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經曰:是動病則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腎厥,是主心。

又曰: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又曰:苦先入心。

又曰:心宜食酸。

又曰:心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又曰: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用瀉心湯。

又曰: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必先求於肝,是澄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於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診其肝腎俱和,而心自疾,則隨其本經虛實而治之。

手少陰心引經藥歌:

午心麻(黃)桂(心)獨(活山)梔(黃)芩,生地(當)歸(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更有細辛並半夏,熟地(北)五味澤(瀉)同成。

《針經》曰:心脈起足少陰,少衝穴在小指內端。

又曰: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衃血者死。

又曰:實則夢憂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明。

又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注曰:心苦緩,是心氣虛也。)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酸補之,甘瀉之。

補:棗仁、遠志、天竺黃、山藥、當歸、麥門冬。

瀉:貝母、川黃連、木香、玄胡索。

溫:藿香、菖蒲。

涼:牛黃、犀角、竹葉、連翹、硃砂。

引經報使:獨活、細辛。

白話文:

《內經》說:如果心臟發生疾病,會出現喉嚨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這屬於腎臟陰液不足導致的厥逆,心臟主要受其影響。

又說:心臟病所產生的疾病,會出現眼睛發黃、脅肋疼痛、上臂內側後方疼痛,手掌發熱疼痛。如果病情嚴重,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兩倍以上;如果病情虛弱,寸口脈會反而比人迎脈小於人迎脈。

又說:苦味藥最先進入心經。

又說:心臟適合吃酸味的食物。

又說:心臟虛弱可以用炒過的鹽來補益,虛弱時要補其母臟,木能生火,肝臟是心臟的母親,可以用生薑來補肝。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安神丸來治療。

又說:心臟實證可以用甘草來瀉熱,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

又說:凡是心臟生病,必須先調理肝臟和腎臟這兩個臟器。腎臟是心臟的陰邪所在;肝氣順暢則心氣平和,肝氣鬱滯則心氣衰弱。所以治療心臟疾病必須先從肝臟下手,這是從源頭解決問題。五臟有病,必定先傳給它所克制的臟器,水能克火,所以腎臟的邪氣必定會傳給心臟。因此要先控制腎臟,驅除腎邪,診斷肝腎都平和了,而心臟還不舒服,就要根據心經的虛實來進行治療。

手少陰心經的引經藥歌訣:

中午時分心經當令,可用麻黃、肉桂、獨活、梔子、黃芩,生地黃、當歸、黃連,以及赭石、紫石英,還有細辛和半夏,加上熟地黃、五味子、澤瀉共同起效。

《針經》說:心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少衝穴在小指內側端。

又說:如果面色紅潤像雞冠,就表示病情好轉,如果面色暗紅像瘀血,就表示病情危重。

又說:心臟實證會做夢夢到憂愁驚恐的事情;心臟虛證會夢到煙霧或火焰明亮。

又說:心臟的病症如果表現為遲緩,要趕快吃酸味食物來收斂心氣(註解:心臟的病症如果表現為遲緩,是心氣虛弱的表現)。心臟喜歡柔軟,要趕快吃鹹味食物來軟化心臟,用酸味來補心,用甘味來瀉心。

補益心臟的藥物有:酸棗仁、遠志、天竺黃、山藥、當歸、麥門冬。

瀉心火的藥物有:貝母、川黃連、木香、玄胡索。

溫心陽的藥物有:藿香、菖蒲。

清心涼血的藥物有:牛黃、犀角、竹葉、連翹、硃砂。

引經報使的藥物有:獨活、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