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10)
卷四十 (10)
1. 邪在半表半裡曰和解
一、脈不浮不沉,半表半裡也。一、嘔吐,半表半裡也。一、胸中脹滿,未經下過,半表半裡也。一、耳聾、脅痛,半表半裡也。一、舌滑,半表半裡也。一、往來寒熱,半表半裡也。一、頭汗盜汗,半表半裡也。一、口苦目眩,半表半裡也。一、默默不欲飲食,半表半裡也。
上證一見,知邪在半表半裡。此經有三禁,惟小柴胡湯加減和解。誤用他藥,則變壞證矣。
白話文:
一、脈象不浮在表面,也不沉在裡層,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二、出現嘔吐,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三、胸部覺得脹滿,且還沒有使用瀉下的藥物,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四、出現耳聾、脅肋疼痛,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五、舌苔濕潤光滑,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六、出現忽冷忽熱的往來寒熱症狀,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七、頭部出汗或夜間盜汗,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八、口中發苦、眼睛昏花,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九、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情況。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個,就能判斷邪氣是在半表半裡的位置。這種情況有三種禁忌,只能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解決。如果誤用其他藥物,就會導致病情惡化。
2. 傳經里證曰攻裡
一、脈沉滑有力,里也。一、下利清黃水,里也。一、小腹滿而脹痛或硬,里也。一、譫語或發狂,里也。一、發斑,里也。一、轉矢氣,里也。一、頭痛發熱俱止,里也。一、自汗,里也。一、小便多,里也。一、潮熱,里也。一、下利腸垢,里也。一、惡熱,里也。一、目不得明,里也。
一、腹痛,里也。一、不得眠,里也。一、手足心並腋下有汗,里也。一、嗌乾齒燥,里也。一、舌苔黃黑及津液枯涸,里也。一、大便閉,里也。上證一見,不拘日數,遲早即知傳經里證,下之無疑;若誤汗為斑爛矣。
白話文:
傳經入裡證候的診斷要點:
一、脈象呈現沉而滑且有力的情況,代表病邪已入裡。 二、腹瀉排出清稀黃水,代表病邪已入裡。 三、小腹感覺脹滿、疼痛,甚至觸摸有硬塊,代表病邪已入裡。 四、出現胡言亂語或精神狂躁的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五、皮膚出現斑疹,代表病邪已入裡。 六、經常放屁,代表病邪已入裡。 七、頭痛和發熱的症狀都停止了,代表病邪已入裡。 八、出現自汗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九、小便次數增多,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發燒呈現潮熱的現象,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一、腹瀉排出腸道中的污垢物,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二、身體發熱且畏熱,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三、眼睛視力模糊,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四、腹部疼痛,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五、無法入睡,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六、手心、腳心以及腋下容易出汗,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七、咽喉乾燥、牙齒也乾燥,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八、舌苔呈現黃色或黑色,而且口中津液枯竭,代表病邪已入裡。 十九、大便阻塞不通,代表病邪已入裡。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任何一種,不論病程長短,都能判斷是病邪傳入體內的裡證。此時應當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沒有任何疑慮。如果誤用了發汗的方式,則會導致病症更加嚴重,甚至出現皮膚潰爛的情況。
