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除濕散

治傷馬乳並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白話文:

治療因食用馬奶、牛羊奶酪及所有冷性食物引起的不適。

神麯(炒黃,一兩),茯苓(七錢),車前子(炒香),澤瀉(以上各五錢),半夏(湯洗),乾生薑(以上各三錢),甘草(炙),紅花(以上各二錢)

上同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食前。

白話文:

神麴(炒黃,一兩),茯苓(七錢),車前子(炒香),澤瀉(以上各五錢),半夏(湯洗),乾生薑(以上各三錢),炙甘草,紅花(以上各二錢)。

2.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煩渴引飲之證。

白話文:

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疾病未解,出現頭痛、發熱、口乾、咽喉乾澀、煩渴想喝水,喝了水卻立即嘔吐,或者小便不暢通,以及出汗後疾病表證被解除,煩渴卻不止的人,可以使用這個方劑。此外,它還可以治療霍亂嘔吐腹瀉,煩渴想喝水的情況。

澤瀉(二兩五錢),豬苓,茯苓,白朮(以上各一兩五錢),桂(一兩)

白話文:

澤瀉(100公克),豬苓、茯苓、白朮(以上各60公克),桂枝(40公克)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熱在裡,身熱黃疽,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

如疽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白話文: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湯調服,不限時間,服後多飲熱湯,出汗即可痊癒。

此外,還可以治療體內有瘀熱,身體發熱伴有黃疸的情況,用濃煎的茵陳蒿湯調服,飯前服用。

如果出現瘡瘍併發口渴,以及中暑後大量飲水的情況,也可以用水調服此藥。

3. 臨病制方

《至真要大論》云:「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以淡泄之」。得其法者,分輕重而制方。《金匱要略》云:「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由是「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制五苓散以利之。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濕氣上升太過,伴隨有發熱,應當用苦溫之藥治療,佐以甘與辛的藥物,通過出汗來治療並防止病情加重。」用淡味藥來分解之。能掌握治療方法者,應根據病情輕重來制定治療方劑。《金匱要略》說:「腰部以上腫脹的,應當出汗來治療」;「腰部以下腫脹的,應當利小便。」因此,「大病痊癒後,從腰部以下有水氣的,應當用牡蠣澤瀉散主治。」又說:治療濕氣病症不能利小便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制用五苓散來利小便。

孫真人療膚革腫,以五皮散,乃述類象形之故也。《水熱穴論》云:上為喘呼,下為腫滿,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制神秘湯以去之。《活人書》云:「均是水氣,乾嘔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芫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為里有水,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孫思邈治療皮膚腫脹,應用五皮散,就是依據了事物的類推與象形。水熱穴論中提到:病症上氣喘,下肢腫脹,不能平臥,說明標本俱病,用神祕湯治療。活人書提到:濕邪為表,乾嘔,小便淋漓,發熱而咳,表有水邪,可以用小青龍湯加蒼耳子治療。身體涼爽,表證解除,但仍咳嗽,又有脅下疼痛,說明體內有水邪,可用十棗湯治療。

」亦是仲景方也。易水張先生云,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家,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

白話文:

」也是仲景的方子。易水張先生說,仲景的藥方是萬世不變的法則,被尊為羣方的始祖,治療各種疾病像神一樣的神奇,後世的醫家,以《內經》為基礎,學習仲景的思想,就可以成為一代名醫。

4. 隨時用藥

治傷冷飲者,以五苓散每服三錢或四錢匕,加生薑煎服之。

治傷食兼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下半夏枳朮丸服之。

白話文:

治療受寒飲冷後身體不適,可以用五苓散,每次服用三錢或四錢,加入生薑煎服。

治傷冷飲不惡寒者,腹中亦不覺寒,惟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煎去桂五苓散依前斟酌服之。

白話文:

治療因飲伏寒造成的症狀:怕冷的症狀不嚴重,肚子裡也沒有特別感覺到冷,只覺得身體沉重,那麼症狀可能是由飲食不化導致的,也可能是小便不通暢導致的,先將桂枝去除了的五苓散煎煮好,然後按照前面的方法選擇適當的藥量服用。

