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背疽方
集驗背疽方
外科專著。一卷。宋·李迅撰於1196年。原書已佚,現存本為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者。書中介紹了背疽的主證兼證及其鑒別、診治。並收多種經驗藥方。現有《三三醫書》本。
背疽,即背部癰疽。《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背疽者,皮肉死也。」《金匱要略》曰:「背疽,其發如瘰癧,其痛如刺,其色如黑。」《外科正宗》曰:「背疽,其發如瘰癧,其痛如刺,其色如黑,其狀如雞卵,其臭如腐肉。」
背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勞倦、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外感風寒,侵襲肌表,閉阻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痛,不榮則腐,遂成背疽。內傷勞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肌肉失於濡養,而成背疽。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蘊結肌膚,化生癰疽。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鬱化火,灼傷肌膚,而成背疽。
背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局部腫脹、疼痛、發熱、化膿、潰爛、流膿血等。根據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1)初起期:局部腫脹、疼痛,皮膚紅腫,灼熱,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
(2)化膿期:局部腫脹、疼痛加重,皮膚紅腫,灼熱,化膿潰爛,流膿血,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
(3)潰爛期:局部腫脹、疼痛減輕,皮膚潰爛,流膿血,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
(4)壞死期:局部腫脹、疼痛消失,皮膚壞死,流膿血,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
背疽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病史,可以做出診斷。
背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可用青黛散、五味消毒散、八味消毒散等外敷。內服可用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
背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
(3)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5)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