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13)
卷四十 (13)
1. 表裡俱見
(真武湯芍術苓草,附子炮來一氣煎,咳嗽辛甘並五味,下痢去芍乾薑全,小便利時茯苓減,嘔者去附生薑添。)
口不渴大小便如常,或問口不渴,大小便如常,何以是表證?曰:蓋皮毛肌肉為表,筋骨臟腑為里,邪在表則內和,口不渴,二便如常:若裡熱熏灼臟腑,必口渴便閉,或不利腸垢,而小水短赤,拂其常矣。
脈不出,或問脈不出,胡為表病也?曰:夫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寒受深,脈遂隱伏。曰:里證亦有伏脈何謂也?夫里證伏脈惟直中者有之,乃寒極凝滯不行,用四逆湯加豬膽汁治之。(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薑蔥參芍桔,通陽復脈力堪任。
)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則血行,脈何得伏?有陽厥熱極,脈亦伏者,此又何說?熱極脈伏,百無一二,外或見大熱證,脈雖伏,指必溫;亦或有痛處,痛極故脈伏也。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以上俱表證,當發表。
尺寸脈俱長,或問尺寸俱長,何以知邪在肌肉?曰:長者氾濫也,過乎本位。陽明乃氣血俱多之經,邪一傳之,熏蒸肌膚,氣血淖溢,故脈陰陽俱長耳。當用辛涼解表,不可用辛甘正表之藥。或云:脈長者,邪舍陽明肌肉,有投承氣者何也?蓋用承氣者,乃陽明之腑,非陽明之經也。夫陽明腑病當下之,其脈長洪有力,便閉、譫語等證,方敢投承氣。
若陽明經病,其脈長而浮,乃表病里和,又孰敢用承氣乎!又云:凡病在陽明不可下,又曰陽明當急下之。今醫者是非莫辨。蓋仲景所立諸法,淺人莫解,而叔和以六經各集成篇,致陽經不分經腑,陰經不分傳中。抑知仲景用攻者,攻陽明之腑,不攻陽明之經,表者表陽明之經,不表陽明之腑,又安得以經為腑,以腑混經乎!
目痛鼻乾,或問目痛鼻乾,何以是邪在肌肉也?余謂目乃陽明胃腑所居之經絡,胃司肌肉,邪必由皮毛而入肌肉,目痛鼻乾,故云邪在陽明肌肉。至於他經則各行其道,何有是證。
漱水不欲咽,或問漱水不欲咽,何謂邪在肌肉?曰:唇者肌肉之本,今唇焦思漱水,是邪在肌肉。然不欲咽者何故?蓋熱邪只在肌肉,臟腑無熱,不過漱水以潤唇耳,故不欲咽,乃表病里和。又曰:表證已除,遂屬裡證,或亦漱水而不咽者,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既無表證,里必有熱,熱則消水,漱當咽矣。若不咽者,是內有瘀血也。
何以辨之,外無表證,必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枯黑者是也。宜用桃仁承氣湯攻之。(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熱結膀胱小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以上俱邪在肌肉,當解肌。
脈不浮不沉,或問脈不浮不沉,何以是半表半裡證?曰:浮為表,沉為里,今不浮不沉,表邪將入腑,故脈不浮,里邪尚未入臟,故脈不沉。非表非里,知邪在中也。屬半表半裡無疑。
白話文:
[表裡俱見]
(真武湯的芍藥、白朮、茯苓、甘草,加上炮附子一起煎煮,若有咳嗽就用辛辣甘甜的五味子;若有腹瀉就去掉芍藥,加入乾薑;小便不順暢時就減少茯苓用量;嘔吐時則去掉附子,加入生薑。)
如果口不渴,大小便正常,有人會問:口不渴,大小便正常,怎麼會是表證呢? 答:皮膚和肌肉是表,筋骨和臟腑是裡。邪氣在表時,體內是平和的,所以口不渴,大小便也正常。如果體內有熱,會向上熏蒸臟腑,就一定會口渴,大小便不暢通,或者大便乾結,小便短少發紅,這就和正常情況不一樣了。
