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背疽方》~ 癰久瘡口不合論 (1)
癰久瘡口不合論 (1)
1. 癰久瘡口不合論
一、治癰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人氣血枯竭不潮,於瘡遂致如是,合用白北艾湯洗,神異膏貼,多服排膿內補散。每日用好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以舊絹帛兜艾葉乘熱沃澆,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燻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其瘡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
一、病癰疽之人,適被庸醫用毒藥掩盦,或以針刀傷割,不能生肌肉,瘡口不合,切不可用急澀斂口藥,當只用豬蹄湯、北艾湯相間洗,以神異膏貼之,並服排膿內補散。
一、前方但是居於州縣間、有力者能及之,若適在鄉原、與夫無力以市藥者,只可用鷺鷀藤酒一方,終始服餌,俟其疽破,即以神異膏貼之,蓋神異膏所用藥材,皆非貴細難得之藥。前後用此以醫,田夫野老,百發百中。
大川烏丸,治發背,活經絡,生肌肉。
大川烏(生,去皮、尖),當歸,赤芍,蘇木(銼,炒),沒藥(生用,一兩,別碾),乳香(一兩,別碾),穿山甲(用蚌粉炒脆,去粉,二兩),獨活(合用老羌活。今鋪中所賣獨活乃土當歸,不可用,二兩)
上為細末,和勻,酒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空心下。
二烏丸,治發背,托裡定痛,驅風毒,涼血。
羌活(去苗),薄荷葉(各三兩),川芎(以上各不見火),元參,地榆,麻黃(去節),防風(去蘆),天麻,白芷,白殭蠶(用直者,去絲、足、口),牛蒡子,炒蔓荊子(去蒂並白膜),旋覆花(去萼),荊芥穗(各二兩),甘菊花(三兩),何首烏(四兩),甘草(炙,四兩半),蟬蛻(去足,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任下,食後服。
退毒下膿漏蘆湯,治疽作二日後,與五香連翹湯相間日服之。
黃耆(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
上為末,薑棗湯調下。此二方連日相間服,乃宣毒之藥,覺毒盡住服。
參苓順氣散,治病癰疽人,進飲食,降氣,健脾。
烏藥(一兩半),人參(一分),茯苓(一分,白者),青皮(去白,半兩麩炒,半兩蜜炙),真紫蘇子(二錢半,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末二錢,水一盞,薑、棗煎至八分,早晨空心溫服。煎藥不用紫薑,能發熱、動氣;當用老薑,連皮使。
梔子黃芩湯,治發背瘡潰後,因飲食有傷,調攝不到,發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連翹,山梔子仁,黃芩(去心。各二兩半),黃耆(生用,一兩),防風,石韋(合使桑白皮自取者),甘草(生),犀角(生用),人參,苦參,白茯苓(各二錢半)
白話文:
[對於長時間未癒合的膿瘡討論]
一、處理長期未癒合的膿瘡,若其周圍的肉色蒼白且流出的膿血量少,這顯示瘡口可能出現冷滯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患者體內的氣血耗竭所致。應使用白北艾湯清洗瘡口,再貼上神異膏,同時服用排膿內補散。每天需取一把北艾葉放入瓦罐中濃煎,趁熱用艾湯淋洗瘡口四周的淨肉,並用舊布包裹艾葉趁熱敷於瘡口,每天一次,洗完後避免吹風。此外,可燒些松香讓其煙霧燻烤瘡口一段時間,再貼上神異膏。瘡口不可讓髒污的人接觸,否則瘡口難以恢復,藥效也會降低。
一、對於被庸醫使用有毒藥物或被針刀割傷導致肉體無法再生,瘡口無法癒合的患者,切勿使用收斂口藥,應使用豬蹄湯與北艾湯交替清洗,並貼上神異膏,同時服用排膿內補散。
一、對於住在偏遠地區或經濟困難無法購買藥材的患者,可以使用鷺鷀藤酒治療,待瘡口破裂後再貼上神異膏。神異膏使用的藥材並不昂貴且易取得。透過這種方式,對於農民或村野老人的瘡口治療,成功率極高。
大川烏丸:用於治療背部發炎,活化經絡,促進肉體再生。
二烏丸:用於治療背部發炎,緩解疼痛,驅除風毒,降血溫。
退毒下膿漏蘆湯:用於治療瘡口形成兩天後,與五香連翹湯交替服用。
參苓順氣散:用於治療瘡口患者,促進食慾,降氣,強健脾胃。
梔子黃芩湯:用於治療背部瘡口破裂後,因飲食不慎或照顧不周引發的持續發熱,用以退燒。
蚣蠍散:用於治療膿瘡口小且堅硬,貼上藥膏但膿液不出的情況,此為風毒所致。
內託黃耆丸:用於治療針灸傷害經絡,導致白膿和紅色液體不停外流的情況。
沉麝湯:用於治療背部瘡口患者,促進瘡口癒合,生成新肉。不可使用急躁的藥物,應使用麥飯石與石膏的混合物塗抹,再貼上好的膏藥,瘡口會自然癒合。
立效散:用於治療背部及各種膿瘡和淋巴結核,效果顯著。
忍冬丸:用於預防再次發生膿瘡。
對於所有膿瘡,如果正在形成就應使其消散,如果已經聚集就應使其破裂,對於已經破裂且疼痛難忍的瘡口,貼上藥物可以緩解疼痛,效果神奇,無法一一詳述。
無鹽桃末、皁角末、白芷末、荊芥末、草烏頭末:等量混合,用米醋調和,貼在瘡口周圍,留下中間部位。也可以用蜂蜜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