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內外傷辨惑論》~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重明木鬱則達之之理

或曰:食盛填塞於胸中,胸中為之窒塞也,令吐以去其所傷之物,物去則安。胸中者,太陰肺之分野;木鬱者,遏於厥陰肝木於下,故以吐伸之,以舒暢陽和風木之氣也,此吐乃瀉出太陰之塞。何謂木鬱?請聞其說。答曰:此大神靈之間,非演說大道,不能及於此。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惟水與火耳!火者陽也,升浮之象也,在天為體,在地為用;水者陰也,降沉之象也,在地為體,在天為殞殺收藏之用也。其氣上下交,則以成八卦矣。以醫書言之,則是升浮降沉,溫涼寒熱四時也,以應八卦。

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則是天地不交,陰陽不相輔也,是萬物之道,大《易》之理絕滅矣,故經言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地陰陽何交會矣?故曰陽本根於陰,陰本根於陽,若不明根源,是不明道。故六陽之氣生於地,則曰陽本根於陰。以人身言之,是六腑之氣,生髮長散於胃土之中也。

既陽氣鼓舞萬象有形質之物於天,為浮散者也;物極必反,陽極變陰,既六陽升浮之力在天,其力盡,是陽道終矣,所以鼓舞六陰有形之陰水在天,在外也。上六無位,必歸於下,此老陽變陰之象也,是五臟之源在於天者也。天者,人之肺以應之,故曰陰本源於陽,水出高源者是也。

人之五臟,其源在肺,肺者背也,背在天也,故足太陽膀胱寒生長,其源在申,故陰寒自此而降,以成秋收氣寒之漸也。降至於地下,以成冬藏,伏諸六陽在九泉之下者也。故五臟之氣生於天,以人身,是五臟之氣,收降藏沉之源出於肺氣之上,其流下行,既陰氣下行沉墜,萬化有形質之物皆收藏於地,為降沉者也;物極必反,陰極變陽,既六陰降沉之力在地,其力既盡,是陰道終矣,是老陰變陽,乃初九無位,是一歲四時之氣,終而復始,為上下者也,莫知其紀,如環無端。

且太陰者,肺金收降之氣,當居下體,今反在於上,抑遏厥陰風木反居於下,是不得上升也,故曰木鬱,故令其吐出窒塞有形土化之物,使太陰秋肺收於下體,復其本以衰之,始上升手足厥陰之木,元氣以伸,其舒暢上升之志得其所矣。又況金能剋木,以吐伐之,則金衰矣。

金者,其道當降,是塞因塞用,歸其本矣。居於上則遏其木,故以吐伸之,乃瀉金以助木也。遍考《內經》中所說木鬱則達之之義,止是食傷太陰有形之物,窒塞於胸中,剋制厥陰木氣伏潛於下,不得舒伸於上,止此耳,別無異說,以六淫有餘運氣中論之。仲景《傷寒論》云:懊憹煩躁不得眠,不經汗下,謂之實煩,瓜蒂散主之;曾經妄汗、妄吐、妄下,謂之虛煩者,梔子豉湯主之。

老夫欲令醫者治陰陽之證,補瀉不至錯誤,病家雖不知醫,明曉所得之病,當補當瀉之法,將《黃帝針經》第二卷第五篇說形氣有餘不足當補當瀉之理,錄之於前,予自注者附之。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答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當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當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者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廓,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㒤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聖人垂慈之心已詳矣,不合立言。老夫誠恐市井莊農山野間人,不知文理,故以俚語開解之云。但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為病氣不足,乃真氣不足也,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並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不足者補之,有餘者瀉之。

假令病氣有餘者,當急瀉之,以寒涼之劑,為邪氣勝也;病氣不足者,急當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此真氣不足也。

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膚筋骨血脈也。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故,為氣有餘也;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者,為不足也。

故曰形氣也,乃人之身形中氣血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於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病氣增加者,是邪氣勝也,急當瀉之;如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及懶語者,是真氣不足也,急當補之。若病人形氣不足,病來潮作之時,病氣亦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宜補之以甘藥,不可以盡劑;不灸弗已,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是也。

凡用藥,若不本四時,以順為逆。四時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降沉,化者,脾土中造化也,是為四時之宜也。但宜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此便是瀉秋收冬藏之藥也,在人之身,乃肝心也;但言瀉之以酸苦寒涼之劑,並淡味滲泄之藥,此助秋冬之降沉者也,在人之身,是肺腎也。用藥者,宜用此法度,慎毋忽焉!

