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又曰:邪入於陽則狂。

《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又曰:狂之始發,少臥而多起,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者是也。

《百要》曰:癲者,異常也。精神癡呆,言語失倫。狂者,凶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則棄衣走而逾垣上屋,又甚則披髮大叫,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

又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

又曰:陽盛則狂,狂者欲奔走叫呼,陰盛則癲,癲者眩倒不省。

《綱目》曰: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是癲狂兼病也。

《內經》曰:嘗貴後賤,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注云: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是證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

《靈樞》曰:癲疾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又曰:癲癇之病,乍作乍醒者蘇,不食癡迷者死。

又曰:凡癲狂之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不可治。

又曰:癲疾者,疾發如狂,死不治。

《醫鑑》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直指》曰:健忘者,心脾二臟血少神虧故也,宜養血安神以調之。

《正傳》曰: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癲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癲宜乎吐,狂宜乎下,癲則宜乎安神養血,兼降痰火。

河間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蓋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皆為陽化之火,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

子和曰: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思、恐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皆以平心火為主也。(《丹心》)

《靈樞》曰:心小則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心高則滿於肺,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又曰:心病,禁溫食熱衣。

經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故血不流;血不流則色不澤。故其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仲景曰:形體如煙煤,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

經曰: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脈經》曰:心絕二日死。

《靈樞》曰:五臟皆小者,苦焦心,多憂愁;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乎,反復言語也。

白話文:

[心]

又說:邪氣侵入陽氣就會發狂。

《難經》說:陽氣過盛就會發狂,陰氣過盛就會癲癇。

又說:發狂初期,會少睡多起,自認為高明賢能,自以為聰明,自認為高貴傲慢,會胡亂發笑、喜歡唱歌跳舞,胡亂走動不停歇。癲癇發作初期,會心情不好、目光呆滯、身體僵硬倒地,並且脈象呈現三部陰陽之氣都旺盛。

《百要》說:癲癇是指精神異常,精神癡呆,說話語無倫次。發狂是指凶暴狂躁,輕微時會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喜歡唱歌跳舞,嚴重時會脫衣服亂跑、爬牆上屋,更嚴重時會披頭散髮大叫、不顧水火,甚至想要殺人,這是因為痰火鬱積過盛所導致。

又說:陽氣虛弱而陰氣強盛就會癲癇,陰氣虛弱而陽氣強盛就會發狂。

又說:陽氣旺盛就會發狂,發狂的人會想奔跑叫喊;陰氣旺盛就會癲癇,癲癇的人會頭暈昏倒、不省人事。

《綱目》說:發狂是指胡言亂語、胡亂走動。癲癇是指僵硬倒地、不省人事。經書有時說癲狂病,有時又說癲癇是發狂,這表示癲和狂可能是同時發生的疾病。

《內經》說:曾經富貴後來貧賤,叫做「脫營」;曾經富有後來貧窮,叫做「失精」。即使沒有受到邪氣侵擾,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身體逐漸消瘦,氣虛精虧,病入膏肓,時常感到驚恐,這是因為對外耗損衛氣,對內耗損營血。(註解說:憂愁使血氣受損,悲傷使氣衰弱,所以對外耗損衛氣,對內耗損營血。)這種情況會讓人食不知味、精神疲倦、肌肉消瘦。

《靈樞》說:癲癇病人會嘔吐很多痰涎,氣往下瀉的情況無法醫治。

又說:癲癇發作時,如果時好時壞、能醒過來,就還有救;如果不吃不喝、精神癡呆,就會死亡。

又說:凡是癲狂病,如果出現精神渙散、眼神呆滯、像傻子一樣的情況,就無法醫治。

又說:癲癇病發作時像發狂一樣,如果到這種程度死亡,就無法醫治。

《醫鑑》說:人體的主宰是心,心所依賴滋養的是血。心血一旦虛弱,精神就會不守,這是驚悸的開始。驚是指受到驚嚇,悸是指心跳加快。驚嚇要用化痰定驚的藥物來治療,心悸要用利水消飲的藥物來治療。

《直指》說:健忘是因為心脾二臟血少、精神虧損的緣故,應該用養血安神的藥物來調養。

《正傳》說:發狂是因為痰火過盛,癲癇是因為心血不足,多發生在那些追求過高、卻無法實現願望的人身上。癲癇主要與痰有關,是由於火動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是癲癇適合用催吐,發狂適合用瀉下,癲癇適合用安神養血,同時也要降痰火。

河間說:五種情志過度都會化為火。因為氣屬於陽,本性輕微,各種擾亂、勞損都會化為陽火,精神錯亂、氣機紊亂,而造成病熱的情況很多。

子和說:河間治療五種情志的疾病,獨到之處在於他理解了言外之意。凡是看到喜、怒、悲、思、恐的症狀,都以平息心火為主。至於過度勞累會傷及陽氣,驚嚇會傷及心神,心神也屬火,這兩者也都要以平息心火為主。(《丹心》)

《靈樞》說:心臟小的容易因憂愁而受傷,心臟大的則不容易被憂愁所傷。心臟位置高的,會感到胸悶、健忘、不喜歡說話;心臟位置低的,容易因寒冷而受傷,容易因害怕而說話。心臟堅固的,臟腑就會安穩牢固;心臟脆弱的,容易生消渴、熱病。心臟端正的,性格溫和、容易與人相處;心臟偏斜的,性格邪惡、喜歡偷盜,不能與人為善、說話反覆無常。

又說:心臟有病的人,禁忌吃溫熱的食物和穿厚衣服。

經書說:手少陰心經的氣脈斷絕時,脈象就會不通暢,所以血液無法流通,血液無法流通就會使氣色黯淡。皮膚顏色像漆柴一樣黑的人,說明血液已經衰竭,在壬日病情加重,在癸日會死亡。

仲景說:身體像煙煤一樣,眼睛直視、頭部搖動的人,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

經書說:心氣衰竭的人會在一天內死亡,怎樣判斷呢?如果出現肩部抽動、回頭看的情況,就會立刻死亡。

《脈經》說:心氣衰竭的人會在兩天內死亡。

《靈樞》說:五臟都小的,會感到心煩意亂,多愁善感;五臟都大的,做事會遲緩,不容易為憂愁所困擾。五臟都高的,喜歡高談闊論;五臟都低的,喜歡屈居人下。五臟都堅固的,不會生病;五臟都脆弱的,會經常生病。五臟都端正的,性格溫和,能得到人心;五臟都偏斜的,內心不正,喜歡偷盜,不能作為善良的人,而且說話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