如果脈象不明顯,有人會問:脈象不明顯,怎麼會是表病呢?答:脈是血液的儲藏所,有熱則血行加快,怎麼會有脈象隱伏的道理?只有當表寒深入,脈象才會隱伏。有人會問:裡證也有隱伏的脈象,又是怎麼回事呢?答:裡證的隱伏脈象只有直接受到寒邪侵襲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是因為寒邪太過,使血脈凝滯不行,需要用四逆湯加豬膽汁來治療。(四逆湯裡有乾薑、附子、甘草,可以治療三陰厥逆和太陽經脈的沉伏,也可以加人參、蔥白、芍藥、桔梗來增強陽氣,恢復脈象。)如果病邪傳入體內,屬於熱證,熱則血行加快,脈象怎麼會隱伏呢?有陽厥熱極的情況,脈象也會隱伏,又是怎麼回事呢?熱到極點而脈象隱伏,這種情況很少見。通常在外會看到高熱的症狀,即使脈象隱伏,手指也會是溫熱的;或者身體有疼痛的地方,疼痛劇烈也會導致脈象隱伏。至於一般的脈象隱伏,不是表證就是直接受到寒邪侵襲。
以上這些都是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浮大,有人會問:寸脈和尺脈都浮大,怎麼知道是邪氣在肌肉呢?答:浮大是氾濫的意思,超過了本來的範圍。陽明經是氣血都很旺盛的經脈,邪氣一旦傳入,就會熏蒸肌肉皮膚,導致氣血瀰漫,所以脈象陰陽都浮大。這時應該用辛涼解表的藥物,不可以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解表。有人說:脈象浮大,是邪氣停留在陽明肌肉,那為什麼有人會用承氣湯呢?答:用承氣湯是因為邪氣在陽明的腑,而不是陽明的經。陽明腑病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它的脈象是浮大有力,會出現大便不通、胡言亂語等症狀,這才敢用承氣湯。如果是陽明經病,脈象是浮大而浮,那是表證,體內平和,怎麼敢用承氣湯呢!還有人說:凡是病在陽明都不能用瀉下,又有人說陽明應該用瀉下,現在的醫生都搞不清楚。仲景所創立的治療方法,淺薄的人不理解。而王叔和將六經病各自分篇,導致陽經分不清經絡和腑,陰經分不清傳經和直中。應該知道仲景用瀉下是瀉陽明的腑,而不是陽明的經。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陽明經,而不是治療陽明腑,怎麼能將經和腑混為一談呢!
如果眼睛痛、鼻子乾燥,有人會問:眼睛痛、鼻子乾燥,怎麼是邪氣在肌肉呢?我認為眼睛是陽明胃腑的經絡所經過的地方,胃主肌肉,邪氣一定是從皮膚毛孔進入肌肉,眼睛痛鼻子乾燥,所以說是邪氣在陽明肌肉。至於其他經脈,各有各的循行路線,不會出現這種症狀。
如果漱口不想吞水,有人會問:漱口不想吞水,怎麼說是邪氣在肌肉呢?答:嘴唇是肌肉的根本,現在嘴唇乾燥想漱口,是邪氣在肌肉的表現。但是為什麼不想吞水呢?因為熱邪只在肌肉,臟腑沒有熱,漱口只是為了潤濕嘴唇而已,所以不想吞水,這是表病,體內是平和的。又有人問:表證已經解除,病情轉為裡證,也有漱口不想吞水的情況,治療方法是從表還是從裡呢?答:既然沒有表證,體內一定有熱,有熱就會消耗水分,漱口後應該會吞下去。如果不想吞,那是體內有瘀血了。怎麼辨別呢?如果體外沒有表證,一定會出現小腹脹硬,小便正常,大便乾黑的情況,這就是有瘀血的表現。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桃仁承氣湯有桃仁、甘草、芒硝、大黃、桂枝,可以治療下焦膀胱熱結,小腹脹滿,甚至出現發狂等有瘀血的情況。)以上這些都是邪氣在肌肉的表現,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
如果脈象既不浮也不沉,有人會問:脈象既不浮也不沉,怎麼說是半表半裡證呢?答:浮是表,沉是裡,現在既不浮也不沉,說明表邪將要進入腑,所以脈不浮;裡邪還沒進入臟,所以脈不沉。既不是表也不是裡,說明邪氣在中焦,屬於半表半裡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