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又曰:諸血者,皆屬於心。

又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神深,精神將奪矣。

又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又曰: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又曰: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又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又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又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黃帝問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對曰:病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又曰:厥成為癲疾。

又曰:邪搏陽則為癲疾。

《資生》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昏瞀,故謂之風眩。

又曰: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曰癲癇。

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仆倒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

《綱目》曰:癇有五:心曰馬癇,肝曰雞癇,脾曰牛癇,肺曰羊癇,腎曰豬癇,以病名狀偶類,故為名,其實痰與火與驚,三者而已。

又曰癲者異常也,平日能言;癇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則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醉發癡;癇者卒然昏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省人事,隨後漸醒;身熱脈浮,為陽癇,身涼脈沉為陰癇。

《正傳》曰: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事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後不再發。

《入門》曰: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宜開痰鎮心神,若神不守舍,狂言妄作,經年不愈,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而愈。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

《內經》曰:黃帝問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對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又曰:多喜曰癲,多怒曰狂。

又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又曰: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

帝曰: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則能登高也。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甚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言也。

白話文:

心臟主導全身的血液運行。

頭部是精神集中的地方,如果頭部傾斜不正,精神就會渙散,可能快要失去意識。

各種疼痛、搔癢、瘡瘍等症狀,都與心臟功能有關。

情緒煩躁、狂亂的行為,都屬於體內火氣過旺。

腳踝腫脹、疼痛痠麻、容易受驚嚇,都屬於體內火氣過旺。

發熱、昏迷、抽搐等症狀,都屬於體內火氣過旺。

氣往上衝的症狀,都屬於體內火氣過旺。

全身僵硬顫抖,像失去心神一樣的症狀,都屬於體內火氣過旺。

黃帝問:有人天生就患有癲癇,這種病是怎麼來的?岐伯回答:這種病是胎裡帶來的,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氣往上衝而無法下降,精氣混亂,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患有癲癇。

另外一種說法是,氣血逆亂會導致癲癇。

還有說法是,邪氣侵襲陽氣也會導致癲癇。

《資生》記載:暈眩的病,是因為心氣不足,胸腔積熱,痰和熱互相影響而生風,風和心神互相擾亂就會昏眩,所以叫做風眩。

另外一種說法是,痰積聚在橫膈膜之間,只會輕微暈眩不會跌倒;如果痰溢出到橫膈膜之上,就會嚴重暈眩跌倒在地不省人事,這種情況叫做癲癇。

還有一種說法是,昏倒不省人事,都是因為邪氣往上衝到頭部擾亂所致。癲癇是因為痰邪往上衝,導致頭部氣機紊亂,氣機紊亂就會使血脈阻塞,孔竅不通,所以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看不見人,才會昏眩跌倒。因為病在頭頂,所以叫做癲疾。

《綱目》記載:癲癇有五種,心臟的叫馬癇,肝臟的叫雞癇,脾臟的叫牛癇,肺臟的叫羊癇,腎臟的叫豬癇。這樣命名只是因為病狀和動物偶爾相似,實際上都和痰、火、驚嚇這三種因素有關。

另外,癲是指精神異常,平常能說話,而癇則比較沉默,平常不說話。癲發作時會呻吟,嚴重時會僵直倒地、眼睛直視,心情經常不好,說話語無倫次,像喝醉酒發瘋一樣;癇發作時會突然昏倒,咬牙發出聲音,吐口水,不省人事,過一會兒才逐漸清醒。身體發熱、脈象浮在表面,屬於陽癇;身體冰涼、脈象沉在裡面,屬於陰癇。

《正傳》記載:癲癇發作時,口中會發出聲音,快要清醒時會吐口水,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時好時壞,不會停止。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情況,昏倒時不會發出聲音,清醒時不會吐口水,而且之後不會再發作。

《入門》記載:癲癇大多是因為痰積聚在心胸之間,應該用藥物開痰、鎮定心神。如果心神不寧,胡言亂語,多年不癒,是因為心經積熱,應該清心除熱;如果痰迷住心竅,應該去除痰液、安定心神,可以通過大吐或大瀉來治療。大人患的叫癲,小孩患的叫癇,其實是一樣的病。

《內經》記載:黃帝問:有人會發怒發狂,這種病是怎麼來的?岐伯回答:是因為體內陽氣太旺。黃帝問:陽氣為什麼會使人發狂?岐伯回答:因為陽氣過於旺盛,難以平復,所以會容易發怒,這種病叫做陽厥。黃帝問:該怎麼治療?岐伯回答:減少他的飲食就可以了。因為飲食進入體內會增長陽氣,所以減少飲食就可以治療。再讓他服用生鐵落水,因為生鐵落能快速降氣。

另外一種說法是,太過喜悅會變成癲,太過憤怒會變成狂。

還有說法是,陰氣不足無法抑制陽氣,導致脈象快速微弱,就會發狂。

另外一種說法是,不注意穿衣,說話不分好壞,不分親疏,這是神智錯亂的表現。

黃帝問:陽明病嚴重時,會脫下衣服奔跑,爬到高處唱歌,甚至幾天不吃飯,爬牆上屋,做這些平常做不到的事,這種反常的現象是為什麼?岐伯回答: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旺盛就會使四肢強壯,所以就能爬高。黃帝問:那為什麼會脫下衣服奔跑?岐伯回答:因為身體太熱了,所以脫下衣服想奔跑。黃帝問:那為什麼會胡言亂語、謾罵、不分親疏、唱歌?岐伯回答:因為陽氣過盛會使人胡言亂語、謾罵、不分親疏,而且不想吃飯,不想吃飯就會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