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硃砂安神丸

硃砂(五錢,另研水飛為衣),甘草(五錢五分),黃連(去須淨,酒洗,六錢),當歸(去蘆,二錢五分),生地黃(一錢五分)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上件除硃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嚥下,食後,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緩也。

白話文:

硃砂安神丸

此方以黃連苦寒的特性,清瀉心煩、濕熱為主要藥效。甘草、生地黃甘寒滋陰,輔助瀉火補氣,滋養陰血。當歸則補益血虛。硃砂則能收斂浮動的火氣,達到安神寧心的效果。

除了硃砂之外,其餘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以湯水浸泡蒸餅後製成黍米大小的藥丸,再以水飛的硃砂粉末包裹藥丸。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粒,用唾液送服,飯後服用,或溫水、涼水送服皆可。此方藥性平和緩和。

2. 四時用藥加減法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市,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證於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於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藁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耆(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乾咽乾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秋涼亦加。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黃連(以上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三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以上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以上各一錢)。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以上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腸胃就像市場一樣,任何東西都能消化,無論是冷的、熱的、溫的或是涼的食物,腸胃都能處理。但腸胃疾病種類繁多,因此,對於補中益氣湯,我們根據季節變化制定了以下的加減法。

如果用手摸患者皮膚表面感到熱,這表示有表證。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服用一到兩次的補中益氣湯,等到稍微出汗就可以了。這不是強製出汗,而是體內陰陽平衡後,自然會有的出汗反應。

如果患者感覺煩躁不安,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可能是血液不夠,可以添加當歸(五分或一錢)。

如果患者精神疲乏,可以添加人參(五分)以及五味子20粒。

如果有頭痛,可以添加蔓荊子(三分),頭痛嚴重的話,可以添加川芎(五分)。

如果是頭頂或腦部疼痛,可以添加藁本(五分)和細辛(三分)。對於各種頭痛,使用這四種藥物就足夠了。

如果頭痛且伴有痰多、頭重、疲倦等症狀,這是太陰痰厥頭痛,可以添加半夏(五分)和生薑(三分)。

如果出現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側疼痛、臉紅、脈象洪大的症狀,可以使用羌活(一錢)、防風、藁本(各七分)、甘草(五分)來疏通經絡,再添加黃芩、黃連(各三分)來消腫,最後加入人參(五分)、黃耆(七分)來提升元氣,並幫助消除火邪。

如果咽喉痛且頷部腫脹,脈象洪大,臉紅,可以添加黃芩、甘草(各三分)以及桔梗(七分)。

如果口乾喉嚨乾,可以添加葛根(五分),來提升胃氣,滋潤口腔。

夏季咳嗽,可以添加五味子(二十五個)和麥門冬(去心,五分)。

冬季咳嗽,可以添加不去根節的麻黃(五分)。

秋季涼爽時,也可以添加麻黃。

春季溫暖時,可以添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如果長期咳嗽,肺部有潛藏的火氣,應去掉人參,以免增加痰嗽。

如果胃口不好,可能是胃部有寒或氣滯,可以添加青皮、木香(各三分)以及陳皮(五分)。這三種藥物是固定的配方。

冬季,可以添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五分)。

夏季,可以少量添加黃芩、黃連(各五分)。

秋季,可以添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各五分)。

初春仍寒冷時,可以少量添加辛辣熱性藥物,以彌補春天氣候的不足,如益智、草豆蔻等。

如果胸口悶堵,可以添加芍藥、黃連(各一錢)。

如果腹部脹痛,可以添加枳實、木香、縮砂仁(各三分)以及厚朴(七分)。天冷時,可以少量添加乾薑或中桂。

如果胸口悶堵且感覺冷,可以添加附子、黃連(各一錢)。如果無法進食且胸口悶堵,可以添加生薑、陳皮(各一錢)。如果能進食但胸口悶堵,可以添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如果脈象緩慢且有痰,胸口悶堵,可以添加半夏、黃連(各一錢)。如果脈象弦硬,四肢腫脹,排便困難且胸口悶堵,可以添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如果腹部疼痛,可以添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果怕冷且感覺冷痛,可以添加中桂(五分)。

如果夏季腹部疼痛,不畏寒也不畏熱,可以添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療夏季熱病。

天冷時腹部疼痛,可以添加半夏、益智、草豆蔻等藥物。

如果腹部疼痛且畏寒,脈象弦硬,這是肝木剋脾土的情況,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因為芍藥味道酸,可以在脾土中抑制肝木。如果脈象沉細,腹部疼痛,這是腎水侮脾土的情況,可以使用理中湯。因為乾薑性辛熱,可以在脾土中抑制腎水。如果脈象緩慢,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部脹大,消化不良,這是濕氣過盛,可以使用平胃散。因為蒼朮味道苦辛溫,可以抑制濕氣。

如果肋骨下疼痛或緊縮,可以添加柴胡(三分,嚴重時可增至五分)、甘草(三分)。

如果肚臍下疼痛,可以添加熟地黃(五分)。如果疼痛不止,這是極度寒冷的症狀,可以添加肉桂(五分)。仔細閱讀《內經》,其中提到所有小腹疼痛都是由寒冷引起的,而不是由傷寒或厥陰症狀引起的。這是因為下焦的血液凝結在膀胱中,張仲景使用抵當湯和抵當丸來治療。

如果尿失禁,這是肺金虛弱的症狀,應該臥牀休息,使用黃耆、人參等藥物來補充。如果沒有改善,這可能是由熱引起的,可以使用黃柏、生地黃(各五分)。嚴禁過度勞累。如果睡覺時容易驚醒,且尿頻,這是由少陽、厥陰邪氣引起的,應該使用太陽經的藥物,再添加柴胡(五分)。如果尿頻,可以添加澤瀉(五分)。這是下焦風寒合併症狀。經典中提到,腎臟和肝臟的疾病可以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們都在下焦。如果不使用風藥行經,則無法治療。這是受到外邪濕熱的影響,應該使用升舉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添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先服用清熱的藥物,然後調和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果大便順暢,就可以停止服用。這個疾病不適合使用強烈的瀉藥,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如果腳膝無力,行走困難,或者疼痛,這可能是腎臟和肝臟潛藏的熱氣,可以少量添加黃柏(五分),空腹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再添加漢防己(五分)。如果脈象緩慢,身體沉重,疲憊無力,可以添加蒼朮、人參、澤瀉、白朮、茯苓、五味子(各五分)。

如果風濕相搏,全身疼痛,可以使用除風濕羌活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