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三十三 (19)
卷三十三 (19)
1. 聶氏痧疹論(麻疹同)
疹發而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發熱之初,雖似傷寒,而肺家見證獨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溢,面腫腮赤,口乾唇焦,此所謂正疹由於胎毒者是也。身有微汗,滋滋潤潤,氣不甚粗,身不焦熱,則疹出必輕,若氣喘鼻乾,更有鼻掀作嘔吐,驚搐狂躁無汗者最重。
凡疹初未見標之時,先必身熱頭疼咳嗽,或作吐作瀉,或鼻塞,鼻流清涕,噴嚏眼胞腫,腮赤,煩躁不寧,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乃疹之報標;若無紅點之證佐,當以別證論,此屢試屢驗者也。如果有紅點與前證相同,宜用宣毒發表湯加芫荽為引,以托之外出,不必拘泥吐瀉,疹出而吐瀉自止,蓋熱蒸胃則吐,熱沖大腸則瀉,此乃疹之常候,不必憂其吐瀉之不止也。昔人云:疹出六腑,或因有此證而云然也。
統而言之,胎毒藏於命門,體也,五臟用也,六腑又五臟之用也,相須而生成也。凡出疹見標之後,形似麻粒大粒而尖,稀疏磊落,再後成片,紅色滋潤者順,若神清氣爽者更順。若初出一時湧出,不分顆粒,深紫色者險,黑色者逆,不可視為泛常,不可用藥失序,不可過用攻表,不可驟用寒涼。
調治之法,避風忌葷,兼忌穢汙,惟在用藥宣發其毒,以盡出之於外,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出之於外,即可免夫內攻。此證若調治得法,用藥合宜,百不失一,若調治失宜,則殺人亦如反掌,可不慎哉。初發熱時必當發表,見標之後,發表而兼清涼,通身上下通紅,總成一片,手足之末,上下相同,無有空處,此為出透,可用清涼解毒之劑,不必兼用發表之藥,一解即愈。
又有一種疹初出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乾,鼻又掀氣喘,口燥作渴,腰疼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係毒氣鬱遏於內,名曰閉證,最為難治。用宣毒發表湯內加酒炒黃芩七分,麻黃五分,若能托疹標出外,漸次出現,或可望生;若不出現,則無望矣。但凡疹證,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二便出血者毒更重且又危矣。
初起手足心如火熱者,毒重,初起腳冷如冰者,毒更重。若初見疹標尚未出透,失於清解,誤用辛熱之劑,以致毒蘊於胃,口鼻出氣腥臭,必生牙疳,宜用化毒清肺湯加石膏二錢;若已出透,速收速散,身熱不退,餘毒流注大腸,裡急後重,紅白相兼,已成痢證,宜用清解導滯湯。
若其人素稟虛弱,當出疹之際,過於發散,出透之後,過於寒涼解毒,以致虛弱之極,骨瘦神疲,面無紅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急用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麥冬以補之,種種壞證,不可不慎。疹之出也,出三日而始盡,每日出二次,子時出者巳時散,午時出者亥時散,經三日而出六次,出透稠密無縫,方為吉兆。昔人有云:痘喜稀疏,疹宜稠密,雖如漆瘡,通紅一片,亦不足慮。
白話文:
麻疹發作時,熱毒之氣向上蒸騰到肺部,肺主管皮膚毛髮,實際上是受到了熱毒的侵襲。剛開始發熱時,雖然看起來像傷寒,但肺部的症狀特別多,像是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眼皮腫、淚流不止、臉腫腮紅、口乾唇焦,這就是所謂的正疹,是由於胎毒引起的。如果身體微微出汗,皮膚滋潤,呼吸不會很急促,身體不覺得很燙,那麼疹子發出來會比較輕微。如果出現氣喘、鼻子乾燥,甚至鼻孔煽動、嘔吐、驚厥抽搐、煩躁不安而且不出汗,那就是病情最嚴重的狀況。
