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內經》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注云:神安則壽延,神去則身斃,故可不謹養也。)

又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曜仙曰:心者,神明之舍,中虛不過徑寸,而神明居焉。事物之滑,如理亂棼,如涉驚濤,或怵惕,或懲創,或喜怒,若思慮一日之間,一時之頃,徑寸之地,炎如火矣,若嗜欲一萌,即不善也,歸而勿納,是與良心兢也。凡七情六慾之生於心皆然,故曰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

蓋心如水之撓久而澄清,洞見其底,是謂靈明宜乎靜,可以固元氣,則萬病不生,故能長久;若一念既萌,神馳於外,氣散於內,血隨氣行,榮衛昏亂,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概恬養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

《內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注云: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也。)

皇甫士安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

經曰:神者,精氣之化成也。

又曰:五臟藏七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又曰: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是謂七神。)

又曰:心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又曰:暴喜傷陽。

又曰:喜怒傷氣。

又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又曰:喜則氣緩。(蓋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皇甫謐曰: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故過節則二臟俱傷。

《靈樞》曰:喜樂者,神蕩散而不藏。

丹溪曰:喜傷心者,以恐勝之,以怒解之。

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失神者,謂失精神而昏亂也。)

《靈樞》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五臟當內通於上七竅也。)

又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七,一作九。)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難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

又曰:邪客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多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仲景曰:心傷者,其人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臍上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至也。

《靈樞》曰: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

又曰:心實則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心虛則胸腹大,脅上與腰相引而痛。

又曰: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

經曰: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最高明的養生是養護精神,其次才是保養形體。所以要養護精神的人,必須了解身體的肥瘦,以及身體榮衛之氣和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不可不謹慎保養。(註解說:精神安定就能延年益壽,精神耗散就會死亡,所以怎能不謹慎保養呢?)

《黃帝內經》又說:上天以五種氣給養人,大地以五種味道給養人。五種氣從鼻子進入,藏於心肺,使臉色光潤明亮,聲音洪亮清晰。五種味道從口進入,藏於腸胃,味道有所儲藏,來供給五臟之氣。氣和順了就能產生津液,進而生成精神。

曜仙說:心是精神的居所,中心虛空不過一寸大小,而精神就居住在裡面。世事紛繁複雜,如同亂麻,又如身處驚濤駭浪,內心可能感到恐懼、受挫、或者喜悅、憤怒。如果思緒在一天或一會之間過於活躍,這僅僅一寸大小的心就會如同火燒一般。如果慾望剛產生,就是不好的徵兆,應該立即摒棄,這是和良心在較量。凡是七情六慾在心中產生都是如此。所以說心靜才能通達神明,事情還沒發生就能預知,這是所謂不出門就能知曉天下事,不看窗外就能了解天道。

心就像水,攪動久了就會澄清,可以清楚地看到底部。這就是所謂的靈明,所以應該保持安靜,這樣可以鞏固元氣,就能不生病,才能長壽。如果一個念頭產生,精神就奔向外在,氣就耗散在內,血跟著氣運行,榮衛之氣就會昏亂,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這都是因為心而產生的。總之,要安然地守護天君(指心),疾病就不會發生,這是治理心的方法。

《黃帝內經》說:心藏精神,精神過於旺盛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悲傷。(註解說:心臟管理血脈,血脈是精神的居所,心氣虛弱就會悲傷,心氣旺盛就會不停地笑。)

皇甫士安說:心氣虛弱就會悲傷,悲傷就會憂愁;心氣旺盛就會笑,笑就會喜悅。

經典說:精神,是精氣所化生的。

經典又說:五臟藏有七種精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又說:脾藏意和智,腎藏精和志,這就是所謂的七神。)

經典又說:心在情志方面表現為喜,過度喜悅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戰勝喜悅。

經典又說:過度的喜悅會損傷陽氣。

經典又說:喜怒會傷害氣。

經典又說:喜怒沒有節制,寒暑過於極端,生命就會不穩固。

經典又說:喜悅會使氣緩慢。(因為喜悅時氣和暢通,榮衛之氣也通暢,所以氣就緩慢下來了。)

皇甫謐說:喜悅的情緒從心發出,最終表現在肺上,所以過度喜悅會使心肺兩個臟器都受到損傷。

《靈樞》說:喜樂會使精神散失而無法藏匿。

丹溪說:喜悅傷害心臟,可以用恐懼來克服,用憤怒來疏解。

經典說:得到精神的人會昌盛,失去精神的人會衰亡。(失去精神是指精神昏亂不清。)

《靈樞》說:心氣與舌頭相通,心氣調和,舌頭就能辨別五味。(五臟都應該與上面的七竅相通。)

《靈樞》又說:五臟不調和,那麼七竅(一說九竅)就會不通暢;六腑不調和,就會積聚形成癰腫。

岐伯說:憂愁、憂慮、恐懼都會傷害心臟。

《難經》說:憂愁、憂慮、思慮都會傷害心臟。

《難經》又說:邪氣侵入,使魂魄不安,是因為血氣不足。血氣不足是心臟的問題。心氣虛弱的人會比較膽小,閉上眼睛想睡覺,會夢到遠行,並且精神離散,魂魄也會亂跑。陰氣衰弱會導致癲癇,陽氣衰弱會導致狂躁。

仲景說:心臟受到損傷的人,如果過於勞累,會出現頭面發紅,身體感覺向下沉重,心中疼痛且煩躁,發熱,肚臍上會跳動,脈象呈現弦狀,這是心臟受到損傷所導致的。

《靈樞》說:邪氣侵入心臟,就會出現心痛,喜歡悲傷,時常眩暈而跌倒。

《靈樞》又說:心氣過於旺盛就會感到胸中疼痛,兩脅脹滿,脅下疼痛,胸部背部肩胛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心氣虛弱就會感到胸腹脹大,脅部以上與腰部互相牽引疼痛。

《靈樞》又說:腎臟的病邪傳到心臟,會出現筋脈互相牽引而痙攣的現象,叫做瘛。

經典說:心臟有熱,臉色就會發紅,並且絡脈會充血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