白話文:

有人說,如果飲食過量導致食物堆積在胸口,造成胸口悶塞,應該讓患者嘔吐,藉此去除對身體有害的物質,物質被排出後,身體就會恢復正常。胸口這部位,是屬於肺部的範疇;所謂的「木鬱」,指的是肝氣受阻於下方,因此使用催吐的方式,來幫助肝氣的舒展,進而暢通體內的陽和之氣,這種催吐實際上是排除肺部的壅塞。那什麼是「木鬱」呢?讓我解釋一下。

這涉及到深奧的哲學觀念,非得從大道的層面來理解,否則無法掌握其中的精髓。

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只有水與火兩種元素!火代表陽性,具有上升擴散的特性,在天空中體現,在地面則發揮作用;水代表陰性,具有下降沉澱的特性,在地面形成,在天空則負責消滅與收藏的功能。當這兩種氣體交互作用,就能形成八卦。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指升浮、降沉、溫、涼、寒、熱四個季節,這些都與八卦相對應。

如果天空中的火與地面上的水沒有交匯,那麼天地便不會相輔相成,萬物的發展道路,以及《易經》的道理將會消失。因此古籍提到,單純的陽性無法產生生命,單純的陰性無法維持成長,天地陰陽如何相交呢?所以說,陽性根植於陰性,陰性根植於陽性,如果不明白根源,就是不明白道理。因此,六種陽性的能量來自於地面,可稱之為陽性源自陰性。就人體而言,是指六腑的能量在胃中生成、發育、成長和散發。

當陽性能量在天空中激發萬物的形態,那是向上擴散的表現;然而,物極必反,當陽性達到極限時轉為陰性,也就是說,當六種陽性能量在天空中上升到極點,力量耗盡,陽性的作用就結束了,這時開始激發六種陰性的水元素在天空中形成,這是外部的表現。位於最上方的六個位置沒有固定的對應,最終將回歸下方,這是陽性轉變為陰性的象徵,也是五臟的源頭在天空中的表現。天空對應的是人體的肺,所以說陰性源自於陽性,就如同水源來自於高地。

人體的五臟,其源頭在肺部,肺部與背部相關,而背部與天空相連,因此膀胱的寒冷能量在此處生成,源頭在申時,所以從這裡開始,陰寒的能量逐漸下降,形成秋天收穫的氣氛。當它們降到地面,形成冬天的封藏,埋藏在地下的六種陽性能量。因此,五臟的能量在天空中生成,對人體來說,五臟的能量源頭出自肺部,然後向下流動。當陰性能量下降,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會被收藏在地面,這是下降沉澱的表現;物極必反,當陰性達到極限時轉為陽性,當六種陰性能量在地面下降到極點,力量耗盡,陰性的作用就結束了,這是陰性轉變為陽性的過程,也就是初九沒有固定的位置,象徵著一年四季的氣候週期,周而復始,無始無終。

太陰(肺)的收斂降氣應該在下方,但現在卻反常地處於上方,壓抑了厥陰(肝)的風木能量,使其無法上升,這就是「木鬱」的情況。因此,我們讓患者嘔吐,將堵塞胸口的食物排出,讓太陰(肺)的收斂功能回到下方,恢復其本來的功能,讓厥陰(肝)的木氣能夠上升,這樣一來,木氣的舒展上升功能就能得到滿足。此外,金能剋制木,通過催吐來消耗金氣,使金氣減弱。

金的屬性應該是下降,這是利用「塞因塞用」的原理,使其回到根本。如果金氣處於上方,就會抑制木氣,因此我們使用催吐的方法來幫助木氣伸展,這實際上是在消耗金氣,以支持木氣。經過對《內經》的全面考察,其中提到的「木鬱則達之」的意義,僅僅是指食物損傷了太陰(肺)的有形物質,導致胸口堵塞,同時抑制了厥陰(肝)的木氣在下方潛伏,無法向上舒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同的解釋,這可以從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角度來討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如果患者感到煩躁不安、失眠,且未經出汗或排便治療,這被稱為實煩,可以使用瓜蒂散治療;如果患者經歷了錯誤的出汗、催吐或排便,導致虛煩,則應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我想要讓醫生在處理陰陽失衡的症狀時,能夠正確地區分補與瀉的治療方式,避免出現誤差。即使患者不懂醫學,也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該選擇補還是瀉的療法。為了此目的,我將《黃帝針經》第二卷第五篇中關於形氣盈虧應採取補或瀉原則的部分摘錄如下,並附上我的註釋。