一般來說,在疹子還沒顯現出來之前,一定會先出現發熱、頭痛、咳嗽,或者嘔吐、腹瀉,或者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眼皮腫、腮紅、煩躁不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兩耳根下方、脖子連接耳朵的地方,以及背部下方到腰部之間,一定會有三五個紅點,這就是疹子要發出來的徵兆。如果沒有紅點的這些徵兆,就要當作其他的疾病來判斷,這是多次驗證過的經驗。如果出現紅點,而且跟之前的症狀相同,就應該用宣毒發表湯加上芫荽來引導,幫助疹子發出來。不必拘泥於要止吐止瀉,因為疹子發出來之後,吐瀉自然會停止。這是因為熱氣蒸騰胃部就會引起嘔吐,熱氣衝到大腸就會引起腹瀉,這是麻疹常見的現象,不用擔心吐瀉會停不下來。古人說:「疹子會出現在六腑」,可能就是因為有這種現象而這樣說的。
總的來說,胎毒藏在命門,這是身體的根本;五臟是身體的功能;六腑又是五臟的功能,它們互相依賴而產生。凡是麻疹出現後,疹子的形狀像麻子一樣,大大小小而且尖尖的,稀稀疏疏地散佈著,之後會連成一片,呈現紅色而且滋潤,這就是順利的表現。如果精神清醒,那就更加順利。如果疹子剛出現就一下子全部湧出來,不分顆粒,而且顏色是深紫色,那就很危險;如果是黑色,那就是病情惡化。不可以把這種情況當作平常的現象,用藥不可以沒有章法,不可以過度使用發汗的藥,也不可以突然使用寒涼的藥。
治療的方法,要避開風寒,不要吃葷腥的食物,也要避免不乾淨的環境。最重要的是用藥來宣散熱毒,讓它盡量從體表發出來。即使疹子紅腫得很厲害,看起來像漆瘡,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只要能從體表發出來,就可以避免熱毒向體內侵襲。如果這個病治療得當,用藥合適,基本上都能治好。如果治療不當,則會像翻手一樣容易致人於死地,不能不謹慎啊。剛開始發熱的時候,一定要發散熱邪。看到疹子出現之後,要一邊發散熱邪,一邊用清涼的藥物。全身上下都通紅,連成一片,手腳末端和身體其他部位都一樣,沒有空隙,這表示疹子完全發出來了。這時候可以用清涼解毒的藥物,不必再使用發汗的藥物,很快就會痊癒。
還有一種情況是,麻疹剛開始發作時,眼皮腫脹,白眼球中夾雜著紅色,聲音嘶啞、嘴唇腫脹、鼻孔煽動、鼻子乾燥、氣喘、口渴、腰痛腹脹、神志不清、口鼻出血、煩躁狂叫、大小便出血,這是因為熱毒鬱積在體內,叫做「閉證」,最難治療。可以用宣毒發表湯,加上用酒炒過的黃芩七分、麻黃五分,如果能幫助疹子發出來,漸漸地顯現出來,或許還有希望。如果疹子發不出來,那就沒救了。總之,凡是麻疹,流鼻血表示熱毒很重,口出血表示熱毒更加嚴重,大小便出血表示熱毒最重,而且非常危險。
剛發病的時候,手腳心如果像火一樣熱,表示熱毒很重;剛開始發病的時候,腳如果像冰一樣冷,表示熱毒更重。如果剛看到疹子的徵兆,但疹子還沒完全發出來,就沒有及時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反而誤用了辛熱的藥物,導致熱毒蘊積在胃部,口鼻呼出的氣有腥臭味,肯定會長牙齦膿腫。這時應該用化毒清肺湯加上石膏二錢。如果疹子已經完全發出來了,就應該讓它快點消退。如果身體仍然發熱不退,殘留的熱毒向下流竄到大腸,引起腹痛、裡急後重、大便紅白相間,這就是痢疾,應該用清解導滯湯。
如果這個人本身就體質虛弱,在出麻疹的時候,又過度使用發散的藥物,或者在疹子發出來後,過度使用寒涼解毒的藥物,導致身體非常虛弱,骨瘦如柴、精神疲憊、面無血色、而且食慾不振,吃一點就想吐,就要趕緊用香砂六君子湯去掉半夏,加上麥冬來補養身體。各種各樣的壞情況,都要特別小心。麻疹的發作,一般來說三天才能完全發出來,每天發作兩次。子時發出的,巳時消退;午時發出的,亥時消退。經過三天發作六次,疹子發得密密麻麻,沒有空隙,才是吉利的徵兆。古人說:「痘疹喜歡稀疏,麻疹喜歡稠密」,即使像漆瘡一樣,通紅一片,也不用太過擔心。