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二 (5)
卷十二 (5)
1. 托腮癰門主論
奎光曰:托腮癰,生腮下,乃飲食厚味,醇酒熱毒所結而成。
2. 腮頷發門主論
王肯堂曰:腮頷發生腮臉,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準繩》)
又曰:金腮瘡,生於頰腮,初如米粒,漸大如豆,久而不治,潰蝕透頰,屬陽明經。治不得法,潰爛不斂,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馮魯瞻曰:腮癰,乃胃家經絡也。(《錦囊》)
白話文:
又說:金腮瘡,發生的部位在面頰,開始像米粒般大小,慢慢變大變堅硬如黃豆,若長時間不治療,會潰爛穿透面頰,屬於陽明經。治療不得當,會潰爛不癒合,嘴巴不斷吐出帶有臭味的痰,呼吸急促,神志昏迷者會死亡。
又曰: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甘草、桔梗各五分。
白話文:
又說:咽喉疼痛、臉頰腫脹、脈搏洪大有力且臉色發紅的患者,可以使用羌活勝濕湯,再加入黃芩、甘草、桔梗,各五分。
朱丹溪治兩腮腫,用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豬脂調敷。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出涎,腫退消時,腫必先向下。
白話文:
朱丹溪治療兩腮腫脹的病症,使用細辛、草烏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蚌粉和豬脂調和,然後敷在患處。同時,患者口中含著白梅,放在患處附近很長一段時間,唾液流出,腫脹逐漸消退時,腫塊必定會先向下移動。
古一人因驚駭後,常用手指甲掐住兩頰,遂致兩頰破損,心懊憹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黃清心涼膈丸,數服而愈。
白話文:
從前有個人因為受了驚嚇之後,經常會用指甲掐自己的臉頰,以至於雙頰破損,心裡感到懊惱不安,脈搏快而有力,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後來使用了《活幼方》中的牛黃清心涼膈丸治療,服用幾次後就痊癒了。
澄曰:腮頷發者,其勢大,即腮癰,又名魚腮毒。而金腮瘡者,其勢小,多生於嗜酒之人,糟粕之味熏蒸胃腑,是以腮頷結腫焮痛。初起,四妙湯主之,寒熱加荊芥、防風、葛根、赤芍;已成加白芷;將潰加穿山甲、皂角刺;潰後四妙湯加白芷排膿。二三劑膿盡,速於生肌收口,不得妄自追蝕提藥,防其透膜。
白話文:
澄曰:腮腺發作的病情,其勢兇猛,即腮腫,又名魚腮毒瘡。而金腮瘡的病情,則較為輕微,多發生於嗜酒之人,糟粕之味燻蒸胃腑,因此腮腺結腫疼痛。初期用四妙湯為主藥,寒熱症狀再加荊芥、防風、葛根、赤芍;已成瘡再加白芷;將要潰爛時再加穿山甲、皁角刺;潰爛後用四妙湯加白芷排膿。經二三劑後,膿液盡除,即可急速生肌收口,不可擅自再使用其他追蝕提藥的藥物,以免透膜。
此症全賴補托,兼戒房事,庶不致收口腮凹,亦可免夫成魚腮漏,終年淌水也。均照癰疽門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白話文:
這種病症完全依靠補充和支持治療,同時要忌諱性生活,這樣才不會導致傷口愈合後臉部凹陷,也可以避免形成像魚腮一樣的瘺管,終年流液。治療方法都按照治療癰疽的方法來,不需要另外設立主要處方。
3. 頤發門主論
王肯堂曰:頤發生於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屬足陽明胃經熱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穿口不食者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下巴位置從顴骨以下,腮幫以上,耳朵前面一寸三分,古人說這種病不能治,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熱毒上攻。如果治療方法不對,病情蔓延至咽喉腫潰爛,貫穿嘴巴無法吃東西,最後死亡。(《準繩》)
又曰:《素問》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名曰發頤,則是少陽分野,而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有雜證客熱,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宜以藥速消散之。
失治成膿,則費手矣。倘誤服克伐之藥,而不滋補其氣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腎臟有熱的人,耳垂會先變紅。因此,耳垂屬於足少陰腎經。但是現在的醫生認為,在耳朵後面一寸三分處,長出細小紅色痘痘的症狀,叫做「發頤」,這是少陽經的病症。而薛氏也認為「發頤」屬於足少陰經,應該補腎水。這是為什麼呢?