3. 直中寒證曰救里
一、脈沉細無力,直中寒也。一、背惡寒,直中寒也。一、嘔吐清涎,直中寒也。一、四肢厥逆過肘膝,直中寒也。一、多眠,直中寒也。一、乾嘔不渴,直中寒也。一、腹痛綿綿,下利清穀,直中寒也。一、吐蛔,直中寒也。一、蜷臥,直中寒也。一、囊縮唇甲青,直中寒也。
一、惡寒身痛,不頭痛不發熱,直中寒也。一、四肢拘急,不發熱,直中寒也。一、身痛如被杖,直中寒也。一、小便清長,直中寒也。上證一見,即知直中,溫之宜亟亟焉。
白話文:
一、脈象沉細無力,這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背部怕冷,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嘔吐清稀的口水,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四肢冰冷,寒冷超過手肘和膝蓋,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嗜睡,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乾嘔卻不覺得口渴,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腹部隱隱作痛,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吐出蛔蟲,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身體蜷縮著躺臥,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陰囊收縮,嘴唇和指甲發青,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怕冷且全身痠痛,但不頭痛也不發燒,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四肢僵硬,但不發燒,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一、小便清澈量多,也是直接感受寒邪的表現。 以上這些症狀只要出現一個,就知道是直接感受寒邪了,應該馬上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4. 表裡俱見
一、頭痛發熱表證,若下利清穀,里也,寒也,屬表裡俱見寒證也。一、腹痛口渴甚者,里證;或脈浮是表證,亦屬表裡俱見熱證也。一、大便閉屬裡證,倘微惡寒,此乃表未盡,亦屬表裡俱見為熱證也。傳經表裡俱見,為熱為實,宜解表為主,攻裡次之。若里證急者,又在活法。直中表里,俱見為寒、為虛,宜救里為主,發表次之。此治表裡俱見之大法也。
脈浮,或問脈浮何以是表證?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按之不足,如木浮水面。經云:寸口脈浮,主病在表,表者外也,如邪在裡,必沉細,又焉得浮?故一見浮脈,屬表證無疑。又曰:脈浮屬表,倘里證而脈尚浮者,治法奈何?曰:里證脈浮者,表未盡也,必先解表而後攻裡。仲景云:解表不開,不可攻裡。
太陰篇云:腹痛脈尚浮者,桂枝加大黃;結胸證悉具,脈浮不可下,是里證固當下,今脈浮又不敢攻矣。若表已罷,便閉譫語,脈浮者當從權下之,此乃取證不取脈也。
身痛,或問身痛,何以是表證?曰:寒則傷榮,邪客於人,必由皮毛肌肉,今邪舍於皮毛肌肉,血脈凝滯不行,令人身痛。若熱在肌肉,血脈榮衛周流一身,暢於四體,焉有身痛之理。《內經》論咳云:時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痛為泄。《針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䐃破。
《內經》諸痛皆以為寒,未有以熱為痛者,由此論之,知痛為寒明矣。故謂凡見身痛屬表無疑,宜用辛散,令血氣流行,而痛自已。又曰:身痛既為表證,在裡證亦有身痛者何故?蓋里證身痛,乃直中里證,非傳經里證也。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主流行,又何得身痛哉!夫直中身痛者,寒氣襲入臟腑,陽已衰危,氣血凝滯,令人身痛,宜急溫之,別之何如?有頭痛發熱,痛如繩縛者,表證也。無頭疼發熱而痛如被杖者,直中也。
