盛,斷絕了穀物就會死亡。」津液失去就會榮衛散亂,食物消弱了就會衛氣消散,榮衛散失,神靈無所依靠。仲景說:「水液流入經絡,人的血液才能生成;穀物食物進入胃中,脈道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能不滋養,胃不能不溫暖,血液溫暖、胃和睦,榮衛之氣才能流通,才能長久的有生命。穀物食物是人體生命的總綱,經書和周禮上都說:「金木水火土穀物,都要調養以奉養五臟。」

內傷飲食,固非細事,苟妄服食藥而輕生損命,其可乎哉!《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伯歧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凔凔,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詳說見於本經條下)。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與?!

白話文:

飲食不當對健康造成損害,這絕不是小事,如果隨意服用藥物而輕視生命,草率地損害身體,那怎麼可以呢?《黃帝針經》中說:胃部不喜歡燥熱,喜愛清涼,大腸不喜歡清涼,喜愛溫暖,這兩者如果不和諧,那怎麼去調理呢?《黃帝針經》中說:調節這兩者的方法,飲食和穿著都要適應寒暑變化,寒冷的天氣不要感到悲傷和沮喪,炎熱的天氣不要出汗;飲食上,熱的食物不要太熱,冷的食物不要太冷,寒暑適中,這樣氣血才能平和,不致於招致病邪的侵襲(詳情請參閱本經條目)。這一定是基於某種原因才這樣做的,怎麼能用全寒或全熱的食物和藥物來損害身體呢?

《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

白話文:

《內經》上說:內傷的人,氣口脈和大於人迎脈,一倍、二倍、三倍都有可能,要根據情況用藥。又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這種人應該要吐,不吐就會死。如果只是不思飲食,噁心作嘔,不管脈搏是一倍、二倍或三倍,都不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只要用手或用器具引導嘔吐即可。

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乃傷胃氣是也。何為直?因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白話文:

如果致病因素尚未完全去除,那麼還要再次診斷脈象,詢問患者病情症狀,並使用飲食和藥物加以調理,以求塞住病邪的來源,塞住病邪的去路。這也叫做寒因寒用,使沉鬱閉塞的症狀得以緩解,這就符合了太陰經的功效,其中再加入一些升發的藥物,使人體元氣上升,塞住病邪的產生源頭,塞住病邪的去路,因著病情的曲折而決定治療的方法。病因是什麼?是因為胃氣受傷。如何醫治?就是因勢利導,升發胃氣。因此,治療飲食內傷,使生氣增多,胃氣恢復正常,這就叫做因著病情的曲折而決定治療的方法。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法治,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

白話文:

如果根據不同的經絡來用藥,那麼受傷的部位、寒熱溫涼、生硬柔軟等情況都不相同,很難制定一個固定的方法,只能根據受傷的部位不同,分別制定治療方法,臨時加減用藥。在用藥時,還應該詢問病人平時的稟賦盛衰,所受寒熱之物的性質,是喜歡吃而吃的嗎?若是這樣,則不可服用破氣的藥物;如果是因為飢餓困頓而吃的,則應益胃氣;或者是被別人勸說強迫吃的,則宜損血而益氣。

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泄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喻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

白話文:

診斷他的脈搏症狀,判斷出是哪個臟器受傷,才能給予針對疾病的藥物,怎麼可以隨意洩漏天生的元氣,而輕易地喪失身體的寶貴生命呢?就好像先吃了熱的東西而不被傷害,接著吃了寒的東西,由於後面的食物導致前面的食物也沒有消化而受傷,這時應該詢問熱食和寒食哪種吃得比較多,哪種比較少,斟酌後給予藥物,一定不會不恰當。比喻就像受熱食損傷二分,受寒食損傷一分,那麼就應該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混合在一起給他服用,這樣才能使榮衛之氣得到周流。

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自忖所定方藥,未敢便為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辨惑耳,隨證立方,備陳於後。

白話文:

有些人先喝酒,然後吃生冷或熱的食物,或者喝冷水、吃冰。這樣不節制,應該根據受傷的程度,酌量使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一一對證治療,沒有不奏效的。我自認為所定的藥方,不敢說完全能發揮藥物的功效,姑且用來指點迷津,消除疑慮。根據證狀確定藥方,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