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五臟六腑脈病虛實例

諸真臟見者,皆不治。

(膽經虛實病候)

膽象木,王於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諸腑臟皆取決斷於膽。其氣盛,為有餘,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嗌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數唾,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小腸虛實病候)

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也,流於小腸。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澀,小腹䐜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經虛實病候)

胃象土,王於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胃氣盛,為有餘,則病腹䐜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虛不足,則飢而不受水穀,飧泄嘔逆,是為胃氣虛也,則宜補之。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關脈沉,胃中有寒,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關脈浮,積熱在胃內。

(大腸虛實病候)

大腸象金,王於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變化糟粕出焉。氣盛為有餘,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是為大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

(膀胱經虛實病候)

膀胱象水,王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餘,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便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三焦虛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於上口,並咽以貫膈布胸內,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當與榮衛俱行,主納而不出也。中焦之氣亦並於胃口,出於上焦之後,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主不上不下也。

下焦之氣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納,故水穀常並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謂此三氣,焦乾水穀,分別清濁,故名三焦。

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瀉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白話文:

凡是出現臟腑真氣衰竭的,都難以治癒。

(膽經虛實病症)

膽像徵木,在春天旺盛,足少陽經是其所屬經脈。膽是肝的輔助器官,負責謀略思考,所有其他臟腑的決斷都取決於膽。膽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腹內悶脹不安,身體微微顫動,這是膽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膽氣不足,氣會上逆到咽喉,導致口苦、頻頻嘆氣、嘔吐出隔夜的食物殘渣,心下空虛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住自己一樣,咽喉中感覺有異物,會頻繁地吐口水,這是膽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小腸虛實病症)

小腸像徵火,在夏天旺盛,手太陽經是其所屬經脈。小腸是心的輔助器官,負責將體內的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成為小便。小腸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小腸發熱,水分耗盡變得乾燥,小腹脹滿,這是小腸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小腸氣不足,寒氣會侵入,導致腸道病變,出現驚恐跳動、不說話,症狀時有時無,這是小腸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胃經虛實病症)

胃像徵土,在長夏旺盛,足陽明經是其所屬經脈。胃是脾的輔助器官,是水穀的海洋,所有臟腑都從胃中獲得水穀的精氣。胃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腹部脹滿、氣體壅塞,這是胃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胃氣虛弱不足,會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出現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這是胃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胃脈搏有力,腹部脹滿;脈搏虛弱,則容易腹瀉;如果關脈沉潛,表示胃中有寒氣;脈搏滑動有力,表示胃實熱,氣滿不想進食;如果關脈浮動,表示胃內有積熱。

(大腸虛實病症)

大腸像徵金,在秋天旺盛,手陽明經是其所屬經脈。大腸是肺的輔助器官,負責傳導食物殘渣,將其轉化為糞便排出體外。大腸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腸內劇烈疼痛,像錐子或刀子刺一樣,沒有休息的時候,還會伴隨腰背寒冷、麻木、抽筋等症狀,這是大腸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大腸氣不足,寒氣會侵入,導致容易腹瀉,這是大腸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診斷右手寸口的脈搏,對應的是手陽明經,脈搏浮在表面表示屬於陽證,陽氣旺盛代表大腸氣實。

(膀胱經虛實病症)

膀胱像徵水,在冬天旺盛,足太陽經是其所屬經脈。膀胱是腎的輔助器官,五穀五味的精液都歸於膀胱,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將精液分入血液,生成骨髓。而津液剩餘的部分,進入膀胱則成為小便。膀胱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膀胱發熱、小便澀痛、小便不通暢、小便處腫痛,這是膀胱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膀胱氣不足,寒氣會侵入,導致膀胱虛滑,小便頻繁且量多,面色發黑,這是膀胱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三焦虛實病症)

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的氣從上口(口腔)發出,通過咽喉,穿過膈膜,分布在胸腔內部,走到腋下,沿著手太陰經脈運行,上到舌頭,下到足陽明經,與營衛之氣一同運行,主要負責納入而不排出。中焦的氣也從胃口發出,在上焦之後,它負責接受水穀精微,分離糟粕,吸收津液,轉化為精微物質,上輸到肺脈,進而化為血液,主要負責上下交通,既不上逆也不下泄。

下焦的氣另外匯入迴腸,注入膀胱並滲透其中,主要負責排出而不納入。所以水穀總是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下行到大腸。這三股氣各自焦灼水穀,分別區分清濁,所以稱為三焦。

三焦是水穀的通道,也是氣的終始所在。三焦氣旺盛,屬於有餘的情況,會導致脹氣充滿皮膚內部,輕輕觸摸卻感覺不牢固,或者小便澀滯,或者大便困難,這是三焦氣實證的表現,應該用瀉法來治療。三焦氣不足,寒氣會侵入,導致遺尿、腹瀉、胸悶、消化不良等症狀,這是三焦氣虛證的表現,應該用補法來治療。診斷寸口脈搏遲緩,表示上焦有寒;尺脈遲緩,表示下焦有寒;尺脈浮動,表示有陽氣停留在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