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 (3)
卷三 (3)
1. 心
《難經》曰: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入門》曰: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內懊憹不樂,皆心血少也。
《內經》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一月死,真臟見,乃與之期日。(注曰:此心之藏也,期後三十日內死。)
又曰: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
又曰: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又曰: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岐伯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帝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在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穴也。)
《直指》曰:邪客於陰,神不守舍,故心有所感,夢而後泄也。其候有三:少年氣盛,鰥曠矜持,強制情欲,不自知覺,此泄如瓶之滿而溢者,人或有之,勿藥可也;心家氣不能主宰,或心受熱邪,陽氣不收,此泄如瓶之側而出者,人多有之,其病猶輕,合用和平之劑;臟腑積弱,真元久虧,心不攝念,腎不攝精,此泄如藏之罅而出者,人少有之,其病最重,須當大作補湯。
《入門》曰:蓋交感之精,常有一點白膜裹藏於腎,而元精以為此精之本者,實在乎心,日有所思,夜夢而失之矣,宜黃連清心飲。
經曰: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
皇甫謐曰:思雖發於脾,而成於心,過節則二臟俱傷。
經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又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又曰:悸者,心跳動也。
《綱目》曰: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
《三因》曰:驚悸,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名曰心驚膽懾,病在心膽經,其脈大動。
又曰:五飲停蓄,閉於中脘,最使人驚悸,屬飲家。
仲景曰:心悸者,火懼水也。惟腎欺心故為悸;傷寒飲水多,必心下悸。
又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丹溪曰:驚悸者,有時而作,大概屬血虛與痰;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
《入門》曰:驚悸,因思慮過度及大驚恐而作,甚則心跳欲厥,時作時止者,乃痰因火動。
又曰: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涎與氣搏,變生諸證。
《直指》曰:血虛心虛多驚。
《正傳》曰:憂、愁、思、慮傷心,令人惕然心跳動,驚悸不安。
白話文:
《難經》說:外在表現是臉色紅、口乾、喜歡笑,內在表現是肚臍上方有氣在動,按壓時感覺堅硬且疼痛,這種病就是心煩、心痛,手掌心發熱且會打嗝,有這些症狀才是心臟的問題,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
《醫學入門》說:健忘、記性不好、容易受到驚嚇而感到不安、心裡煩悶不高興,這些都是因為心血不足。
《黃帝內經》說:骨頭變得乾枯,肌肉明顯凹陷,胸部感覺氣滿,呼吸困難,內在疼痛牽引到肩膀和後頸,一個月就會死亡,這是內臟衰竭的表現,會在三十天內死亡。(註解:這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在三十天後會死亡。)
《黃帝內經》又說:心臟的疾病,在長夏(夏季末)容易好轉,如果長夏沒有好轉,冬天會更加嚴重,冬天如果沒有死,會拖到春天,在夏天好轉。
《黃帝內經》又說:心臟的疾病,在戊己日(五行屬土的日子)容易好轉,如果戊己日沒有好轉,會加重於壬癸日(五行屬水的日子),如果壬癸日沒有死,會拖到甲乙日(五行屬木的日子),在丙丁日(五行屬火的日子)好轉。
《黃帝內經》又說:心臟有病的人,白天精神比較好,半夜病情加重,到了清晨就會安靜下來。
黃帝問:手少陰心經的脈絡,獨獨沒有「輸穴」,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手少陰經是心臟的脈絡。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是君主,是精神的居所,它的本質堅固,邪氣難以侵入,一旦侵入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到傷害精神就會離開,精神離開人就會死亡。所以,所有邪氣侵犯心臟的,都是在心包絡,心包絡是心主之脈,因此手少陰心經沒有輸穴。黃帝問:手少陰心經沒有輸穴,心臟就不會生病嗎?岐伯回答說:疾病發生在體表,經絡生病而臟腑沒有生病,所以只在手掌後面的銳骨(神門穴)取其經絡來治療。
《醫學直指》說:邪氣侵入陰經,導致神志不穩定,所以心有所感,做夢後就會遺精。這種情況有三種:第一種,年輕人氣血旺盛,獨身生活且能自我控制,但因為壓抑慾望,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像瓶子滿了溢出來一樣遺精,這種情況有些人會有,不需要吃藥也能好;第二種,心氣不足,不能主宰精液,或者心臟受到熱邪侵擾,導致陽氣不收斂,像瓶子側倒出來一樣遺精,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病情也比較輕微,可以用溫和的藥物治療;第三種,臟腑虛弱,精元虧損已久,心神不能收攝,腎臟也不能固攝精液,像瓶子有縫隙漏出來一樣遺精,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病情也最嚴重,需要服用大量的補藥。
《醫學入門》說:男女交合的精氣,通常有一層薄膜包裹在腎臟,而元精的根本其實在於心臟,因為白天思慮過多,晚上就會做夢而遺精,適合服用黃連清心飲來治療。
《醫經》說:沒有任何原因突然失聲,而且摸不到脈搏,這種情況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好,這是因為氣血逆亂,等到氣血恢復就會好。
皇甫謐說:思慮雖然起源於脾,但最終形成於心臟,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傷害脾臟和心臟。
《醫經》說:經常感到驚嚇和思慮過多會傷害心神,心神受傷就會產生恐懼,導致精液失控流失。
《醫經》又說:血氣匯聚在陰部,陽氣匯聚在陽部,就會導致驚狂。
《醫經》又說:心悸,就是心跳動。
《本草綱目》說:驚,是心臟突然跳動而不安定。悸,是心跳動且感到害怕。
《三因方》說:驚悸,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引起的,叫做「心驚膽懾」,病變在心經和膽經,脈搏跳動劇烈。
《三因方》又說:五種痰飲停留在胃部,最容易使人感到驚悸,這是屬於痰飲的病症。
張仲景說:心悸,是因為火氣害怕水氣。只有腎氣欺負心氣才會導致心悸;傷寒病喝水太多,一定會導致心下悸動。
張仲景又說:吃得少、喝得多,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嚴重的話就會心悸,輕微的話就會感到呼吸短促。
朱丹溪說:驚悸,是時常發作的病症,多半屬於血虛和痰飲。瘦人多半是血虛,胖人多半是痰飲,時常感覺心跳的人,也是血虛。
《醫學入門》說:驚悸,是因為思慮過多或是受到巨大的驚嚇而發作,嚴重的話會心跳欲絕,時發時止,這是因為痰液受到火氣的引動。
《醫學入門》又說:心膽虛弱,容易受到驚嚇,痰液和氣血相互搏動,就會產生各種症狀。
《醫學直指》說:血虛和心虛容易導致驚恐。
《醫學正傳》說:憂愁、思慮過多會傷害心臟,讓人感到心跳加快、驚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