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 (2)
卷三十 (2)
1. 黃水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黃水瘡又名滴膿瘡。(《啟玄》)
陳實功曰: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延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吹,暴感濕熱,或內飧濕熱之物,風動火生者有之。治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搽之。(《正宗》)
馮魯瞻曰:面上耳邊生瘡,時出黃水,浸淫不愈,名曰香瓣瘡。(《錦囊》)
凡初起細瘡,手少動之即破,毒水流入何處,即生大水泡瘡,即為黃水瘡,此熱毒鬱於皮毛也,當以湯洗之。(《秘錄》)
白話文:
黃水瘡,又叫做滴膿瘡。
這種病症通常會在頭部、臉部、耳朵、脖子等處突然出現黃色水泡,水泡破裂後會流出黏稠的液體,而且很快就會擴散開來,常常會感到疼痛和搔癢。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又吹到風,或是突然感受到濕熱的環境,或是吃了太多濕熱的食物,導致體內風火交熾所引起的。治療上可以使用蛤粉散,或是四味異功散塗抹。
臉上或耳朵邊如果長瘡,而且會不斷流出黃色液體,擴散浸潤難以痊癒,就叫做香瓣瘡。
通常這種病剛開始只是一些很小的瘡,如果用手稍微碰到就破了,裡面的毒液流到哪裡,就會在那裡長出很大的水泡瘡,這就是黃水瘡,是因為體內熱毒鬱積在皮膚毛孔所造成的,應該用藥湯來清洗。
2. 黃水瘡門主方
四味異功散
松香(煉老),生礬,枯礬,銀粉
各等分,研細。先將撏豬湯或米泔水熬,洗去淨瘡靨,拭乾穢水,干則麻油調搽,濕則乾摻。
面上黃水瘡。
酸棗,荊芥,羊胡(各煅灰存性,一錢),鉛粉(五錢)
研細。先以槐條煎水洗淨,將藥敷上,其瘡自好。
洗法(岐天師)
雄黃,防風(各五錢)
水十碗,敷滾去渣取汁洗瘡,即愈。
又方,鉛粉用菜油調塗磁碟內,多捲紙板點著合熏,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將靨剝去搓上,立愈。
又方(周氏抄方),雄豬膽一個,黃柏一兩浸,焙乾為末,摻之。
又方,松香研細,真麻油調搽。
又方,銀粉井水調塗碗底,以艾團燒煙燻轉綠色,刮下研細,濕則乾摻,干則油調搓。
白話文:
四味異功散
煉製過的松香、生明礬、煅燒過的明礬、銀粉,各取相同份量,研磨成細末。先用煮過豬肉的水或是洗米水熬煮,清洗乾淨瘡疤上的污垢,擦乾膿水,如果傷口乾燥就用麻油調和藥粉塗抹,如果傷口濕潤就直接撒上藥粉。
臉上的黃水瘡
酸棗、荊芥、羊胡子(都煅燒成灰,保留藥性,各取一錢),鉛粉(取五錢),一起研磨成細末。先用槐樹枝煎水洗淨患處,再將藥粉敷上,瘡自然就會痊癒。
清洗方法(岐天師傳授)
雄黃、防風(各取五錢),加十碗水煮沸,去除藥渣,取藥汁清洗患處,很快就會痊癒。
又一方
將鉛粉用菜油調和後塗在瓷碟內,再用多張捲起的紙板點火,罩住瓷碟進行燻烤,時時攪拌均勻,直到鉛粉變成黃色才能使用。將瘡疤上的硬殼剝掉,塗上這個藥粉,立刻就會痊癒。
又一方(周氏抄寫的藥方)
取一個雄豬膽,浸泡一兩黃柏,然後焙乾研磨成細末,撒在患處。
又一方
將松香研磨成細末,用純麻油調和後塗抹患處。
又一方
將銀粉用井水調和後塗在碗底,再用艾草團燒煙燻至銀粉變成綠色,刮下研磨成細末。如果傷口濕潤就直接撒上藥粉,如果傷口乾燥就用麻油調和後塗抹。
3. 香瓣瘡門主論
申鬥垣曰:香瓣瘡又名浸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後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香瓣瘡又叫做浸淫瘡,剛開始長的時候非常小,會先感到癢然後才痛,流出的汁液會擴散開來,使肌肉潰爛,甚至蔓延到全身,常常長在臉上和耳朵旁邊。(出自《啟玄》)
4. 香瓣瘡門主方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羖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煅存性,三錢)
研細,入銀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先以溫湯洗淨,拭乾塗上即愈。
小兒身上起白累如珠綴,一二日即破,膿水外流癢甚,一處方好,一處又起。如意草搗爛敷之,以長布縛定,一夜即安。
又方,雞蛋殼煅存性,研細,豬油調搽。
又方,紫草一錢,麻油浸,先搽一塊,好了再搽一塊。
白話文:
臉上和耳朵旁邊長的像花瓣一樣的瘡。
用羖羊須、荊芥、去核的乾棗,各取三錢,分別燒到變成炭但還保留藥性,然後磨成細末。再加入五分的銀粉,每次取少量用油調勻,先用溫水把患部洗乾淨擦乾,然後塗上藥膏就會好。
小孩子身上長出一粒粒白色像珍珠一樣的小疹子,一兩天就會破掉,流出膿水而且很癢,這邊剛好,那邊又開始長。可以用如意草搗爛敷在患處,用長布固定綁好,一個晚上就會好。
另一個方法,把雞蛋殼燒到變成炭但還保留藥性,磨成細末,用豬油調勻塗抹。
還有一個方法,用一錢的紫草,浸泡在麻油裡,先塗抹一塊患處,等好了再塗另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