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六 (9)
卷三十六 (9)
1. 跌打損傷門主論
)
又云:凡傷損之證,口鼻等竅或患處出血不止者,因木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宜清肝火,養肝血。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者,宜補中益氣,使血各歸其經。若陽氣內脫,不能攝血歸經,而血出不止者,獨參湯加炮姜治之,不應則急加附子。若血蘊於胃而嘔血者,四物湯加童便拌炒山梔、薑汁治之。
若因怒氣傷肝而嘔血者,亦治以前藥,更加柴胡、黃芩以清之。如脈大發熱喉痛者,參、耆、當歸、生地、荊芥、蜜炙黃柏以主之,凡出血脈大者難治。凡見血證,不可用寒涼之劑,致脾胃受傷,反不能攝血歸源也。(論出血嘔血便血。)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出汗者,當審其陰陽虛實而治之。若陰虛陽往乘之,則發熱自汗,以甘寒之劑補其氣,如補中益氣湯之屬是也。若陽虛陰往乘之,則發厥自汗,以甘溫之劑助其陽,如參附湯之屬是也。亦有因痛楚而自汗者,宜補氣生血為主。若心孔一片汗出者,養其心血自止。
(論出汗。一人年四十,墜馬亡血,出汗不止,煩躁不安。次日其汗遂止,熱躁益甚,口噤手顫,此陰血虛,陽火乘之而汗出,為寒氣收斂腠理,故汗不得出,火不得泄,拂鬱內甚而益增他證也。若誤用祛風之藥,愈損氣血,促其危矣。)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發熱者,或出血過多,或大潰之後而發熱者,乃陰血耗散,陽氣無所依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是為陰虛,非實熱也,當歸補血湯主之。若發熱煩躁,肉瞤筋惕等證,乃亡血也,聖愈湯主之。如汗出不止,乃血脫也,急用獨參湯補之。若血脫脈實,汗後脈躁者,難治,細小者易痊。其瘀血內停,必肚腹作痛,不在此例。(論發熱。)
又云:凡傷損之證,若出血過多,或大潰之後,肌膚髮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名陰虛發熱之病,當歸補血湯主之,誤認實熱,反用寒涼必死。若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此名陰盛發躁之病,宜四君子湯加姜附治之。《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治之。
李東垣亦曰:切忌寒涼之劑。凡熱來復去,不時而動,乃無根虛火也,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不應急加附子,或八味地黃丸最善。(論發躁。)
又云:凡傷損之證,有發熱者,當分晝夜陰陽而治之。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如晝夜俱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而峻補其陰。夫熱入血室之證,婦人經水適來,或因損傷,或因大勞,或因大怒而發熱必致前證,或有言語譫妄,如見鬼神狀者,猶宜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重陽無陰血虛者,亦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治之。
白話文:
跌打損傷的各種情況,如果出現口鼻等孔竅或傷口處血流不止,通常是因為體內肝火旺盛,導致血熱亂竄。這時應該清肝火、滋養肝血。如果因為中氣虛弱,血無法依附而亂流,則需要補中益氣,使血液回到正常的運行路線。若是陽氣外脫,無法固攝血液,導致血流不止,可以使用獨參湯加上炮薑來治療,如果沒效,就要趕緊加入附子。若血積於胃而引起嘔吐,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童便拌炒過的梔子、薑汁來治療。
如果因為生氣傷肝而嘔血,也可用上述藥方治療,再加入柴胡、黃芩來清肝火。如果脈搏強大、發熱、喉嚨痛,可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荊芥、蜜炙黃柏來治療。通常出血且脈象強大的情況很難治癒。凡是看到出血的症狀,都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反而更無法讓血液回到正常的運行路線。(這裡討論出血、嘔血、便血等情況。)
跌打損傷的狀況,如果出現出汗的現象,必須仔細分辨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是陰虛導致陽氣外散,就會發熱自汗,此時需要用甘寒的藥物來補氣,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方劑。如果是陽虛導致陰氣上乘,就會出現手腳冰冷、自汗,這時要用甘溫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如參附湯之類的方劑。也有因為疼痛而自汗的情況,這時要以補氣生血為主。如果是心口不斷出汗,要滋養心血,汗就會自然停止。
(這裡討論出汗的狀況。有一個四十歲的人,因為墜馬導致失血過多、汗流不止、煩躁不安。隔天汗停止了,但發熱煩躁更加嚴重,口噤、手顫抖,這是因為陰血虧虛,陽火乘虛而入導致汗出,之後寒氣收斂毛孔,導致汗無法排出,火也無法散去,鬱積在體內,反而加重其他症狀。如果誤用祛風的藥物,會更加損耗氣血,加速病情惡化。)
跌打損傷如果出現發熱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出血過多,或是大面積潰瘍之後導致的發熱,這是陰血耗散,陽氣失去依附所致,浮散在肌膚表面,屬於陰虛,並非實熱,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如果發熱煩躁、肌肉抽動、筋脈跳動,這是失血的表現,可用聖愈湯治療。如果汗流不止,代表血脫,要趕緊用獨參湯來補充。若是血脫但脈象仍然強勁,汗後脈搏躁動,這種情況很難治癒,但如果脈搏細小就比較容易痊癒。如果是因為瘀血停留在體內,一定會導致腹痛,不在這裡討論。 (這裡討論發熱的狀況)
跌打損傷如果出現出血過多或大面積潰瘍後,導致肌膚發熱、口渴想喝水、眼睛發紅、臉色潮紅、晝夜不停,脈搏洪大而虛,重按幾乎摸不到,這叫做陰虛發熱的病症,要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如果誤認為是實熱而用寒涼的藥物,必定會導致死亡。如果身體稍微發熱、煩躁、臉色發紅,脈搏沉而微弱,這叫做陰盛發躁的病症,應該用四君子湯加上乾薑、附子來治療。《外臺秘要》說:陰盛發躁,會想坐在井水裡,要用附子四逆湯加上蔥白來治療。
李東垣也說:千萬要忌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發熱時有時無,沒有固定時間,這是沒有根源的虛火,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肉桂來治療,如果沒有效果,要趕緊加入附子,或者使用八味地黃丸效果最好。(這裡討論發躁的狀況)
跌打損傷出現發熱的狀況,應該根據白天或夜晚的陰陽變化來治療。李東垣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在陽分旺盛的表現;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分之中,叫做熱入血室。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煩躁,這是重陽無陰的表現,要趕緊瀉陽氣並大補陰氣。所謂的熱入血室,通常是婦女在經期來潮時,或是因為受傷、過度勞累、或大怒導致發熱,一定會出現上述症狀,有些還會出現胡言亂語、看到鬼神的情形,這種情況適合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來治療。如果是重陽無陰、血虛的情況,也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