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癰疽門
3. 癰疽原委論第一
癰疽發背為何生,好好身驅出此形。
凡人處世而無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養生篇曰:毋搖爾精,毋勞爾形,皈心靜默,可以長生,此皆遠世俗、忘名利、無貪嗔、卻疾病,此惟修身保命之士所能,今人豈能及哉!蓋謂靜則生水,動則生火;又水能生萬物,火能克萬物,故百病由火而生。火既生,七情六慾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後,百病發焉。
發於內者,為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發於外者,成癰疽、發背、對口、疔瘡,此皆言其大略也。故成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毒騰於外,其發暴而所患浮淺,因病原稟於陽分中。蓋陽氣輕清浮而高起,故易腫、易膿、易腐、易斂,誠為不傷筋骨易治之症也。疽者沮也,為陰,屬五臟毒攻於內,其發緩而所患深沉,因病原稟於陰分中。
蓋陰血重濁性質多沉,故為傷筋蝕骨難治之症也。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老毒勝氣血則險。治法載於第二論中,宜詳觀之。
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
七情六慾者,盜人元氣之賊也。人能疏於此者,無不多安多壽,人若親於此者,無不有損有傷,但人能味之者鮮矣。蓋情欲之動作,無所不好,無所不為,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於魂魄,恐傷腎,驚傷膽。此等七情,皆耗人一身元氣之萌孽也。至於六慾者,耳聽聲音,眼觀物色,鼻聞香氣,舌貪滋味,心帷大地,意幄萬方,此等六慾,皆損人三世鍾靈之真性也。又所以為苦、為疾、為夭、為疼,以及休廢衰敗,諸病諸瘡,盡皆出於此等之情欲也。
醫者患者亦宜慎察之。
外又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濕火相臨。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風為四時不正浩蕩肅殺之氣,發而最能中人;寒乃節候不調、疾風暴雨、冰雪嚴寒所傷,或口貪生冷之物;暑因亢陽酷日、爍火流金、濕熱熏蒸而中,濕從坐臥久陰卑濕之地,或身驟臨風雨潮氣所侵;燥為陰虛內熱,消爍津液,不能滋潤臟腑,以致皮膚枯槁、便乾為燥;火生於心緒煩擾、醇酒膏粱、房欲不閒所動。此六淫者,皆從外而入之,體實之人遇而不中者有,體弱之人感而隨發者多。
又有感之不發,邪氣客於臟腑、經絡、關節之內,積襲日久,或待內傷,或因外感,邪氣觸而發之,既發之後,當參寒熱溫涼、邪正勝負而治之。
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虧陰。
膏粱者,醇酒肥鮮炙爆之物也。時人多以火炭烘燻,或以油酥燥煮,其味香燥甘甜,其性鹹酸辛辣,又至於塗藏厚料,頓煮重湯,以取其爽口快心,不顧其消陰爍臟。又得於寵妾滿前,精神飛曠,溫床厚被,爐火圍匡,每至於未飢先食,未冷先綿,快意從心,色力太過,稍有不及,便去興陽,惟取快意於一時,不覺陰消於平日。
白話文:
癰疽原委論第一
人體健康與否,取決於精氣血的平衡,如同水火相濟。養生之道在於保持身心平和,遠離名利慾望,才能避免疾病。現代人難以做到這一點,因為動則生火,而火是百病之源。七情六慾皆能助長內火,導致疾病發生。
內在疾病如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等;外在疾病則包括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等。癰疽皆屬陽性,毒邪外發,症狀較輕,易治癒;疽則屬陰性,毒邪內攻,症狀嚴重,難以治療。年輕力壯者,氣血旺盛,能克制毒邪;年老體衰者,則毒邪易勝過氣血,病情危險。詳細治療方法見第二論。
七情六慾耗損元氣,損害健康,能克制者多安多壽,沉溺其中者則損傷身心。七情傷神,六慾傷精,導致各種疾病。
外在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犯人體,導致疾病。風寒暑濕燥火皆能傷及人體,體質強健者或可抵禦,體質虛弱者則容易發病。即使未立即發病,邪氣積聚日久,也可能誘發疾病,治療需根據寒熱虛實而定。
飲食過度,縱慾傷身,損耗陰精。過食膏粱厚味,縱情聲色,耗損元氣,最終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