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功

《外科正宗》~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癰疽原委論第一

如是期變症漸生,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後。但此症貴在乎早治,十中可保其三、四也。

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受不虛名。

左搭屬肝,右搭屬肺,俱生於左、右肩骨移動之處為可治。古云:左搭串右,右搭串左,俱為難治。今治不然。余每醫左、右相串者,未嘗見其死,惟在治法得宜。有此症者,先用萬靈丹發汗疏通內外,次以清肝解鬱湯、柴胡清肝湯;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潰後八珍湯,俱兼六郁湯參而調治,誠為妥當。但此症原起於痰凝、氣滯、火鬱,氣血不調所生。

正謂郁者開之,滯者行之,如誤用瘡科解毒泄氣、誤補誤攻之藥,必致多危。

蓮子蜂窠防毒陷

蜂窠、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孔似蜂窠,突如蓮子,瘡形雖畏,常能多險。多生老弱不堪,反取常安常穩。大規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護心護膜,丸丹須要調停;執藥執方,活法在乎醫意。機參總論,法決存亡。

腰間腎俞發難生。

腎俞發者,生於兩腰內腎陷肉之間,或正中亦發,凡生於此者,最為險候。蓋內腎乃為性命根本,藏精、藏氣、藏神,又謂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壽,此等皆出於腎臟之一竅也。是為疾者,房勞過度,氣竭精傷,欲火消陰,外陽煽惑,以致真水真陰從此而耗散,既散之後,其臟必虛,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後,渾結為瘡。

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瘡形自可紅活高腫為膿,治以人參養榮湯加山萸、五味子、黃柏、知母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也;若瘡形色紫黑乾枯、堅硬不作膿者,為真陰內敗,再無可生之理,必死在十五日前後為期也。

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故相稱。

對口者,生於項後而對前口者是也,但有偏正之不同。發於正者,屬督脈所主;發於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二者皆起於濕熱上攻凝結而成也。督脈者,發瘡雖正而反為易治,因督脈起於下,而貫脊行於上,故毒氣得之,反能衝突高腫,使邪毒不致下流低陷,乃為外發,故多易治。

膀胱者,發瘡雖偏,而每為難治,蓋膀胱之脈起於巔頂,貫項兩旁、順下而行,乃與瘡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又太陽膀胱主司寒水,其質多冷多沉,故瘡於此多難起發,形色多難紅活,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兩肩、胸、項作腫,十五日外無膿者,必然變黑歸陰,故多不治。

俗呼以正為重,以偏為輕,此皆庸說,不得其消息故也,治以黃連消毒飲主之,余皆降火、化痰、解毒、清心、托裡為要也。

何期耳後多生髮,夭疽銳毒不非輕。

發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誠為險惡之候。又左為夭疽,右為銳毒,夭者妖變之物也,故屬肝木;銳者鋒利之器也,是屬肺金。二者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致火旺而又郁,鬱而又旺以成此疾也。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常得此者,毒氣多致不得外發,後必內攻而死。

白話文:

如果這種疾病慢慢變化,逐漸變硬變大,卻不化膿,那麼大概會在二十二天左右死亡。但這種病貴在及早治療,如果及時治療,十個病人中大約可以保住三、四個。

如果兩邊肩膀同時長瘡,那通常是肺和肝累積了問題。

左邊肩上的瘡屬於肝的問題,右邊肩上的瘡屬於肺的問題,兩者都長在左右肩骨活動的地方,還算可以治療。古人說「左邊的瘡串到右邊,右邊的瘡串到左邊」,都是難治的。但現在的治療方法不一樣了,我治療過很多左右相串的病例,沒有看到病人死亡,關鍵在於治療方法是否得當。遇到這種情況,先用萬靈丹發汗疏通內外,接著用清肝解鬱湯、柴胡清肝湯;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潰破後用八珍湯,都可以搭配六郁湯一起調理,這樣就比較穩妥。但這種瘡的根本原因在於痰凝、氣滯、火鬱,氣血不調所導致。