假令所傷前後不同,以三分為率,傷熱物二分,傷生冷硬物一分,用寒藥三黃丸二停,用熱藥木香見睍丸一停,合而服之。又如傷生冷二分,傷熱物一分,用熱藥木香見睍丸二停,用寒藥三黃丸一停,合而服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到的傷害性質不同,那麼以三分為比例,將傷害分成三部分,其中兩部分是熱性物體造成的,另外一部分是生冷堅硬物體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寒性藥物三黃丸,分量為兩份;同時也需要使用熱性藥物木香見睍丸,分量為一份;將這兩種藥物混合在一起服用。又如果身體受到的傷害性質相反,即生冷物體造成的傷害佔兩部分,熱性物體造成的傷害佔一份,那麼需要使用熱性藥物木香見睍丸,分量為兩份;同時也需要使用寒性藥物三黃丸,分量為一份;將這兩種藥物混合在一起服用。

假令夏月大熱之時,傷生冷硬物,當用熱藥木香見睍丸治之,須少加三黃丸,謂天時不可伐,故加寒藥以順時令;若傷熱物,只用三黃丸。何謂?此三黃丸時藥也。

白話文: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不小心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應該使用熱性的藥物,如木香見睍丸來治療,並且需要少量加入三黃丸。這是因為,天時不能違背,所以加入寒性的藥物來順應時令。如果不小心吃了熱性的食物,只需要服用三黃丸即可。為什麼呢?因為三黃丸是一種時令藥物。

假令冬天大寒之時,傷羊肉濕面等熱物,當用三黃丸治之,須加熱藥少許,草豆蔻丸之類是也,為引用,又為時藥。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余皆仿此。

白話文:

假設在冬天寒冷的時候,吃了羊肉、濕面等熱性的食物而生病了,應該服用三黃丸來治療,需要稍微加一些溫熱性的藥物,例如草豆蔻丸之類的,作為輔助藥物,也是當令的藥物。醫書上說:「一定要先順應一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它的疾病也都可以仿照這個原則來治療。

5.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也?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鬱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經云: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鬱則達之,吐者是也。

白話文:

上半身有脈搏,下半身沒有脈搏,這個人就應該吐出來,不吐就會死,為什麼呢?下半身沒有脈搏,這就是所謂的「木鬱」。飲食過飽,食物堆積在胸中,胸中是太陰經的分佈區域。經書上說:「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飲食傷了太陰經,所以說『木鬱就疏通它』,吐出來就是疏通。」

6.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藥物組成: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苦不至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復。若止是胸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則已。如食不去,用此藥去之。

白話文:

前面兩種藥,要打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匙,用溫暖的漿水調和,以吐出為準。患者若苦得連雙手尺脈都沒有了,就不宜馬上服用此藥,否則是恐會損傷元氣,令人胃氣從此不復。若僅是胸中窒塞,悶亂不通,就用手指探取出去;若吐不出來,就用器具探取出去,吐出來就沒事了。若是吃了東西後無法消化,就用此藥除去。

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胸中為之窒塞,兩手寸脈當主事,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填。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木生髮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

白話文:

有人說:「吃太多食物塞滿胸腔,導致胸腔阻塞,把脈時,寸脈應當有反應,但尺脈卻摸不到,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胸腔中有食物,所以需要把它吐出來。食物是物質,物質屬於坤土,而坤土是足太陰經的本質。胸腔屬於肺,被食物填滿。肺屬於手太陰金,金主殺伐,金和坤土都屬於上焦,並且都旺盛於天。金能剋制木,所以肝木生髮之氣被壓制在地下,如果不是木氣鬱結,又怎麼會這樣呢?把上焦陰土的食物吐出來,木氣就能舒展,鬱結自然就消失了。」

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

白話文:

食物阻塞在胃腸上部,脈搏在胃腸下部卻沒有,如果不是通曉天地生成的道理,就難以理解這個深刻的道理。水和火,是陰陽的徵兆,是天地萬物的別稱,所以說只有陽氣而不生,只有陰氣而不長。天的作用在於地下,那麼萬物生長;地的作用在於天上,那麼萬物收藏。這纔是天地交合而萬物通行的原理,這纔是天地互相依存的道理。所以陽火之根源在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所以說水從高處流出。

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其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白話文:

古代醫學認為,人的五臟主導著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屬於陰,陰就是水,人體右邊的三部脈絡主導著這些方面,在寸口脈上可以明顯觀察到,飲食不通暢堵塞在上面,這就切斷了五臟的來源,來源斷絕了,水就不能向下運行,兩尺脈絡也就枯竭斷絕了,這是其中的道理,有什麼好懷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