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四 (2)
卷三十四 (2)
1. 疔瘡門主論
又曰:毒發於心經者,生為火焰疔。多生心臟之俞募井之端,唇口手掌指節或手之小指。初生一點紅黃小泡,抓破痛癢非常,左右肢體麻木,心煩發躁,言語昏憒。
又曰:毒氣發於肝經者,生為紫燕疔。多生手足腰脅筋骨之間,或足大指。初生便是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後串爛筋骨,疼痛苦楚,眼紅目暗,指甲純青,睡語驚惕。
又曰:毒氣發於脾經者,生為黃鼓疔。初生黃泡光亮明潤,四面紅色纏繞,多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便作麻癢,繃急硬強,重則噁心嘔吐,煩渴乾噦。
又曰:毒氣發於肺經者,生為白刃疔。多生手大指。初生白泡,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驟然,易腐易陷,腮損咽焦,毛聳肌熱,咳吐膿痰,鼻掀氣急。
又曰:毒氣發於腎經者,生為黑黶疔。多生耳竅、胸腹、腰腎,及足小指湧泉偏僻軟肉之間。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膚,漸至肌肉,頑硬如釘,痛沏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睛透露。
又曰:紅絲疔起於手足節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紅絲上攻手膊,或攻大腿,令人寒熱,噁心嘔吐。遲者紅絲至心,常能壞人。急用針於紅絲盡處挑斷出血,尋至疔上挑破,插入蟾酥條,膏蓋,內服蟾酥丸發汗,追出疔根,得膿自愈。
又曰:唇下疔又名馬口疔。
又曰:手掌心疔又名擎珠疔。
又曰:患疔經五六日不瘥,目中見火光,心神昏昧,口乾心煩,嘔吐不定,皆屬疔毒內陷,均須速治。
馮魯瞻曰:疔者,經曰:膏梁之變。蓋因膏梁之人皮肉厚密,內多滯熱,故變為疔。然古方計有一十三種,三十六疔之分,總由臟腑積受熱毒,邪氣搏於經絡,以致血凝毒滯,注於毛孔、手足、頭面,各隨臟腑部位而發。其形如粟米,或痛或癢,漸至遍身麻木,頭眩寒熱,時生嘔逆,甚則四肢沉重,心驚眼花,經雖所載疔色有五,以應五臟,其實紫黑及黃泡者居多,先癢後痛,先寒後熱也。宜內服發散解毒攻托之劑,外敷拔毒菊花葉、蒼耳草之類。
大概疔已成膿,則毒已外泄,可無他慮。惟在初起,最宜謹慎,疔毒攻心,禍如反掌。蓋疔由心火蘊結,故其疼痛異常,為害甚速,病人口嚼生豆,不覺豆腥者即是也。若於耳後方圓一寸發者尤甚。蓋水枯火熾之極也,不可妄動,如抓破見風毒,即內攻不救。(《錦囊》)
又曰:紅絲疔者,又名血絲疔,發於兩手指,而作紅絲,漸漸行至關節,勢必殺人。可先以線扎住紅紋之處,次將銀針砭去惡血,以藥塗之,上者血紅,次者血紫,下者血黑。若一失治,則稽留不散,輕則爛傷墮指,重則入腹而死。
又曰:《內經》以白疔發於右鼻,赤疔發於舌根,黃疔發於口唇,黑疔發於耳門,青疔發於目下,蓋取五色以應五臟,各有所屬部們。又有發於或肩或背,或腰或足,發無定處。如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猶可緩也。
白話文:
另一種說法:如果毒素從心經發出來,就會形成火焰疔。這種疔常長在心臟相關的穴位、手掌、指節或是小指上。剛開始會出現紅黃色的小水泡,如果抓破會非常痛癢,導致肢體麻木、心煩焦躁、神智不清。
另一種說法:如果毒氣從肝經發出來,就會形成紫燕疔。這種疔常長在手腳、腰脅、筋骨之間,或是腳的大拇指上。剛開始會是紫色的水泡,隔天破掉流出帶血的水,三天後會腐爛侵蝕筋骨,讓人疼痛難忍、眼睛發紅、視力模糊、指甲呈現青紫色、睡覺時會說夢話且容易驚醒。