腎臟是相火的住宅,如果住所完好且堅固,相火就可以得到休息,治療腎臟正是為了治療少陽經。此種症狀大多是傷寒汗出不暢所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的雜症,客熱在體內停留太久沒有散去,而發於耳垂的。應當用藥物來快速消除這種症狀。
申鬥垣曰:頤發,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唇旁腮上頰車穴、(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上下左右相同,雙發最凶。如腫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膿汁出,四畔軟者生;如反硬,牙關緊,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黃水,十無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頤發,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脣旁腮上頰車穴(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上下左右相同,雙發最兇。如果腫痛不可忍者,八天後可以刺破,膿汁流出,四週柔軟的可以生還,反之,牙關緊,不能吃東西,像蜂窩一樣涓流黃水,十個都沒有人可以存活。女子患此病,通常四、五天就會死亡。
竇漢卿曰:發頤乃傷寒發汗未透而成。在頭耳一寸三分、在心窩兩脅、在身者可治;在身後,相連咽喉,恐毒氣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即死不治。
白話文:
竇漢卿說:發頤是由於傷寒發汗沒有透發出來而造成的。如果病在頭耳一寸三分、在心窩兩脅、在身上的都可以治癒;如果病在身後,相連咽喉,恐怕毒氣內攻,難以進飲食藥物,鼻流清鼻涕,兩耳閉塞的,就沒救了。
陳實功曰:發頤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風寒用藥發表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柴葛湯清熱解毒;如患上紅腫熱痛者,如意金黃散敷之。(《正宗》)
又曰:如身涼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湯。
白話文:
陳實功說:發頤又叫汗毒。這種疾病的原因是,使用藥物治療風寒的病沒有治盡,時間長了,傳變成熱,不能散發,導致頸部前後腫脹疼痛。一開始發病時,有發熱、口渴的症狀,應該使用柴葛湯來清熱解毒;如果出現了紅腫熱痛的症狀,應該使用如意金黃散敷在患處。(《正宗》)
馮魯瞻曰:頭痛腫大如斗,是天行時疫,大頭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復熾,且感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干犯清道,濕熱上乘巔頂而為腫,木挾火邪而為痛,甚至潰裂膿血,復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輕者名為發頤,腫在兩耳前後,有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太過矣。
白話文:
馮魯瞻說:頭痛腫大像鬥一樣,這是當時流行的瘟疫,也叫大頭病。人的身體以上的部分,是天的氣;身體以下的部分,是地的氣。邪熱客駐在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又熾熱,並且感應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干犯清道,濕熱上乘巔頂而形成腫脹,木挾火邪而產生疼痛,甚至潰裂膿血,還會傳染給其他人,所以稱之為疫癘。輕的稱為發頤,腫在兩耳前後,用承氣湯來瀉下,瀉除胃中的實熱,這是誅伐過度了。
治法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徐徐少與;再視腫勢在於何方,隨經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之邪,出與耳前後也。大概普濟消毒飲主之。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不應使用療效太快的藥物,療效太快則會超過疾病的發展速度,所謂的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然會危及生命。應當使用療效緩和的藥物,慢慢地少量地服用;再根據腫勢所在的位置,根據經絡來治療。陽明經被邪氣侵犯,首部會腫脹;少陽經被邪氣侵犯,會在耳前耳後出現腫脹。概括起來,以普濟消毒飲為主藥治療。
4. 頤發門主方
牛蒡甘桔湯,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白話文:
牛蒡甘桔湯,用於治療毒性已經排出體外,耳朵和脖子附近有硬塊腫起,微微發熱但不紅,並且感到疼痛的情況。
黃連,赤芍藥,桔梗,廣陳皮,蘇木,牛蒡子,川芎,天花粉,甘草,水煎服。
汗頤痄腮
白話文: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上吐下瀉、痢疾、瘡瘍等症狀。
赤芍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廣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痰多等症狀。
蘇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狀。
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瘡瘍、便祕、水腫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止痛通經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頭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天花粉: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發熱口渴、吐血衄血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調和諸藥的功效,常被用來作為藥物的輔助藥。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煎煮好的湯藥。
平頭紅豆(即平常紅豆,每升用生薑四兩,取自然汁拌曬,研為細末)
白話文:
平頭紅豆(即日常食用的紅豆),每升紅豆用生薑四兩,取得生薑的原汁拌勻後曬乾,再研磨成細粉。
用雞蛋清調敷,中留一孔透氣,干以蔥汁潤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白話文:
用雞蛋清敷在患處,中間留一個孔讓空氣流通,用蔥汁潤濕雞蛋清,一天就能消除腫脹,還能止痛。
5. 痄腮門主論
陳實功曰:痄腮乃風熱濕痰所主,或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傅梁,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如在裡,內熱口乾,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利之,表裡俱解;如腫仍不消必欲作膿者,托裡為主。膿熟者針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痄腮是由風熱濕痰引起的。或者在冬天溫暖之後,天氣不正常,感應而發作,兩腮腫痛。初期有寒熱,用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如果腮腫在裡面,內熱口乾,二便不利的人,用四順清涼飲來利尿,表裡一起解除;如果腫脹仍然不消,一定要變成膿狀,以託裡為主。膿成熟了就用針刺它。(《正宗》)
馮魯瞻曰:胸膈蘊積熱毒,致生風痰,上攻頭面,壅滯不散,發為痄腮,重則磁鋒刺去惡血,輕則或塗或點,次投湯劑,散風清熱,解毒消痰,自愈也。(《錦囊》)
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曰痄腮。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
白話文:
馮魯瞻說:胸中隔膜蘊含熱毒,導致生出風痰,熱與風痰上侵擾犯頭面,阻滯不散,發為腮腫,嚴重的刺破腫膿排除惡血,輕微的塗抹或點藥,之後再予湯藥,讓藥力散風清熱,解毒消痰,病症即可自愈。(《錦囊》)
《心法》曰:痄腮一名髭發,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肉不著骨之處,總髮端於陽明胃熱也。初起高腫色紅焮熱者,系陽明風熱;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經濕熱。
白話文:
《心法》中提到:痄腮也稱為髭發或含腮瘡,它發生在兩腮肌肉不附著於骨頭的地方,根源在於陽明胃熱。初期症狀是腫脹、顏色深紅、灼熱,這是由陽明風熱引起的;如果腫脹平坦、顏色淡而無光澤,是由胃經濕熱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