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癰疽原委論第一
況所生是疾者,不起於藜藿,盡屬於膏粱,誰識膏粱味短不及藜藿味長,凡知命者,當遠之避之,擇而用之可也。
故將五臟多乖變,自然六腑不調勻。
五臟屬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常欲相順相生,所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五臟相合相生,理稟太和之氣,其疾何以生焉。是為疾者,五臟必相反相剋,所被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此五臟相刑相剋,理返互變之機,其疾再無不作者,所謂相生者昌,相剋者亡。
此誠為萬物生克一定之理,豈止於疾病言哉!又謂五臟不和則六腑不通,六腑不通則九竅疲癃,九竅疲癃則留結為癰。蓋癰疽必出於臟腑乖變,開竅不得宣通而發也。治當寒邪而痛者,以溫熱散之;濕腫強痛者,滲而導之;燥搐攣痛者,滋而潤之;泄而痛者溫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陰陽不和者調燮之,經絡秘澀者沖和之,膿脹而痛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勞而痛者逸之,損而痛者續之,此等皆為活法,惟在用者詳之。
發於心上多危險,五臟相干事可明。
五臟者,心、肝、脾、肺四臟皆繫於背,惟腎經一臟獨居於下。雖居於下,其臟精華、津液、元氣、元神盡行灌溉榮注於上,故四臟之火,皆賴一臟之水以濟之,所謂五臟根本皆繫於背,即此之意也,凡發癰疽者,未有不先傷五臟而後發之,況背乃太陽膀胱、督脈所主,太陽者,六經之首領也;督脈者,十二經絡之統脈也。所以瘡生於背,毒犯於此,況心乃又屬君主之位,豈容毒相犯之。
凡發於此,故多成危險難治之症,醫者不可不慎而察之。
心之已下多成順,六腑之因亦許評。
凡瘡生於心之以下者,除腎俞一穴外皆為緩。六腑者,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此六經,其名屬腑,其形在下,其氣主表,其病為癰。故疾發於五臟者為重,生於六腑者為輕,此為表裡臟腑輕重之別也。
脾家積毒生肩脊。
發生於肩下脊上者,乃因飲食膏粱積毒所致。發出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為順。先宜解毒護心為主,次宜內托清心為要,間用蠟礬丸、護心散防毒攻心。如腫平堅硬,漸大漸開,攻注兩肩胸項、腫而不定者危。
心經火毒對心臨
對心發者,乃心火妄動熱極而發之也。況心為主宰,周身蘊熱流會於此,其結為患,又稱毒剗。君位最易傷人,刑截督經,害非輕淺。況此穴背脊多坑,固難起發,瘡形落陷,腫不高尖,治當大降心火,急疏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務使毒氣內外疏通,各從門出,庶不內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後,內無變症,得膿為解。
白話文:
一般來說,會生這種病的人,不是因為吃粗茶淡飯,而是因為吃了太多豐盛的食物。但是,誰知道山珍海味的味道短暫,比不上粗茶淡飯的滋味長久?凡是懂得養生的人,都應該遠離那些肥膩的食物,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才是正確的。
當五臟(心、肝、脾、肺、腎)功能失調時,六腑(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運作自然也會不協調。
五臟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應該互相順應、互相促進,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樣五臟互相協調,就能保持身體的平和狀態,哪裡會生病呢?生病的原因一定是五臟之間互相克制,也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當五臟互相克制、互相傷害,身體的正常運作就會被打亂,疾病也就因此產生。這就像俗話說的「相生則昌,相剋則亡」。
這個道理適用於萬事萬物,而不僅僅是疾病。五臟不和就會導致六腑不通暢,六腑不通暢就會導致身體的九竅(眼、耳、鼻、口及前後二陰)功能衰退,九竅功能衰退就會導致毒素積聚而形成癰。所以,癰疽的產生一定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能順暢流通所造成的。治療時,如果因為寒邪導致疼痛,就要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邪;如果因為濕氣導致腫脹疼痛,就要用利尿的方式來排除濕氣;如果因為乾燥導致抽搐疼痛,就要用滋潤的藥物來緩解;如果腹瀉導致疼痛,就要用溫藥;如果堵塞導致疼痛,就要疏通;如果虛弱導致疼痛,就要用補藥;如果實證導致疼痛,就要用瀉藥;如果陰陽不調,就要調和陰陽;如果經絡不通暢,就要疏通經絡;如果膿腫脹痛,就要切開引流;如果惡肉侵蝕,就要去除;如果勞累導致疼痛,就要休息;如果損傷導致疼痛,就要修復。這些都是治療的原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運用。
長在心臟部位的癰疽通常很危險,因為它與五臟的關係密切。
心、肝、脾、肺這四個臟器都附著在背部,只有腎臟位於下方。雖然腎臟在下方,但它的精華、津液、元氣、元神都會向上輸送,滋養其他四個臟器。所以,其他四臟的陽氣都需要腎水的滋養。這就是為什麼說「五臟的根本都繫於背部」。凡是長癰疽的,都是先傷了五臟,然後才會在體表發出來。而且背部是太陽膀胱經和督脈所主,太陽經是六經的首領,督脈是十二經脈的統帥。所以,瘡如果長在背部,毒素就會侵犯這些重要的經脈。更何況心臟又處於君主的位置,絕對不能讓毒邪侵犯。
所以,長在心臟部位的癰疽大多比較危險難治,醫生必須謹慎仔細地診斷和治療。
長在心臟以下部位的癰疽通常病情比較緩和,因為它們也和六腑的功能失調有關。
長在心臟以下部位的癰疽,除了腎俞穴之外,病情通常都比較緩和。六腑包括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這些經脈雖然屬於腑,但位置都在下部,而且它們的功能主要在於體表。它們的病症多為癰。因此,病發於五臟的病情比較嚴重,病發於六腑的病情比較輕微,這就是臟腑的輕重之分。
長在肩膀下方和脊椎上方的癰疽,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導致毒素積聚所致。這種癰疽通常比較高腫、顏色鮮明,而且根部不超過兩肩,這屬於比較順利的。治療上,首先要以解毒和保護心臟為主,其次要採用內托法來清心火。可以適當使用蠟礬丸、護心散等藥物來防止毒素侵入心臟。如果癰疽腫脹平硬,並且逐漸增大,開始潰爛,並且開始侵犯兩肩、胸部和頸部,而且腫脹部位不定,那病情就危險了。
長在心臟正對面的癰疽,是因為心火妄動,熱邪過盛所導致。而且心臟是君主之位,全身的熱邪都會在這裡匯聚,所以這種癰疽又被稱為「毒剗」。這個部位最容易損傷人,還會損傷督脈,危害不小。而且這裡的背脊凹陷較多,不容易發出來,所以瘡形會下陷,腫脹也不會很高。治療上,要大量降心火,疏散積熱,可以用針刺來疏通,然後進行拔罐,務必使毒氣內外疏通,各從其門而出,這樣才不會內攻。如果在十五天後,沒有出現其他併發症,並且能順利化膿,那病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