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又曰:心為血之主,而肝又為血之臟,是以血出於心,而納之於肝也。

經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死。

又曰:心以膻中為腑。

經曰:十二官皆聽命於心。故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又曰:火王於夏,相於春,廢於季夏,囚於秋,死於冬。其王日丙丁,王時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死日壬癸,死時半夜。

又曰:心俞在脊第五椎旁,募在腹上巨闕。

又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火精之氣其藏神,舌為心之官,當言於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蓋手少陰之路,會於耳中,故也。)

又曰:心色赤而中虛,離之象也。

又曰: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

又曰:雷氣通於心。

又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

又曰:心惡熱。

又曰:血病,無多食鹹。

又曰:久視傷血,勞傷心也。

又曰: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又曰:心熱病,額先赤。

又曰:心熱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又曰: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神門。

又曰:肝移寒於心,在隔中。肝移熱於心,則死。

又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介音嘎。)甚則咽腫喉痹。

又曰: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音下。)赤色,病甚則不可言快,胗在口,其色赤。

又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主脈痿,樞拆(音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又曰: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燙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多厥;其脈當浮,今反沉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死。此水剋火也。

《脈經》曰:夏心脈欲洪大而散;脾脈欲洪而遲緩;肺脈欲洪而浮澀;腎脈欲洪而沉滑;命門與腎同;肝脈欲洪而弦長。

又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渴自已。

華陀曰:肺下右側可見心系,繫於脊髓,下通於腎,其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一則自心入肺兩大葉間,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脈髓,而與腎系相通。愚謂四臟之系,皆通於心,心則通於四臟之系也,交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干於心,其繫上連於肺,其別自肺兩葉向後,貫脊下腎,又自腎而之膀胱,與膀胱膜絡並行之於溲溺處也。肺之系者,上通氣喉,其中與心系相通。

脾之系者,自膈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並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與膈膜相綴也。肝之系,自膈下,著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腎之系,貼脊膂脂膜中,兩腎相系,相通而下,行其上與心系通也。(綴音墜。)

白話文:

心臟,又被稱為血液的主宰,而肝臟又是儲藏血液的器官,因此血液從心臟流出,然後被肝臟儲存。

經典說:「君主英明,下面的人民才能安穩,用這個道理來養生就能長壽;君主昏庸,那麼其他器官就會危險,用這個道理來養生就會死亡。」

心臟以胸腔中間的膻中穴為其外在的部位。

經典說:「所有的器官都聽從心臟的指揮。所以君主(心臟)不英明,那麼其他器官就會危險,使得氣血運行的道路閉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按照五行學說來說,火的能量在夏天最旺盛,春天是輔助的狀態,季夏時衰退,秋天被囚禁,冬天則失去能量。火旺的日子是丙日和丁日,時間在中午。火困的日子是庚日和辛日,時間在傍晚。火死去的日子是壬日和癸日,時間在半夜。

心俞穴在背部第五個椎骨旁邊,而心臟的募穴在腹部上方的巨闕穴。

南方屬火,對應紅色,與心臟相通,心臟的開竅處在耳朵。(心臟精氣的神明藏在心臟,舌頭是心臟的器官,應該通過舌頭來表達,但舌頭並不是竅,所以說是耳朵。是因為手少陰經脈,會合於耳朵,所以這樣說。)

心臟的顏色是紅色,內部是空虛的,這符合《易經》中離卦的象徵。

心臟的氣與舌頭相通,舌頭協調就能分辨五味。

雷的能量與心臟相通。

背部屬陽,是陽中之陽,心臟就位於背部。

精力充沛並聚集於心臟時,人會感到喜悅。

心臟不喜歡熱。

血液有問題時,不要吃太多鹹的東西。

長時間盯著看東西會損耗血液,過度勞累也會傷害心臟。

損傷心臟的人,要調理身體的營養和防禦能力。

心臟有熱病的人,額頭會先變紅。

心臟有熱病的人,會先有幾天不舒服,然後才發熱。如果熱邪與身體的抵抗力相爭,就會突然心痛。會感到煩躁、想嘔吐、頭痛、臉色發紅且沒有汗;在壬日和癸日病情會加重,在丙日和丁日會大量出汗,氣息逆亂,那麼在壬日和癸日就會死亡。這種情況要針刺手少陰經和太陽經。

心瘧的症狀,會使人感到非常煩躁,想要喝清水,反而覺得寒冷,不怎麼發熱,要針刺手少陰經的神門穴。

肝臟把寒邪傳到心臟,寒邪會在橫膈膜中。肝臟把熱邪傳到心臟,就會導致死亡。

心臟引起的咳嗽,會咳嗽時感到心痛,喉嚨裡覺得有東西阻擋。嚴重時,喉嚨會腫脹疼痛。

心臟中風的症狀,會多汗、怕風、焦躁、容易發怒、驚嚇,臉色發紅,病情嚴重時無法說話,嘴唇出現紅色的疹子。

心臟痹痛,是因為心脈不通,煩躁時心臟下方會跳動,突然感到氣喘、喉嚨乾燥、喜歡打嗝,如果氣血向上逆行就會感到恐懼。

心臟有熱,則下肢的脈絡會向上逆行,上肢的脈絡會變得虛弱,脈絡虛弱則主要脈絡會萎軟,關節會鬆動脫落,腿會沒有力氣站立。

心臟有病,會感到煩悶、呼吸短促、發高燒,熱得像是燙到心臟一樣,想嘔吐、咳嗽、說胡話、出汗像珠子一樣、常常會昏厥;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卻變得沉而滑;臉色應該是紅色的,現在卻變得發黑,這表示水克火,預示著死亡。

《脈經》說:夏天心脈應該是洪大而散的;脾脈應該是洪大而遲緩的;肺脈應該是洪大而浮澀的;腎脈應該是洪大而沉滑的;命門脈與腎脈相同;肝脈應該是洪大而弦長的。

心脈搏動堅硬而長,就會有舌頭捲縮無法說話的疾病;如果心脈搏動柔軟而散,那麼糖尿病就會自然痊癒。

華佗說:在肺部下方右側可以看到心臟的脈絡,連接到脊髓,向下與腎臟相通。心臟的脈絡有兩條,一條向上與肺相通;另一條從心臟進入肺的兩葉之間,彎曲向後,與脊柱的細小脈絡相連,貫通脈髓,並與腎臟的脈絡相通。我認為,其他四個臟腑的脈絡,都與心臟相通,而心臟又與其他四個臟腑的脈絡相通,它們互相連繫輸送血液和氣,滲透灌溉骨髓,所以五臟有病,會先影響到心臟。心臟的脈絡向上連接到肺,其中有一支從肺的兩葉之間向後延伸,貫穿脊椎,到達腎臟,然後從腎臟到膀胱,與膀胱的膜絡並行至排泄小便的地方。肺的脈絡向上通向氣管,中間與心臟的脈絡相通。

脾臟的脈絡,從橫膈膜中稍微靠近左側脅肋,位於胃的上方,與胃的絡脈以及胃脘相連,橫膈膜與心肺相通,與橫膈膜相連。肝臟的脈絡,從橫膈膜下方,附著在右側肋骨下方,向上穿過橫膈膜進入肺部,與橫膈膜相連。腎臟的脈絡,貼附在脊柱的脂肪膜中,兩腎的脈絡互相聯繫、相通,向下延伸,它的上方與心臟的脈絡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