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十 (6)
卷十 (6)
1. 眉眶骨痛門主方
祛風清上湯,治風熱上攻,眉稜骨痛。
黃芩(酒炒),白芷(各一錢五分),防風,柴胡,羌活(各一錢),荊芥(八分),川芎(一錢二分),甘草(五分),白水煎服。
又方
羌活(二錢),黃芩(酒炒,一錢五分),白水煎服。
白話文:
眉眶骨痛門主方
祛風清上湯,可以治療風熱侵犯頭部,導致眉骨疼痛。
藥方一:黃芩(用酒炒過)、白芷(各1.5克),防風、柴胡、羌活(各1克),荊芥(0.8克),川芎(1.2克),甘草(0.5克),用水煎服。
藥方二:羌活(2克),黃芩(用酒炒過,1.5克),用水煎服。
2. 太陰發門主論
《正宗》曰:太陰發,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發於眼梢臉上瞳子穴,(在目外眥五分。)赤腫有膿知痛者生;大渴悶亂,血出不止,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出盡則死矣。
白話文:
太陰發門主論:
《正宗》記載:太陰發病,是因為足少陽膽經氣盛血虛所致,發病部位在眼角、臉上的瞳子穴(位於目外眥外側五分)。患處紅腫化膿,伴隨疼痛;若患者極度口渴、胸悶煩躁,出血不止,且出血顏色呈青黑色,沒有疼痛感,而是像蟲蛀一樣形成孔洞,若出血不止將危及生命。
3. 眼胞菌毒門主論
陳實功曰:眼胞菌毒乃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其患眼胞內生出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翻流淚,亦致昏蒙。治法:用軟綿紙蘸水蔭之眼胞上,少傾用左手大指甲墊於患根,右手以披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隨用翠云錠磨濃塗之,其血自止。(《正宗》)
又曰:宜內服涼膈散、清脾飲。
《心法》曰:此證初如菌形,頭大蒂小,黃亮水疱,亦有頭小蒂大者,漸長垂出,堅凝不痛;有纏綿經年不愈者,以致目病,乃脾經素有濕熱,思鬱氣結而成。初起宜清涼圓洗,即消。
白話文:
眼胞菌毒門主論
陳實功說:眼皮上的菌毒,是因為脾經積聚濕熱凝結而成的。患病的眼皮內會長出像菌菇一樣的東西,頂端大,根部小,逐漸長大下垂,嚴重者會眼球翻白流淚,視力也會模糊不清。治療方法是用柔軟的紙巾沾水敷在眼皮上,一會兒後用左手大拇指指甲抵住患處根部,右手用鋒利的柳葉刀從根部齊根切除,出血不要緊,立刻用翠雲錠磨成濃膏塗抹在傷口上,出血就會自然停止。(出自《正宗》)
此外,還應該內服涼膈散、清脾飲。
《心法》中記載:這種病症初期像菌菇的樣子,頂端大,根部小,呈現黃亮的水泡狀,也有頂端小根部大的情況,逐漸長大下垂,質地堅硬,不痛;有的會纏綿多年不愈,導致眼疾,這是因為脾經本來就有濕熱,加上思慮過度,氣機鬱結而造成的。初期可以用清涼的藥水清洗,就能痊癒。
4. 眼胞菌毒門主方
清涼圓
當歸尾,赤芍,石菖蒲(各二錢),羌活(五分),地膚子,川連,生杏仁(各一錢),膽礬(二分)
共研粗末,以大紅綢包紮如纓桃大,滾水浸泡,乘熱蘸洗。
白話文:
眼胞菌毒門主方:
取當歸尾、赤芍藥、石菖蒲各兩錢,羌活五分,地膚子、川連、生杏仁各一錢,膽礬二分,研磨成粗粉末。用大紅布包紮成像櫻桃般大小的藥包,用滾水浸泡,趁熱用藥包擦洗患處。
5. 眼胞痰核門主論
《心法》曰:眼胞痰核結於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由濕痰氣鬱而成。外用生天南星蘸醋磨濃,頻塗眼皮,日數淺者即消,日數深者,雖不能即消,常常塗之。塗令皮薄,微微剝損,以手指甲擠出如白粉汁,即消。
白話文:
眼胞痰核是由於體內濕痰氣鬱,導致痰核結在上下眼瞼皮下,大小不一,大的像棗子,小的像豆子。摸起來可以移動,皮膚顏色正常,腫塊堅硬但不疼痛。治療方法是取新鮮天南星,用醋磨成濃糊狀,頻繁塗抹在眼皮上。如果病程較短,很快就能消腫;如果病程較長,雖然不能立即消腫,但也要持續塗抹。塗抹時要讓皮膚變薄,微微損傷,然後用指甲擠出像白粉一樣的汁液,腫塊就能消退。
6. 眼丹門主論
陳實功曰:眼丹乃脾經有風,胃經多熱,共結為腫。風多者則浮腫易消,熱甚者則堅腫難散,宜如意金黃散敷之。膿成即以針針之,遲則眼頭自破,此乃睛明穴,內空難斂,成漏者多,以致變為漏睛瘡,久則損明。(《正宗》)
申鬥垣曰:眼胞屬脾胃,謂之肉輪。如赤腫甚,不作膿者,名曰眼丹。(《啟玄》)
胡公弼曰:上下眼丹,雖小兒脾胃部位,其實心經受毒,熱傳脾胃,熱毒升上,血氣凝聚而成丹毒也。(《青囊》)
李東垣曰:凡眼丹赤腫作癢,癢後作痛,不治則成膿血,初起宜酒炒甘菊花,或炒鹽隔紙熨之。
《心法》曰:眼丹若腫突下垂,不能視物者,偏於風盛也,浮腫易消;若焮紅色紫,堅硬者,偏於熱盛也,腫硬難消。
白話文:
眼丹門主論
陳實功認為:眼丹是脾經風邪和胃經熱邪共同導致腫脹的疾病。風邪較盛則腫脹浮鬆容易消退,熱邪較盛則腫脹堅硬難以消散,應當使用如意金黃散外敷。若已化膿,就應該用針刺破膿腫,如果延遲處理,眼角會自行破裂,而這個部位是睛明穴,內部空虛難以癒合,容易形成廔管,久而久之會損傷視力,變成漏睛瘡。
申鬥垣認為:眼瞼屬於脾胃經循行部位,稱為肉輪。如果眼瞼紅腫嚴重,但不化膿,就稱為眼丹。
胡公弼認為:無論上眼瞼或下眼瞼發生的眼丹,雖然好發於小兒脾胃相關部位,但實際上是心經受到毒邪侵犯,熱邪傳至脾胃,熱毒上行,血氣凝滯而形成丹毒。
李東垣認為:凡是眼丹出現紅腫瘙癢,瘙癢之後疼痛,不治療就會化膿出血,初期可以用酒炒過的甘菊花,或者炒鹽隔著紙熨敷患處。
《心法》記載:眼丹如果腫脹突出下垂,看不清東西,則偏向於風邪盛行,腫脹浮鬆容易消退;如果紅腫顏色深紫,腫塊堅硬,則偏向於熱邪盛行,腫脹堅硬難以消退。
7. 眼丹門主方
驗方,水調銀硃敷之,自消。
又方(竇太師)
皂礬(五錢),大粉草(二兩)
同熬濃膏,加冰片少許,用鴨毛蘸潤眼眶上。
又方,精豬肉切片如指甲大,用井水漂去其血,貼患處,不時易之。
白話文:
眼丹門主方
驗方:用水調和銀硃,敷在患處,自然消退。
另一個方子(竇太師方):
皂礬五錢,大粉草二兩,一起熬成濃膏,加入少許冰片,用鴨毛沾取塗抹眼眶上。
另一個方子:將精豬肉切成指甲般大小的薄片,用井水漂洗去除血水,貼在患處,要經常更換。
8. 漏睛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夫漏睛瘡者,肝臟毒氣,小腸邪風,外攻腎端,灌於瞳人。初生疼痛,漸成膿水,其色如泔,日久睛昏,氣敗肝絕,難救之證。外用當歸、地骨皮、黃連煎湯溫洗。