所以要疏導鬱結的氣,通暢阻滯的氣。如果誤用瘡科的解毒瀉氣藥,或者補藥、攻伐的藥物,都會很危險。

像蓮蓬、蜂巢狀的瘡,要小心毒氣內陷。

像蜂巢、蓮子狀的瘡,多長在背部,靠近心臟,與脊椎平行,輕的瘡會長條狀隆起,或偏向半邊背部;嚴重的瘡會傾斜塌陷,兩脅都會受傷,瘡孔像蜂巢,突起像蓮子。這種瘡雖然形狀可怕,卻常常暗藏危險,容易發生在年老體弱的人身上,但反而可能比較穩定。最怕的是體內陽氣不足,只要治療方法得當,就算瘡勢凶猛也沒關係。要保護心臟和心包膜,需要服用丸散藥物來調理;用藥處方,要根據醫生的意思來靈活運用。整體而言,治療的關鍵在於判斷病機,決定病人的存亡。

長在腰部的腎俞穴附近的瘡,很難治療。

腎俞穴附近的瘡,長在兩腰內腎凹陷的肌肉之間,或者正中也可能長。凡是長在這個位置的,都是最危險的。因為內腎是生命根本,負責儲藏精、氣、神,又被稱為受命於先天,生育子女,關係到壽命長短,這些都出自腎臟。患這種病的人,通常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氣竭精傷,慾火旺盛而消耗陰液,外在的陽氣擾亂,使得真水真陰耗散。陰液耗散之後,腎臟必然虛弱,所以各種火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進入後就凝結成瘡。

如果腎臟還有少許真陰可以制約火氣,瘡的形狀就會呈現紅色、腫脹並化膿,可以用人參養榮湯加山萸肉、五味子、黃柏、知母,以及加減八味丸來救治其根本。如果瘡的顏色是紫黑色、乾枯堅硬,不化膿,就表示真陰已經衰敗,沒有生的希望了,大概會在十五天左右死亡。

頸後長瘡是因為督脈虛弱,俗稱對口瘡。

對口瘡,長在頸後與口相對的位置,但有偏正之分。長在正中間的屬於督脈的問題;長在偏側的屬於太陽膀胱經的問題。兩者都是因為濕熱上攻凝結而成。督脈的瘡雖然長在正中,但反而比較容易治療,因為督脈從下往上貫穿脊椎,所以毒氣可以往上衝,使得瘡腫脹隆起,避免毒氣下流,屬於外發,因此比較好治。

膀胱經的瘡雖然長在偏側,但常常很難治療,因為膀胱經從頭頂往下貫穿頸部兩側,與毒氣交會而下流,所以瘡多塌陷;而且太陽膀胱經主導寒水,性質多為寒冷沉降,所以瘡很難隆起,顏色很難紅潤,堅硬難以潰破,又容易流注,在兩肩、胸部、頸部出現腫脹。如果十五天後還不化膿,必然會變黑死亡。

世俗認為長在正中的瘡比較嚴重,長在偏側的比較輕微,這都是不懂醫理的說法。治療這種瘡,要用黃連消毒飲為主,其他則以降火、化痰、解毒、清心、托裡為主。

長在耳後的瘡,是致命的危險。

長在耳後一寸三分的地方,是很危險的。而且,左邊的瘡叫夭疽,右邊的叫銳毒。夭,是妖變的意思,所以屬於肝木;銳,是鋒利的意思,屬於肺金。兩者都是因為內心思慮太多,遲遲無法決斷,導致火氣旺盛又鬱結,鬱結後又更旺盛而形成這種疾病。所以瘡形多堅硬,根部多隱藏,還沒潰破就先發黑,還沒化膿就先腐爛,容易產生惡臭,元氣容易衰敗。經常長這種瘡的人,毒氣很難外發,之後必然會內攻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