或曰:太陽表證亦有身痛,不用麻黃而用四逆者,何也?曰:表證悉具,脈當浮緊,反沉遲無力,是中寒也。故不可與麻黃,而用四逆,是病表有虛寒,故脈不能浮緊,用四逆湯溫之。此入太陽,脈似少陰,假脈浮緊,正屬太陽表證,又孰敢用四逆乎!此取脈不取證也。
發熱,或問發熱,何以是表證?曰:寒鬱腠理則閉塞而發熱,翕翕然烙手,此熱只在皮膚,而內無熱,名曰表病里和。《內經》諸證,亦論凡風寒客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而汗。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解。又熱病論云:人傷於寒則為熱病,若大汗其熱解矣。即此觀之,發熱屬表明甚。
又曰:發熱固屬表,倘發熱便結,里證又急,治法從表乎?從里乎?曰:裡急者當從權下之,亦不敢離表藥,何也?即以三黃石膏湯論之,(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淡豉全,薑棗細茶煎熱服寒因熱用,表裡三焦熱盛宣。)
白話文:
表裡俱見
一、頭痛發熱屬於表證,如果同時出現腹瀉排出食物殘渣,則屬於裡證,也屬於寒證,因此是表裡俱見的寒證。
二、腹痛口渴嚴重是裡證;如果脈象浮,則是表證,因此是表裡俱見的熱證。
三、大便秘結屬於裡證,如果略感惡寒,則表示表證未盡,因此是表裡俱見的熱證。
傳經導致的表裡俱見,屬於熱證和實證,應該先解表,再攻裡。如果裡證急需處理,則需另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直接侵犯表裡,同時出現寒證和虛證,應該先救裡,再發表。這是治療表裡俱見的總原則。
脈象浮,有人問脈象浮為何是表證?因為浮脈是指脈搏在皮膚表面搏動,按之不實,如同木頭漂浮在水面。經書記載:寸口脈浮,主病在表,表是指體表,邪氣在裡則脈象必沉細,怎麼會是浮脈呢?所以見到浮脈,毫無疑問是表證。又有人問:脈象浮屬於表證,如果同時有裡證但脈象仍然浮,應該如何治療?回答是:裡證而脈象浮,表示表證未盡,必須先解表再攻裡。張仲景說:不解表就攻裡,不可行。
《傷寒論·太陰篇》記載:腹痛而脈象浮,可以用桂枝加大黃;結胸證全部症狀都出現,脈象浮就不能攻下,雖然是裡證應該攻下,但現在脈象浮就不能攻下。如果表證已消除,但出現便秘、神志不清,脈象浮,則應當權衡利弊後攻下,這是根據病情而不是脈象來決定治療方法。
身痛,有人問身痛為何是表證?因為寒邪傷及人體的衛氣(榮衛),邪氣侵犯人體,必然從皮膚、肌肉開始,邪氣滯留在皮膚肌肉,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身痛。如果熱邪在肌肉,氣血運行通暢,四肢舒展,怎麼會有身痛呢?《內經》論述咳嗽說:受寒邪,輕則咳嗽,重則疼痛、腹瀉。《針灸甲乙經》說:寒邪厲害則疼痛,熱邪厲害則肌肉消瘦潰爛。
《內經》把各種疼痛都歸類於寒邪,沒有說熱邪會導致疼痛,由此可知,疼痛是寒邪導致的。所以說,凡是見到身痛,毫無疑問屬於表證,應該使用辛溫散寒的藥物,讓氣血運行通暢,疼痛自然就會消失。又有人問:身痛是表證,裡證也會出現身痛,這是為什麼?因為裡證的身痛,是直接侵犯臟腑的裡證,不是邪氣循經絡傳布導致的裡證。如果邪氣循經絡傳布導致的裡證,則是熱證。熱邪以通行為特性,怎麼可能導致疼痛呢!直接侵犯臟腑導致的身痛,是寒邪入侵臟腑,陽氣衰弱,氣血瘀滯,導致疼痛,應該及時溫暖臟腑,區別這兩者的方法:頭痛發熱,疼痛如繩索捆綁一樣,是表證;沒有頭痛發熱,但疼痛如被棍棒打一樣,是直接侵犯臟腑。
有人說:太陽表證也有身痛,不用麻黃而用四逆湯,為什麼?因為表證全部症狀都出現,脈象應該浮緊,反而沉遲無力,這是裡寒。所以不能用麻黃,而用四逆湯,是表證有虛寒,所以脈象不能浮緊,用四逆湯溫陽。這種情況雖然是太陽表證,但脈象類似少陰,假使脈象浮緊,才是真正的太陽表證,怎麼敢用四逆湯呢!這是根據病情而不是脈象來決定治療方法。
發熱,有人問發熱為何是表證?因為寒邪鬱結在皮膚腠理,導致腠理閉塞而發熱,皮膚灼熱,如同烙鐵一樣,這種熱只在皮膚,內部沒有熱,稱為表病裡和。《內經》中各種病證,也論述了風寒邪氣侵犯人體,使人毛髮豎立,皮膚閉塞而發熱,不出汗。又說:身體像燒炭一樣,出汗後就好了。又《熱病論》說:人受寒邪則發熱病,大汗後熱退了。從這些來看,發熱屬於表證很明顯。
又有人問:發熱屬於表證,如果發熱同時出現裡急,裡證又很緊急,治療應該從表還是從裡?回答是:裡證緊急,應該權衡利弊後攻下,但也不敢離開解表藥物,為什麼呢?以三黃石膏湯為例:(三黃石膏湯的組成藥物:黃連、黃芩、黃柏、石膏、梔子、麻黃、淡豆豉、生薑、大棗,用淡茶水煎服。寒邪導致的發熱,用此方治療表裡三焦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