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六 (2)

1. 跌打損傷門主論

《靈樞》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行,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又中風有所擊撲,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邪氣臟腑及厥陰篇。)

《靈樞》曰:身有所傷,出血多,反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小腹臍下之三結交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三結交者,即關元穴是也。寒熱篇。)

《內經》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云:從高顛撲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李東垣曰:夫從高墜下,惡血留於內,不分十二經絡,醫人俱作中風,肝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生,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有自汗,但人人有汗出,皆屬風證,諸風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泣,逆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墜下逆其上行之血氣,非肝而何,非傷寒無汗,既曰汗必自風化之也。

故以破血行經藥治之。凡寒涼之劑不可輕用。(《醫學發明論》)

劉宗厚曰:打撲金刃損傷,是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為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滯而亡血過多之證。蓋打僕墮墜,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

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用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之,又察其所傷有上下輕重深淺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唯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

《脈經》云:金刃跌僕,脈病不相應者死。

戴院使云:撲踣不知曰顛,兩手相搏曰撲,其為損一也。

又曰:大法固以血之瘀失,分虛實之補瀉,亦當看損傷之輕重,輕者頓挫氣血,凝滯作痛,此當導氣行血而已。重者傷筋折骨,此當續筋接骨,非調治三四月不得平復;更甚者氣血內停,沮塞真氣不得行者必死,急瀉其血,通其滯,亦或有可治焉。

《傷損論》曰:夫傷損必須求其源,看其病之輕重,審其損之淺深。凡人一身之間,自頂至足,有斫傷、打傷、跌傷及諸刃傷者皆有之。凡此數證,各有其說。有當先表裡而後服損藥者,為醫者當循其理治之。然醫者意也,不知意者,非良醫也,或者稟性愚昧,不能觀其證之輕重,明其損之淺深,未經表裡通利,先服損藥,誤人多矣。

有因此痰涎上攻,有因此大小臟腑閉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所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信哉。凡腦骨傷破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候。凡腦骨傷碎在硬處可治,若傷在太陽不可治。如傷在髮際,須剪剃去發,看皮破不硬,好用藥敷。凡腦、兩肩及後枕或兩眉有傷可治。

白話文:

《跌打損傷總論》

《靈樞》說:從高處摔下,瘀血會留在體內;若是大怒,氣會往上衝而無法向下疏通,積聚在脅肋下方就會損傷肝臟。另外,如果中風、跌倒撞擊、酒醉後行房、流汗後吹風,都會損傷脾臟。還有,頭痛時針灸穴位沒有效果的,是因為撞擊跌倒,瘀血積在體內。如果肌肉受傷疼痛持續不止,可以從旁邊斜刺,但不宜遠距離取穴。(這段出自《靈樞》的邪氣臟腑及厥陰篇。)

《靈樞》又說:身體有損傷,出血過多,反而會像中風一樣怕冷,如果從高處摔下,四肢無力不聽使喚,就叫做「體惰」。要針灸小腹肚臍下方的三個交會點,也就是陽明經和太陰經的交界處。肚臍下三寸的地方,就是關元穴。(所謂的三個交會點,指的就是關元穴。這段出自《靈樞》的寒熱篇。)

《內經》說:肝脈搏動堅實而長,顏色不青,表示將要發生跌倒損傷的狀況;如果脈搏堅實是因為脅肋下方有瘀血,會使人想嘔吐。

《金匱要略》說:寸口的脈象浮微而澀,表示有失血或出汗的狀況,如果沒有出汗,可能是身上有被刀斧砍傷的傷口,導致失血。

《脈經》說:從高處跌倒撞擊,體內有瘀血,肚子脹滿,如果脈象堅強有力,就表示可以活,脈象微弱,就表示難以存活。

李東垣說:從高處跌落,瘀血留在體內,不論瘀血停留在哪條經絡,醫生都當成中風來治療,特別是瘀血積在脅肋下方,就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處理。要知道,血都是肝臟所生的,瘀血必定會歸於肝臟,所以不論傷在哪條經絡,瘀血都會積在脅肋下方,因為肝臟主管血液的緣故。疼痛劇烈時一定會自發性流汗,但不能因為有人流汗就歸類為風證,各種風證都與肝木有關,更何況瘀血凝滯阻礙了血液回歸肝臟的通道。從高處跌落會使血液逆行向上,這與肝臟功能有關,如果不是傷寒而流汗,一定是因為風邪引起的。

所以要用破血行瘀、疏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凡是寒涼的藥物都不可輕易使用。(這段出自《醫學發明論》)

劉宗厚說:跌打撲擊、金屬利器損傷,這些都不是因為情緒波動引起的疾病,而是因為外在的有形之物所造成的傷害,是血肉筋骨受到損傷,不像六淫七情所引起的疾病那樣,有在氣或在血的區別。所以損傷這一類疾病,專門從血液來探討,但必須區分是有瘀血停滯還是失血過多。如果是跌倒摔傷,皮膚沒有破損但內部受損的,必定有瘀血。

如果是被金屬利器割傷、皮膚出血,或是失血過多,這兩者不能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有瘀血的應該攻破疏通,如果是失血過多則要兼顧補血並促進血液循環。還要觀察傷勢的部位,是否有上下、輕重、深淺的差異,經絡氣血損傷的多少,重點是要先祛除瘀血、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然後再調理氣血、滋養胃氣,這樣治療就會有效。

《脈經》說:被刀劍所傷、跌倒撲擊,脈象與病情不符合的,表示難以存活。

戴院使說:摔倒不知道原因叫做「顛」,兩手互相拍打叫做「撲」,這兩種情況造成的損傷都是一樣的。

他又說:治療損傷的基本原則是根據瘀血的虛實情況來進行補瀉,也要看損傷的輕重程度。輕微的損傷會使氣血受阻、凝滯而產生疼痛,這時應該用導氣行血的方法來治療;嚴重的損傷會造成筋骨斷裂,需要接骨續筋,沒有三四個月的時間無法恢復;更嚴重的,氣血瘀滯在體內,阻礙了真氣運行,就會死亡,要趕快放血、疏通瘀滯,或許還有救治的機會。

《傷損論》說:治療損傷一定要追溯其根源,觀察病情的輕重,判斷損傷的深淺。人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各種損傷,例如砍傷、打傷、跌傷以及刀劍傷等,這些損傷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有的損傷要先處理表證,再服用治療損傷的藥物。身為醫者,要遵循這些道理來治療疾病。然而,醫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沒有見解,就不是一個好醫生。有些人天生愚笨,不能判斷病情的輕重,無法了解損傷的深淺,沒有先處理表證,就先服用治療損傷的藥物,反而會誤人性命。

有的因此痰涎上湧,有的因此大小臟腑閉塞,這些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千里之差。俗語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確實有道理。凡是頭部骨骼受傷破損,不可以見風或碰到水,否則會引起破傷風。凡是頭部骨骼碎裂,如果是在堅硬的地方還可以治療,如果在太陽穴的位置就無法醫治。如果傷在髮際,必須把頭髮剃掉,觀察皮膚的破損情況,如果沒有變硬,就可以敷藥。一般來說,頭部、兩肩、後枕或兩眉的受傷都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