黃帝問道:「形氣的順逆如何判斷?」岐伯回答:「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不足狀態,而病氣卻過剩,這表示邪氣佔優勢,應立即進行瀉法治療;反之,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充足狀態,而病氣卻不足,應立即進行補法治療。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不足狀態,病氣也同樣不足,這表示陰陽雙方的氣血都處於不足狀態,不適合進行針刺治療;若強行針刺,將會進一步削弱體內的氣血,導致陰陽雙方的氣血耗盡,血氣枯竭,五臟空虛,筋骨和骨髓萎縮,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可能是致命的,對於年輕人來說,則可能無法康復。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充足狀態,病氣也同樣充足,這表示陰陽雙方的氣血都處於過剩狀態,應立即進行瀉法治療,調整體內的虛實平衡。

因此,有餘的需要瀉,不足的需要補,這就是基本原則。

黃帝進一步指出:「如果不知道針刺的順逆規律,將會導致真氣和邪氣相互搏鬥,使得體內的陰陽失衡,腸胃功能混亂,肝肺功能受損,陰陽失調;如果在虛弱的狀態下進行瀉法治療,將會導致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功能衰竭,皮膚變得脆弱,毛髮乾枯,甚至預示著死亡的來臨。因此,正確運用針刺的關鍵在於調節陰陽,保持陰陽的平衡;當陰陽平衡時,精氣才能光澤,形體和氣血才能協調,神經系統才能正常運作。

黃帝總結道:「高明的醫生能夠平衡體內的氣血,而平庸的醫生則會擾亂脈象,低劣的醫生則會完全破壞氣血,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低劣的醫生必須要格外小心,必須要詳細觀察五臟的變化,診斷五脈的反應,判斷經絡的實虛情況,評估皮膚的柔韌程度,然後才能進行治療。」

聖人的慈悲之心已經表露無遺,我認為無需再進行進一步的說明。然而,我擔心那些生活在市井鄉村、不懂文墨的人,因此我將這些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重新闡述一遍。當疾病發作時,如果病氣和精神狀態都明顯增強,這表示病氣過剩,邪氣佔優勢,應立即進行瀉法治療,使用寒涼、酸苦的藥物;相反,如果在疾病發作時,精神疲憊,說話無力,這表示病氣不足,真氣不足,應立即進行補法治療,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無論是形體和氣血的盈虧,還是病氣的盈虧,都只需要根據病氣的盈虧來決定治療方式,不足的需要補,過剩的需要瀉。

舉例來說,如果病氣過剩,應立即進行瀉法治療,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邪氣佔優勢;如果病氣不足,應立即進行補法治療,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因為真氣不足。

形體和氣血指的是呼吸時的氣息和皮膚、肌肉、骨骼、血液等組織。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良好狀態,這表示有餘;如果形體和氣血都處於不佳狀態,這表示不足。氣息方面,如果呼吸順暢,這表示氣息有餘;如果呼吸困難,氣息短促,這表示氣息不足。

形體和氣血指的是人體形體中的氣血,當決定補或瀉時,重點不在此,而是要看疾病發作時病氣是否增加。如果病氣增加,這表示邪氣佔優勢,應立即進行瀉法治療;如果疾病發作時,精神疲憊,說話無力,這表示真氣不足,應立即進行補法治療。如果患者形體和氣血都處於不足狀態,且在疾病發作時病氣也同樣不足,這表示陰陽雙方的氣血都處於不足狀態。這種情況下,禁止使用針刺治療,應使用甘草等補益藥物,但不能過量;如果需要,可以在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處)進行艾灸治療。

使用藥物時,如果不考慮四季的影響,可能會產生逆反效果。四季指的是春季的升發、夏季的浮動、秋季的收斂、冬季的沉降,這些都是天地間的升浮、化生、沉降、收藏的過程。在治療時,如果需要補法治療,應使用辛辣、甘甜、溫熱的藥物,以及輕薄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春季和夏季的升浮;如果需要瀉法治療,應使用酸苦、寒涼的藥物,以及淡味的利尿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秋季和冬季的沉降。在人體中,升浮的器官是肝臟和心臟,沉降的器官是肺臟和腎臟。使用藥物時,應遵循這些原則,千萬不要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