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背疽方》~ 原序
原序
1. 原序
始予奉親攜幼,來官泉江,未入境,首問邑有良醫師乎?又問市有佳藥肆乎?或對以醫固不乏人,而庸庸者實多,藥肆僅一二數,然稍貴細者則缺焉。予謂:二者,老幼所依以為命也,今顧若此,其奈之何哉!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評者,廣收方書,多蓄藥味,有問方者必告,有求藥者必與,了無吝色厭心。予固私竊慶幸。
時方至旅見,亦未暇詢及也。久之,嗣立來請問(一作間),與之款語,見其持心近厚,非愛人利物之言不談。叩以《難》、《素》、《脈訣》、《病源》等書,其應答如流。厥後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藥雖數,不憚煩。三年間,不醫之求而唯嗣立之謁。一日,嗣立出示一編曰:此治背瘡方也。
今人例以此為惡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療之失宜,蓋未有能得全其生者!某於此究心有年,所活甚眾,君能捐二、三萬錢,刻板流存,不猶愈於刊他書乎?予且圖之。會有黃冠師曰:劉道淵者,主邑之太霄觀,忽得此疾,劉素號曉方脈,得嗣立之書而敬信之,凡服藥次第,悉案書以從事,不兩月,遂獲安。予益信其書之有驗,乃為之序其首。
嗣立名迅,以儒傳家,父兄相繼收科,子弟亦登名賢書,鄉評翕然推重。予與其兄嗣宗嘗同校長沙試,契分為不薄,又有針、膏起廢之功,故樂為之成其志云。
郭應祥序
白話文:
當初我帶著家人和孩子來到泉江上任,還沒進入城裡,首先就問這裡有沒有好的醫生?又問市集裡有沒有好的藥店?有人回答說,醫生雖然不少,但庸醫實在太多,藥店也只有一兩家,而且稍微好一點的藥材就缺乏。我說:「醫生和藥材,是老人小孩賴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啊,現在情況竟然這樣,這可怎麼辦呢!」有人說:「這裡有位李嗣立廷評先生,廣泛收集醫書,儲備許多藥材,有人問他藥方一定會告訴,有人求藥一定會給予,完全沒有吝嗇或不耐煩的樣子。」我聽了,私底下感到慶幸。
那時我剛到任,旅途奔波,也沒時間去拜訪他。過了一段時間,嗣立先生來拜訪我,我與他閒談,覺得他心地善良敦厚,言談間都是關愛他人、造福社會的話。我向他請教《難經》、《素問》、《脈訣》、《病源》等醫學典籍,他都能對答如流。之後我家裡人有生病,他多次開藥方、給藥,都不覺得麻煩。三年來,不需我主動請求,我只拜訪嗣立先生。有一天,嗣立先生拿出一本書給我看,說:「這本是治療背瘡的藥方。」
現在的人都把背瘡當作惡疾,都推給外科處理,不加重視,不知道治療方法不對,幾乎沒有人能痊癒活命的!我對此鑽研多年,救活很多人,您如果能捐助二、三萬錢,把它刻板印刷流傳出去,不是比印其他書更有意義嗎?我正打算這麼做。剛好有位黃冠道士名叫劉道淵,是本城太霄觀的主持,忽然得了這種病,劉道淵平時就懂醫理,得到嗣立先生的書後非常信服,凡是服藥的次序,都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不到兩個月就痊癒了。我更加相信這本書的有效,於是就為它寫了這篇序。
嗣立先生名叫迅,他家世代以儒學傳家,父親和兄長都考取了功名,子弟也名列賢士,鄉里的人們都一致推崇他。我曾與他的哥哥嗣宗一起參加長沙的考試,情誼不錯,而且他又有用針灸、藥膏治癒頑疾的功勞,所以樂於幫助他完成心願。
郭應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