另一種說法:如果毒氣從脾經發出來,就會形成黃鼓疔。這種疔剛開始會是黃色且光亮的泡,周圍會有紅色環繞,常長在嘴角、臉頰、眼睛周圍或額頭。會感到麻癢、緊繃,嚴重時會噁心想吐、口渴、打嗝。
另一種說法:如果毒氣從肺經發出來,就會形成白刃疔。這種疔常長在手的大拇指上。剛開始是白色的水泡,頂端堅硬、根部突出,破掉後流出油脂狀的液體,會突然感到癢痛,容易腐爛凹陷,臉頰會腫脹、喉嚨乾燥,身體會發熱、毛髮豎立,並會咳嗽吐膿痰、呼吸急促。
另一種說法:如果毒氣從腎經發出來,就會形成黑黶疔。這種疔常長在耳朵、胸腹、腰腎,或是腳的小指、腳底等偏僻的軟肉部位。剛開始是黑色的斑點或紫色的水泡,毒素會侵蝕皮膚,然後深入肌肉,變得像釘子一樣堅硬,疼痛會深入骨髓。嚴重時手腳會呈現青紫色、容易驚嚇、精神萎靡、皮膚凹陷、眼睛無神。
還有一種叫紅絲疔,長在手腳關節處。剛開始像小瘡,然後會出現紅色的絲狀條紋向上蔓延至手臂或大腿,讓人發冷發熱、噁心想吐。如果拖延太久,紅絲蔓延到心臟會危及生命。要趕快在紅絲末端用針挑斷出血,找到疔瘡挑破,插入蟾酥條,用藥膏覆蓋,內服蟾酥丸發汗,把疔的根拔出來,等到流出膿液就會痊癒。
另一種說法:長在嘴唇下的疔瘡,又叫做馬口疔。
另一種說法:長在手掌心的疔瘡,又叫做擎珠疔。
另一種說法:如果疔瘡經過五六天沒有好轉,眼睛會看到火光、精神恍惚、口乾舌燥、心煩意亂、一直想吐,這都表示疔毒已經侵入體內,必須趕快治療。
馮魯瞻說:疔瘡,根據醫書記載,是「膏梁之變」。這是因為經常吃精緻食物的人,皮膚肌肉厚實,體內容易積熱,所以才會形成疔瘡。古代醫方記錄有十三種,三十六種疔瘡的分類,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臟腑積累熱毒,邪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液凝結、毒素滯留,然後在毛孔、手腳、頭面等部位發作,依照臟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病部位。它的形狀像小米粒,有時候會痛,有時候會癢,然後漸漸會全身麻木、頭暈發冷發熱、想吐,嚴重時四肢沉重、心悸、眼睛昏花。醫書上記載疔瘡有五種顏色,對應五臟,但實際上紫色、黑色和黃色的水泡比較常見,通常先癢後痛、先冷後熱。應該內服發散解毒的藥,外敷有拔毒功效的菊花葉、蒼耳草等。
基本上,疔瘡如果已經化膿,表示毒素已經排出,不用太過擔心。但是剛開始發作時,最需要謹慎,因為疔毒攻心,危險性很高。疔瘡是因為心火鬱結引起的,所以才會特別疼痛,而且發作很快。患者如果口嚼生豆,卻感覺不到豆腥味,就表示病情很嚴重。如果疔瘡長在耳朵後面一寸的範圍內,更要小心,因為這表示身體的水分耗盡、火氣過旺,不能亂動,如果抓破後吹到風,毒素就會侵入體內,無法救治。(《錦囊》)
另一種說法:紅絲疔,又叫做血絲疔,長在手指上,會出現紅色的絲狀條紋,逐漸蔓延到關節,嚴重時會致命。可以先用線綁住紅紋的地方,然後用銀針刺破放出惡血,再塗上藥,顏色越上面是紅色,中間是紫色,下面是黑色。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難以消散,輕則會潰爛導致手指掉落,重則會毒素入腹而死亡。
另一種說法:《內經》記載,白色的疔瘡長在右鼻孔,紅色的疔瘡長在舌根,黃色的疔瘡長在嘴唇,黑色的疔瘡長在耳門,青色的疔瘡長在眼睛下面,這是用五種顏色來對應五臟,各有其對應的部位。另外,也有長在肩膀、背部、腰部或腳上的,發病部位不固定。其中,長在手、腳、頭、面、骨節之間的疔瘡最緊急,其他的還可以稍微緩一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