《治方關要》云:惟補腎宣肝為主。
《心法》曰:此證生於目大眥,由肝熱風濕,病發於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其穴系藏淚之所,初起如豆、如棗,紅腫疼痛,瘡熱雖小,根源甚深,潰後出黏白膿者順,出青黑膿者險。若瘡口過出淚液,以致目內乾澀者,收斂更遲,若潰斷眼邊弦者不治。
《秘笈》云:此證皆因膀胱積熱,深邪伏而不散,積久必潰,病始外見。目內眥穴屬膀胱,開竅如針,按之則浸浸膿出,視物微昏,眊矂隱澀,宜服神效黃耆湯。久病不愈者,用烏金膏,以米糕和為條,曬乾,插入竅內,每日換二次,化去白管,則肌肉自生,膿自止矣。隨以黃耆湯為丸服之。
白話文:
漏睛瘡,是肝臟毒氣、小腸邪風侵犯腎臟,進而影響瞳孔所致。初期疼痛,逐漸化膿,膿液顏色像淘米水,時間久了眼睛會昏暗,肝氣衰竭,就難以治癒了。可以外用當歸、地骨皮、黃連煎煮的藥湯溫敷清洗。
要治療這種疾病,主要方法是補腎和疏肝理氣。
這種疾病發生在眼角,是由於肝臟有熱、風濕所造成,病症發生在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此穴是藏淚的地方。初期像豆子或棗子般大小,紅腫疼痛,雖然瘡瘍很小,但病根很深。膿液為黏稠白色者預後較好,如果是青黑色膿液則預後較差。如果瘡口流淚太多,導致眼睛乾澀,則痊癒會更慢;如果潰爛傷及眼邊的經絡,則無法治療。
這種疾病都是因為膀胱積熱,邪氣深伏不散,時間久了就會潰爛,病症才會外顯。眼內眥(眼角內側)的穴位屬於膀胱經,如同針孔般開竅,按壓時會有膿液慢慢流出,視力會略微模糊、昏暗、隱痛、澀感,應該服用神效黃耆湯。久病不癒者,可用烏金膏與米糕混合製成條狀,曬乾後插入患處,每日更換兩次,直到化去白色膿管,肌肉就會自行修復,膿液也會自然停止。同時服用黃耆湯製成的藥丸。
9. 漏睛瘡門主方
烏金膏,治諸般外障風癢,血縷癍瘡,胬肉攀睛,雞冠蜆肉,漏睛瘡。
晉礬(即明礬,一兩),米醋(自造紅香者佳,一碗半)
共入銅鍋內,文武火熬干。如濕,翻調焙乾,取出去火氣,研細末,用時不拘多少,再研至無聲,入生蜜調勻,盛瓷罐內,塗點患處,久閉,或五日七日,上下胞俱腫,方可歇藥數日,其紅腫盡消,觀輕重再點。
如漏睛膿出,用糕和勻,作條曬乾,量穴深淺,插入化去瘀肉白管,則新肉自生,而膿自止矣。
白話文:
烏金膏,可以治療各種眼部外障、風癢、出血性斑點瘡、胬肉遮蔽眼球、雞冠狀贅生物、以及漏睛瘡。
將明礬一兩,和一碗半自釀的紅香米醋,一起放入銅鍋中,用文火和武火熬乾。如果膏體潮濕,就翻動並烘乾,取出後去除火氣,研磨成細粉。使用時,取適量藥粉,研磨至沒有聲音,再加入蜂蜜調勻,盛放在瓷罐中。塗抹在患處,長時間閉合眼睛。如果五到七天後上下眼瞼都腫起來了,就可以停藥幾天,等紅腫消退後,再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是否繼續塗抹。
如果漏睛瘡有膿液流出,就將藥膏和勻,做成條狀曬乾。根據患處深淺,將藥條插入,以清除瘀肉和白色管狀物,這樣就能促進新肉生長,膿液也會自然停止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